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所有人都要注意了,外国药企正在全面退出中国公立医院,估计以后大家想要用上好药可能有点难度了。

就在最近,第十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有个现象打破了历史记录,所有外企的原研药全部退出竞标,这背后产生的巨大影响跟我们那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外国药企主动放弃庞大的中国医疗市场呢?

例如今年的医保集采,辉瑞和拜耳都没报价,就选择了直接放弃,要知道公立医院正是集采的主体,这意味着没有拿到集采入场券的进口原研药也将失去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市场

实际上这不是舆论第一次关注到进口药消失,上次降糖明星药格华止在公立医院的消失也曾掀起不小的波澜。要知道,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二甲双胍原研药格华止从1999年在中国上市以来,一直是降血糖药物市场的绝对主力

根据米内网数据显示,二甲双胍在各类降糖药中销售量占比始终排名前三,而2019年国内二甲双胍市场达59.76亿元,其中格华止市场份额保持在80%左右。但到了2021年,糖尿病患者发现,吃了10年的小神药格华止在公立医院断货了,取而代之的事3块钱100片的国产二甲双胍,并且今年以来也有多款进口原研药传出退出中国市场的信号。

那么进口药真的要消失了吗?

其实,进口原研药并非真的大面积消失了,他们中许多留存于市面,但是在公立医院确实越来越难买到进口原研药了。

这背后涉及DRG/DIP的付费模式和药品集采等多重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DRG/DIP简单来说是一个打包价模式,给相似病种划定了支付标准,超过了医院就要亏本。 而集采药品就成了改革下医院开药的主力军。集采药品价格很低,在源头上遏制了医疗成本。

而原研药因为研发成本高昂,无法做到大幅度降价参与集采。如果医院开进口原研药比较多的话,就面临亏损风险。 而在集采不中标的原研药,也逐渐退出公立医院医院的药房。

越来越多的进口原研药,阵地慢慢转移到药店和较好私立医院之中。

的确,在全国集采与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下,部分药企的产品线退出中国是无可避免。

今年,优时比公司以6.8亿美元出售开浦兰、仙特明等成熟产品及珠海的生产基地;协和麒麟将中国业务以7.2亿元出售给香港维健医药。

但也有新药在涌入国内市场,首款获得美国FDA批准的靶向AD治疗药物仑卡奈单抗,中国是第3个批准其上市的国家。首个口服的GLP-1RA药物,司美格鲁肽片也在今年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国内市场。国内这么庞大的病源市场不可能会被放弃。

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国内药品竞争激烈白热化的程度越发明显,部分药企的产品线被撤出也是事实。

当下,一名普通人前往公立医院看病时,其买到仿制药的概率便大大高于原研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以及即将老龄化的趋势,医疗保障与养老体系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是参保人数的下降,而居民医药费用在双位数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结构还有着庞大的中低收入人群,经济承受能力相对薄弱,这凸显了减轻民众医疗负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们无法既要又要。

对于追求性价比的患者而言,公立医院依旧是最佳选择,而对于有经济承受能力,想用进口原研药的患者而言,公立医院看病外面买药也是种不错的选择。

总之,原研药的逐渐退出与国产仿制药的蓬勃兴起,正在深刻重塑中国医药市场的格局。这既是一场企业竞争力的激烈较量,也是市场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全方位展示,将对中国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