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历经千年的演化传承,时至今日仍然受到广大国民的喜爱和追捧,并且依托强大的中华文化影响到了周边国家,成为世界文化艺术领域里的一个不朽的分支。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书法已经演变出五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其中,楷书的出现最晚,但是却是书法艺术美的集大成者,因此,一经问世便受到广泛的认同,进而取代隶书成为官方字体,也被认为是书法的基础书体。
楷书自汉末出现以来,经过了短暂的发展期,到了唐朝达到了巅峰,唐楷严谨、端正,风格多样,名家辈出,欧、虞、褚、薛、颜、柳等人更是被后人奉为楷书至尊,成为后世学书的主要启蒙者。
其中以欧阳询楷书最为出名,欧阳询由隋入唐,虽然官名不显,但是书名极盛,被时人追捧,甚至远播海外,唐朝时很多外国使节往往专备资金用于购买欧书,由此可见欧书在当时名气之大。李渊曾诏令欧阳询为新货币题字,即开元通宝。
欧阳询书法造诣极深,诸体皆能,尤以楷书最为出名,严谨而不失灵动,端正又极具险绝,世称欧楷,对后世影响巨大,后世学书者大多从欧楷入门,欧阳询更被后人尊为楷圣。
来到当代,欧楷依旧是很多人学书入门的不二选择,很多人拥有的第一本字帖就是欧阳询的《九成宫》,就如已故著名书法家刘洪彪先生自述的,当年他就是从友人手中借得半本《九成宫》,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学书之路。
在中国书法史上,欧楷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然而这几年却面临着由盛及衰的趋势,很多人已经开始抛弃欧楷,很多书展上已经难觅欧楷的影子,很多书法培训机构也不再教授欧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转呢?究其原因就是后人把欧楷写死了。
欧楷的最大特点就是端正中显险绝,险绝是欧楷有别于馆阁体的主要特征,也使欧楷成为书法艺术的主要支撑,然而后人学欧,大多放弃险绝,只取端正,以至于将欧楷写成了印刷体、美术字,完全失去了书法艺术的灵魂。
欧楷的险绝难以复制,主是欧阳询楷书功力太深,已经将险绝写到极致,少一分则弱,多一分则怪,后人想要模仿一二尚且维艰,更别提自主发挥了。
另外欧阳询并没有留下楷书墨本真迹,石刻更是加重了险绝效果,今人在笔墨上再刻意模仿也难以达到石刻带来的视觉感受,也难以看出来险绝。
对于欧阳询的楷书的险绝,已故著名欧楷大家田英章先生曾说过,他说:“我承认我没有写出来欧楷的险绝,但是谁又写出来了?甭说写出来,就是把欧楷的险绝说清楚的又有谁,我承认欧楷有险绝,但是谁又能够说清楚这个险绝?”
田英章先生毕生致力于欧楷的研究学习,是当代宗欧楷成就最大的书家,然而他也断然放弃了欧楷的险绝,并且对欧楷的险绝提出了如此的质疑,这充分说明欧楷的险绝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更别提模仿复制了。
欧楷没了险绝,唯有端正,那么很多人就容易将欧楷写死,走上歧途,难得书法艺术的真谛,当代很多书法家也都不再提倡学习欧楷,刘洪彪先生在临习《九成宫》后,自感难以摆脱束缚,于是断然放弃欧楷,转学颜楷,才有了后来的巨大成就。
在书法处于实用性的时代,严谨端正是写字的基本要求,欧楷自然受到极高的追捧。然而,当下书法已经进入纯艺术的时代,追求艺术上的个性发挥成为主流,过于严谨拘束的欧楷约束了自我发挥,被抛弃也就在所难免了。
放弃了欧楷的险绝,无疑会让书写更为容易,但是,这却抛弃了欧楷的灵魂,将欧楷从顶级楷书艺术写成了平庸的馆阁体,舍本求末、弃繁从简是欧楷由盛及衰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