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脚断舍离,右脚向云端,阿里告别的新零售,是否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沃特尔

编辑 | 杜仲

来源 | 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

2025年首日,阿里巴巴“出闲置”的故事迎来续集。

1月1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及New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交易,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3亿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全部股权,合计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

根据公告,德弘资本将以整体最高1.75港元/股(包括1.55港元/股的现金及0.2港元/股的利息),收购阿里全资子公司吉鑫和淘宝中国所持约73.66%高鑫零售股份,以及New Retail所持约5.04%高鑫零售股份。

公告中提到,“为免生疑问,New Retail不作为阿里巴巴的子公司核算。”New Retail直译即“新零售”,该公司全称New Retail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Investments 1 Limited,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投资公司,以投资控股的方式作为阿里新零售战略的拼图。

此前,高鑫零售曾于2024年10月发布公告,向市场告知有买家有意收购。直到2025年1月1日,交易细节终于公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闻终落地,大润发易主

阿里巴巴与高鑫零售的合作始自2017年,合作形式为阿里战略入股。

2017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Auchan Retail S.A.(欧尚零售)、润泰集团宣布达成新零售战略合作。阿里巴巴斥资224亿港元拿下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与后者第一大股东欧尚零售持有的36.18%股份仅差0.02%。

润泰集团是大润发母公司,1943年创办于上海,大润发于1996年在台湾开出首店,是润泰集团旗下第一家大型连锁量贩超市,也是第一家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管理的大型连锁量贩超市。欧尚是法国第二大零售商,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1999年在上海开出第一家门店。

2000年,润泰与欧尚达成合作,引入国际化的营运管理模式,助力大润发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2011年,大润发与欧尚联手在香港设立了新的控股公司,即高鑫零售有限公司,并在香港上市,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综合大卖场运营商。

此后,电商来势汹汹,新物种横空出世,传统商超后继乏力,高鑫零售也曾探索线上业务,推出飞牛网,但由于不熟悉平台引流和线上运营的成本结构,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大润发卖身”的消息不胫而走。

电商对线下商超的冲击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争夺的层面,还有投资与合作,因为互联网巨头的技术改造路线为部分实体零售企业带来了新思路,打不过就加入。

2014年,阿里斥资53亿港元入股银泰并成为第二大股东;2015年,阿里以283亿元投资苏宁并成为第二大股东,苏宁认购阿里新发行股份中的2780万股,双方打通线上线下业务;2016年,阿里投资三江购物并占股32%;2017年1月,阿里宣布私有化银泰商业,私有化后阿里成为银泰商业的控股股东。

银泰私有化的同时,润泰集团总裁尹衍梁表示,“大润发要出嫁,追求者有三家,是阿里、腾讯、苏宁。”

高鑫零售紧急发文称尹衍梁的表述与事实不符,阿里则表示对市场传闻不做评论。但同年11月,双方的合作正式官宣。

在阿里宣布入股高鑫零售后,润泰集团副主席、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表示,近几年来,因移动互联网兴起,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鑫一直在尝试着从线下走向线上。润泰乐见高鑫与阿里巴巴强强联手,线上线下高度协同,来满足顾客。

2020年10月,阿里巴巴又斥资279.57亿港元进一步增持高鑫零售,直接和间接持有其72%的股权,高鑫零售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并表子公司。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20年中国超市百强》榜单显示,高鑫零售以1060亿元的销售总额位列第一,排在第二的是销售总额1045亿元的永辉。背靠阿里的数字化能力与流量投入,高鑫零售可谓“双喜临门”。

而在2024年初,“大润发卖身”的消息再度流传,尽管阿里与大润发都否认了该消息,但阿里也明确了“聚焦主业、逐步退出非核心的实体零售”这一大方向。

大润发也曾积极自救。

根据高鑫零售最新发布的财年中期业绩,截至2024年9月30日,高鑫零售半年营收347.08亿元,净利润1.86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不过,相比于2017年,大润发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营收与利润均有下滑。财报显示,2017年,高鑫零售营收1023.2亿元,净利润30.2亿元。而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2024财年,高鑫零售营收725.67亿元,同比下降13.3%,年内亏损达16.68亿元。

2018财年至2023财年,净利则分别为25.88亿元、28.34亿元、28.72亿元、-8.26亿元、-7.39亿元、0.78亿元,阿里控股的高鑫零售一直处在投入期,扭亏为盈的前景展示给买家,多年投入的沉没成本留给了自己。

一款闲置产品状态最好的时候,分别是拆箱那一刻和被摆上二手平台之前。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高鑫零售旗下拥有466家大润发、30家大润发Super(中超)及6家M会员店。公司总资产为620亿元,总负债为402亿元,资产净值为217.98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里“打包”了一个时代

2016年,马云提出:“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他对“新零售”的定义为,通过线上、线下、物流等各个商业环节的紧密结合,数字化重构“人-货-场”。

以淘天为基础,以支付宝、菜鸟、阿里云为基础设施,阿里的新零售版图还缺少实体零售的碎片,随后,阿里接连出手,通过“钞能力”投资了银泰、盒马、苏宁、大润发、居然之家等线下业态,还以“不问盈亏”的决心打造了零售新物种盒马鲜生。

2016年—2020年,新零售既是中国零售行业最火的概念,也是接班马云的张勇所主推的转型升级方向。

在马云憧憬的新零售时代中,阿里不再是一家以电商为标签的互联网企业,而是一个线上线下全覆盖、多元化业务联动的综合经济体。

正如张勇在阿里首次入股高鑫零售时所说,实体店在消费者购物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现代数字经济中,应该通过大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商品推荐对其加以优化。

然而,自2020年以来,阿里很少再提及新零售,张勇主导的阿里新零售时代成为被内外部集体审视的对象。2023年6月,阿里宣布董事会主席和CEO职位分别由蔡崇信和吴泳铭接任,而到了二人正式接任的9月,张勇辞去了在阿里巴巴的所有一线职务,留下了很多未竟的事业,也就是阿里的新零售战略。

实际上,2023年以来,阿里的组织架构调整与人事变动一直在持续。在2023年11月的财报电话会上,吴泳铭首次全面阐释了阿里新发展阶段的战略蓝图:未来阿里将根据市场规模、商业模式及产品竞争力,梳理既有业务的优先级,定义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

吴泳铭表示,未来推动行业发展的动力将是以AI为代表的科技驱动力,阿里面向未来将有三个重要优先级方向: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

在这次电话会上,吴泳铭提及最多的词是“优先级”。

舰队再度转向,总有主力舰要“掉队”。在新的优先级公布后,阿里出售大润发、盒马、银泰的消息一直在流传。如今两笔交易落地,但“剥离非核心资产”已经是阿里必须做出的选择。

2023年12月及2024年3月,阿里巴巴两次减持小鹏汽车,合计超7亿美元。光线传媒、商汤科技、华谊兄弟、哔哩哔哩、丽人丽妆都在阿里的减持队列中,阿里聚焦核心业务、收缩投资组合的信号愈发明显。

在2024年2月的财报电话会上,蔡崇信首次公开谈及这个话题。他表示,“目前阿里的资产负债表上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他们不是核心的聚焦业务,阿里退出也是合理的,但考虑到当前的市场情况,退出可能需要时间去实现。”

时间过得很快,出售银泰只是开始,出售高鑫零售也不是终点。

阿里重新聚焦主业,也挥别了那个流量爆炸、资本强势的红利时代,正式进入了蔡崇信主导去资产化、吴泳铭主导拥抱AI的新时代,用精简业务的方式来适配用户、产品、品牌、市场的存量时代,用业务本身寻找增量,而非再寻找业务的增量。

在一系列买进卖出与人事调整的过程中,阿里似乎突然遇到了那个“我是谁”的哲学命题,多元化业务的层层标签被剥离开来,展露出电商巨头的本体,阿里希望再加一个AI的前缀,让市场重新认识这个规模庞大的数字经济体。

但问题在于,阿里告别过去的态度已经人尽皆知,“出闲置被压价”的情况在所难免,出售银泰的公告中提到了93亿元的亏损,出售高鑫零售的公告中回避了这一话题。而好消息是,阿里可以快刀斩乱麻,提前终止新零售业务烧钱抢市场的“隐性亏损”,集中精力推进核心业务的增收增利,弥补此前的沉没成本和转手亏损。

左脚断舍离,右脚向云端,阿里告别了线上线下全覆盖的新零售时代,是否也代表着新零售本身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换句话说,线下的生意何去何从?线下零售的数字化转型如何驱动?被巨头关停的试验田未来将会继续生长还是一地荒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争抢”实体零售商

接手银泰的是雅戈尔,一个主营服饰、兼顾投资与地产的线下巨头。对于雅戈尔与银泰未来的整合与战略协同,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曾在《》一文中有过详述。

阿里不再提及新零售,既不能否认新零售在2016年—2020年的时代价值,也不代表银泰的转型路线就是绝对错误的。大润发和银泰的到来,对于阿里吸引更多品牌入驻天猫、为零售业数字化转型积累数据、触达更广阔的消费群体、推进即时零售等新业务模式都有意义,阿里也反向补足了两家线下巨头的数字化基因。

从控股到出售,大润发与银泰的“价值”均有下滑,但这是市场环境、消费趋势、价值评估体系的变化共同造成的结果,百亿级的交易中不会有哪一方是“激情下单”的。

近两年来,线下零售正处在转型的蓄力期与风口的最前沿。从行业看,社区折扣、即时零售、零食量贩等新业态快速发力,也带动了供应链与品牌端的变革;从企业看,胖东来成了“零售导师”,名创优品入主永辉、雅戈尔收购银泰百货、大润发易主三笔重磅交易接连发生,与其说是“抄底实体零售”,不如说这些归属权的变化本身就是行业再度变革的原因和现象。

相比于前两笔交易中的业务协同,大润发的易主具备一定的独特性。

一方面,大润发曾被称作“中国超市之王”,2009年其在大陆市场的份额超越了家乐福,实现了华人超市对外资超市的首次超越,大润发在传统商超中的样板效应曾远超胖东来。

另一方面,大润发被资本机构接手,将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现有的业务模式,全渠道零售战略、门店结构、品类布局、固定客群将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实现丝滑过渡。

公开资料显示,德弘资本是一家国际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创始人刘海峰是中国香港人,经常以“知名女星陈好的富豪老公”的身份出现在另一个领域的文章里。

刘海峰曾担任KKR全球合伙人、KKR亚洲私募股权投资联席主管兼大中华区总裁、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亚洲私募股权投资部联席主管等职务,目前任德弘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德弘资本联合创始人兼CEO华裕能也曾担任KKR全球合伙人,负责大中华区的投资业务。

德弘资本于2017年成立,但刘海峰和华裕能带领的团队曾从0做起KKR在中国区的投资业务,曾有多家知名企业的投资经历,比如中国平安、蒙牛乳业、青岛海尔、认养一头牛、南孚电池、现代牧业、简爱酸奶等。

在2023年3月投资界的一次访谈中,刘海峰谈到了如何布局中国消费投资的话题,并表示要在投后管理中赋能企业来确保项目的成功率。“当大家都以互联网思维来投消费的时候,投资的动作就变形了,公司的估值也变形了。投消费不应追热点,而是不断思考是不是真正投了一个优秀的企业,是不是一个好生意,是否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合理的估值。”

在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的同时,高鑫零售发布联合公告称,透过与德弘资本合作,将有机会受益于要约人的深厚行业知识及强大营运资源。公告指出,要约人将对本集团的资产、公司架构、资本化、运营、物业、政策及管理进行策略性探讨,以确定于该等要约完成后是否适当及适宜进行任何变动。

显然,大润发500家门店背后的零售体系被刘海峰视为“好生意”,以投资风格稳健著称的德弘资本对于大润发的经营也充满了信心。

而电商的崛起与浮沉,前后连接着实体零售的巅峰与复苏,阿里为零售数字化的变革做出了贡献,却没能以控股股东的身份成为摘果子的人,这或许也是电商的基因带来的影响。

展望2025年,实体零售或将迎来“最好的时代”,在阿里憧憬过的新零售版图中,合作方的身份也许是更好的切入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在大润发被称作“中国超市之王”以前,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就已被称作中国超市的“陆战之王”。在41岁来大陆之前,黄明端从未接触过零售业,以打造“中国的沃尔玛”为目标,带领大润发在十年之内打败了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商超,成为中国最大的零售巨头之一。

在2020年财报发布的同时,黄明端卸任高鑫零售CEO,由林小海接任。林小海此前担任阿里巴巴零售通事业部总经理,在接任高鑫零售CEO前,曾担任高鑫零售执行董事作为过渡。

2024年3月,林小海辞去高鑫零售CEO职务,由沈辉接任,黄明端继续担任董事长。沈辉自1999年加入欧尚,参与了欧尚品牌进入中国的筹备建设工作。新的管理团队接棒后,并未全盘推翻全渠道零售战略,但沈辉也提出大润发需要回归零售本质,重塑价格心智,即回归“薄利多销”的核心价值。

持续小步快走的大润发,不会因为此次易主而改变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