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新年伊始,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做一件事:新年许愿。我们会给自己打鸡血、下决心,立下各种flag。
“要努力工作,让自己富起来!”
“一定要减肥,减到xxx斤!”
“一个月读3本书。”
“要学会XXX技能。”
“好好学习,考高分,让爸妈省心。”
不好意思,在大冬天,我要给你泼盆冰水:大部分人的愿望,只是愿望,难以实现。
在新年集中集体【打鸡血】的时刻,当然也有一群“清醒的人”在自嘲和懊悔:去年的我,好像什么也没做到/抄一遍去年的目标就好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为什么我们立下的flag,许下的愿望总是很难实现?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的愿望,没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绝大部分是按照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对自己提要求。
例如:要自律、赚钱、减肥、读书、学业……这些愿望可以总结为【成为更好的自己】,或者更确切地说【成为他人眼中更好的自己】。
要命的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自己如何被影响的?而是坚定地认为:那些就是我想要的。
比如:减肥这件事,和“以瘦为美”的社会主流审美观有关,其实许多女性没有达到肥胖的程度,她们的参照物是各种广告里S型身材姣好的模特。
我们总是关心那些被标记着“有意义的事情”,虔诚地想要获得。在执行的过程中,即使遇到痛苦,难以继续,也只会将所有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
我们自己很少思考:为什么我会这么痛苦、艰难的执行?
定目标、立flag这件事,在某一段时间内还是有效的,毕竟鸡血不能白打,但从长期来看,总会有失效的时候。
因为一个总是奴役自己,和自己对着干,自己的潜意识就会造反,令我们朝着相反的方向前进。
比如:一个学生希望自己能提升成绩,成为老师、同学、家人眼中的好孩子。
当自己不愿意学习的时候,会强迫自己自律,反而会增加自己的精神内耗。
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只出不进,早晚会有耗空的时候。
让我想起了上情绪管理课程的时候,老师讲过的一个案例:国内某顶尖学府的本科女生,保送本校研究生,却在宿舍选择了自杀。
如果不是舍友及时掀开床幔看到了床单上的血迹,这条命也就被阎王爷收走了。
随着咨询的深入,女生也说出了原因:父亲在兄弟几个里面“混的最差”,因此在聚会时,常常被叔伯们冷嘲热讽的瞧不起。
然而,在她这一辈的同龄人里面,她却是学业上的佼佼者,因此她成为了父亲反击叔伯们的【大杀器】:“有钱怎么样?你们的孩子还不是比不上我家闺女?”
她被父亲的自我价值和面子所绑架,一路披荆斩棘冲进了国内顶级学府,但她是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着,身体里住着父亲的灵魂。
当一切都被剥离开,真相也逐渐清晰:她依然选择了继续读研,只不过这次不是为了父亲,而是为了自己拥有更好的未来而活。
无论是父亲的意志还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将来,看似相同的结果,却对个体的价值感和内驱力的影响完全不同。
如果,我们的身体,不是自己的,而是为了符合某种【标准】而存在,一定是不自在的,被禁锢着的。身体会以各种不舒服来提醒自己,然而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下,总是被忽视。
那么,如何让自己新的一年,不再事与愿违呢?
首先要做的,放开对自己身体的禁锢,问问自己:如果我没有瘦下来,如果我不那么勤奋,如果我不那么自律,是不是会担心没人喜欢我?是不是我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在各种努力中疲于奔命的人,内心中往往都会有一种“担心自己被抛弃”的恐惧!因为那个愿望或者说标准,代表了我的价值,一旦失去我会失去一切。
捋清了“为什么而努力”的问题,将外界赋予某件事的价值剥离开,内观自己,才能制定出更适合自己的目标和愿望,在执行中才会降低阻力。
其次,捣碎自己的幻想,没有什么事可以一帆风顺,即使下定了决心,做出了合理的计划,在执行中还是会发生各种变数。
我们真正需要做到的是:接纳变化,允许慢慢变好、慢慢完成。
就比如我自己,昨天想着要更文,要规划1月份,然后下午和晚上休息,但是我家小五月已经有三四天呕吐,不吃不喝。
咨询完医生,建议立即就医。一通折腾下来,我回到家已经是下午6点了,整个人都很疲惫。
我没有选择强迫自己一定要完成今天的计划,而是选择了躺平:喝二两小酒,打会儿游戏,看看书,泡个澡,睡觉。
如果我们真诚地想要去达成某个目标,在执行过程中,意味着将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对人性的考验,当然也要面对身体的抗议。
如果搞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欲望,而不是被社会主流价值观绑架,一切困难都不过是浮云。
如果还是感觉很困难,那就暂时放过自己的身体吧,毕竟还是有很多人和你一样,你并不孤单。
结语:新年等重大的时间节点,的确是和过去的自己告别的好时机,但时间节点并不会让我们发生彻头彻尾的改变。思考清楚为什么,打破完美的幻想,别再让自己的新年许愿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