私募帮帮龙为您提供及时的中基协资讯、私募资讯、金融行业等资讯。针对具体的私募业务诉求,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如《私募公司工商注册》、《私募高管人才猎聘》、《私募管理人登记备案辅导》《私募基金税务筹划》《私募FOF》等私募业务;
欢迎交流【188-177-19217】
1
监管制度持续完善
2024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简称《运作指引》)出台,这是私募证券基金行业的里程碑式新规。至此,以“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自律规则”为框架的私募监管制度体系初步建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私募证券基金行业发展迅速,在服务实体经济、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和扩充机构投资者队伍等方面作用突出。但行业两极分化严重,部分机构背离“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属性等问题明显。为规范业务、保护投资者权益、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运作指引》适时发布。
《运作指引》共42条,涵盖私募证券基金募集、投资、运作各环节,以问题和风险为导向设置差异化规范:一是明确初始募集和存续规模,强化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二是规定投资策略一致性,强调组合投资,禁多层嵌套,规范债券、场外衍生品和程序化交易;三是强调受托管理职责,禁变相保本保收益、通道业务,禁借场外衍生品、资管产品规避监管;四是规范业绩展示,引导关注长期业绩;五是合理规划过渡期。
围绕《运作指引》要求,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托管人、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积极开展工作,在规范投资运作、履行基金财产保管职责、下架不规范业绩展示等方面积极行动,极大推动了行业规范运作。多数私募机构表示将从多维度发力,提升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实力。
2
尾部私募持续出清
今年以来,监管严查严管,不少私募机构受罚或退出,行业加速正本清源。
防范金融风险,顶层设计早有布局。《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监管部门大力整顿私募乱象,风险与不良机构加速出清。截至12月27日,1480家私募机构被注销,2月9日一天便有397家被“摘牌”。同时,私募稳健经营受重视,5月首次出现因12个月无在管基金被注销管理人登记的情况。
私募违规行为也遭严惩。截至12月27日,中基协年内开出526份纪律处分决定书和复核决定书,涉及158家私募机构和368名从业人员,数量远超去年同期,处罚包括公开谴责、暂停备案、撤销登记等。
清退“伪、劣、乱”私募是监管加强管理、优化生态的体现,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证监会强调要突出监管惩治、防范、治理作用,维护市场公平公正。接下来,监管部门“扶优限劣”导向更明确,私募机构将更加注重提升专业投研和持续规范经营能力。
3
私募股权向“新”集聚
2024年,私募股权投资行业频频迎来政策春风,各地政府也频出新招,支持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发展。
具体来看,“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频频被重要会议及文件提及。支持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举措也陆续出台,国务院办公厅今年6月份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被业界称为“创投十七条”;深圳、上海等地也加大对私募股权行业的支持力度,例如深圳提出的“大胆资本”引发市场关注。
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扩大也是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今年9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相关政策,明确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由上海扩大至北京、天津等18个城市,并适当放宽股权投资金额和比例限制。新政出台之后,合肥、苏州多地先后传来AIC基金签署落地的消息。10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新一批18个试点城市签约意向性基金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这无疑为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注入了更多资金活水,也有利于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加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支持。
目前,我国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存续规模已超14万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保险、银行等长期资本、耐心资本陆续“集结”,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资金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私募股权创投机构积极响应号召,致力于“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未来更多资金有望流入科技创新领域,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4
百亿私募更新换代
2024年,私募基金头部机构阵营有变。按策略类别,主观私募仍占百亿元级私募机构半数,共44家,占比51%;量化私募有33家,占38%;还有部分“量化 + 主观”混合类百亿元级私募。
与年初相比,第一梯队私募机构数量变化不大,但竞争激烈,新晋者不断涌现,为市场增添新活力。
头部私募阵营变动或许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市场周期变化、自身策略适应性、核心团队稳定性等,这些都会影响管理规模。同时,监管政策支持和市场对ETF接受度提高,激发了私募对ETF市场的兴趣,也为百亿元级私募阵营变动带来新机会。
当前,备案存续的百亿元级私募证券管理人达87家,市场主体力量不断增强。未来,随着私募市场规模扩大和产品多样化,头部私募阵营将面临更多挑战与机遇,私募机构需紧跟市场变化调整投资策略应对竞争。
5
私募自购潮
基于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长期看好,以及对公司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今年以来多家私募机构相继自购旗下产品。
数据显示,截至12月27日,16家私募机构发布自购公告,总金额达7.43亿元。百亿元级私募是自购主力,如海南希瓦、幻方量化、进化论资产、因诺资产这4家百亿元级私募年内自购金额合计4.64亿元,占全市场私募自购总额的62.45%。
从单家私募自购金额看,幻方量化以2.5亿元居首;因诺资产、海南希瓦、进化论资产等5家机构自购金额在5000万 - 8000万元;北京止于至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汕头市华炎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10家机构自购金额在1000万 - 3000万元。
从自购次数看,百亿元级的海南希瓦最积极,12次自购共7448万元;进化论资产4次自购达6000万元。
私募机构自购不只是资金注入,还体现出对市场前景和投资价值的积极判断以及与持有人共患难的姿态,有助于提升投资者信心。此外,多数私募对2025年市场投资前景较为乐观。
6
基金备案回暖
今年A股市场回升,私募证券基金备案回暖,已备案近6000只产品,彰显市场活力与投资者信心。
备案热潮中,股票策略产品为主力,因高风险、高收益吸引众多投资者,备案量达2500多只,占总量的四成以上,体现私募对A股看好。
多资产策略产品受关注,备案近1000只,占16%,通过分散投资提供稳健选择。
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产品备案近700只,占11%以上,以灵活投资和较高收益潜力吸引部分投资者。
债券策略和组合基金产品备案较少,分别为250多只、230多只,占比均不足5%。
总体而言,私募证券基金备案回暖,股票策略产品最受瞩目,这既反映投资者信心恢复加速,也体现私募机构的市场洞察与应变能力。
7
头部私募纷纷开放申购
今年以来,A股反弹,多家百亿元级私募机构调整策略开放产品申购“迎客”,为权益市场增添资金。
9月底后,增量政策密集出台实施,权益市场反弹,情绪修复,多家百亿元级私募相继开放申购。头部量化私募“封盘”大半年后首次募资,还有私募分批开放指增策略产品申购额度。满足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和私募对中国经济与权益市场前景的信心是“开门迎客”的主因。
以往私募开放申购多在市场低点或反弹时。市场低点时投资性价比高,利于投资者左侧布局;反弹时投资者扩配意愿增强。部分投资者在市场低点后信心不足,私募开放申购释放积极信号可提升信心。
今年以来,私募看好A股市场且加码权益资产,这是与投资者的“双向奔赴”。9月底以来,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上升,增量资金持续流入权益市场。
8
私募纷纷配置ETF
2024年,私募证券管理人的投资策略悄然转变。数据显示,截至当前,126家私募证券管理人旗下产品入围今年113只上市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合计持有份额达31.83亿份,足见私募对ETF的浓厚兴趣与强烈需求。
尤其在这波ETF投资热潮里,百亿元级私募机构表现耀眼。共有10家此类机构旗下产品成为今年上市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合计持有4.83亿份份额。其中,玄元私募基金投资管理(广东)有限公司以2.66亿份份额居首,还有多家百亿元级私募机构旗下产品成功入围。
在“ETF投资热”中,中证A500ETF备受私募青睐。截至当前,今年上市的17只中证A500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私募机构频现,合计持有份额高达6.71亿份。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数据既表明私募看好中证A500ETF,更体现出其对宽基产品的浓厚兴趣。
业界认为,ETF的“一篮子股票”特性为私募提供了一种波动更低、风险更分散的投资方式。其低波动性可提升基金净值平滑度,减少市场波动导致的基金大幅回撤和震荡,显著改善投资者整体持仓体验。此外,ETF的高流动性、低管理费率等特点也吸引着私募机构。ETF受私募青睐,反映出私募尤其是百亿元级私募更注重资产整体配置,而非执着于个股挖掘与博弈。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私募投资策略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对后市的看好。
在未来投资工具的运用中,ETF有望成为私募机构的重要投资工具之一,为投资者带来更稳健、高效的回报。
9
中性策略遭抛弃
2024年,量化私募机构的中性策略遭受质疑。10月间,A股市场宽幅波动,部分量化私募中性策略短期失效,这引发了投资者对中性策略有效性的广泛热议。
要知道,量化中性策略往昔凭借稳健收益和低波动性,数年来深受投资者喜爱。可今年10月的市场异动,使这一策略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多家量化私募机构旗下的中性策略产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撤,投资者由此对策略有效性产生怀疑。
业内人士指出,自9月底开启的“大反攻行情”起,中性策略产品出现大幅回撤,进而影响了相关产品全年的整体收益。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在有业绩展示的157只股票市场中性产品中,收益均值是6.43%,其中127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占比达80.89%。总体来看,股票市场中性策略今年的表现处于各策略中的垫底水平。
面对投资者的质疑声,多家量化私募机构接连发声回应。它们宣称,短期业绩波动不会影响长期投资策略的有效性。量化中性策略的关键在于运用模型选股和风险管理,以达成收益的稳定与可持续。尽管短期内市场波动可能致使策略失效,但长期而言,这一策略依旧具备独特的优势。
尽管不少量化私募机构为中性和策略“站台”,但也有部分头部机构选择放弃这一策略。它们觉得,在当下市场环境中,量化中性策略的风险收益比已丧失吸引力。所以,这些机构开始调整投资组合,探寻更具潜力的投资策略。
此次量化中性策略被质疑,无疑给私募行业带来新的思考。在市场波动中如何确保策略有效,怎样平衡收益与风险,是所有私募机构都要直面的问题。未来,私募行业或许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与变革,而量化中性策略能否再度赢得信任,也将成为市场瞩目的话题之一。
10
私募“举牌”上市公司
今年以来,私募机构屡屡通过协议转让“举牌”上市公司,知名私募亦参与其中,引发市场关注。
公告显示,浙江云中马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英集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上市公司股东,将占公司总股本5%以上的股份转让给私募机构,部分私募借此成为持股5%以上股东。从协议转让价格看,部分股东折价转让,折扣低至九折、八折。
业内认为,协议转让有诸多优势。一方面,私募看好上市公司前景与投资价值,协议转让可快速实现大规模股权收购,扩大持股规模,兼具灵活性与定制性,还能避免二级市场交易带来的股价波动风险。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股东通过协议转让可满足资金流动性需求,且有利于股东平稳交接,减少对股价的冲击。不过,股权转让双方在进行协议转让时都需注意合规问题。
【特别声明:该公众号聚焦服务于私募圈,包括但不限于:注册落户全国基金小镇,协办私募基金牌照,产品合规设计备案,监管募集资源对接,基金税务筹划,银行券商私募创投等资源群对接,本文仅供参 考阅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