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5年第一期(总第874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是2025年了。原计划这篇文章是要作为去年年末的最后一篇,也就是2004年的第104篇公众号文章发出的,这样正好完成年每周至少发表两篇文章的计划。

但是,12月31号学生联欢,我作为科任老师就算放假了,一放假,就彻底躺平不想动。于是,去年就只写了103篇,就差这一篇没有完成104篇的既定任务。给自己找个理由:遗憾,是人生的常态,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没有什么完满,不必非要追求一城一池,一时一事的得失。

那就把这篇文章作为新一年的起点吧。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源自公众号留言中的一个提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请教水寒老师一个问题 您作为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初中三年的课文有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慢慢的会不会没有了最初当老师的动力? 尽管说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但是对于应试,教法应该还是相对固定的,老师们要从二十多岁教到六十岁,这样不会疲倦吗?老师们会不会教着教着语文课就没有了诗意只剩下经验和熟练?

如果缺乏进取精神,确实会陷入到职业倦怠的泥淖中去,但如果有进取心则不同。事实上老师并不是只教课本,自己读书更不只局限课本,而且学生也个个不同。推荐你再好好读一读初中教材中学过的文章《敬业与乐业》。后面有时间会详细写写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在十月底做了这个简单的留言之后,两个多月以来,我一直在就这个问题做深入的思考,能想到的因素很多。但最终经过梳理,我归结为两大方面。

一、不要一直在应试的圈子里打滚

机缘巧合,在工作的第五年之后,我开始参与区里的中考模拟题和中考阅卷等工作,然后这件事一干就是连续十几年。这十几年中,还有几年参与了北京市官方中考试题评价的撰写。

横向比较,我想没有几个同行比我在应试方面的经验更丰富。如果把比较范围缩小到一线教师这个群体,那我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人比我在中考命题阅卷方面的经历更丰富。

连续这么多年的命题、阅卷以及指导备考,我的心态也在变化。最初参阅命题阅卷时,很得意,甚至觉得学生的命运就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但随着这方面的经历越来越丰富,几年后,我就越来越发现考试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一方面,没有任何一份考试题是完美的,因此并不能指望通过考试完全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另一方面,本就问题多多的试卷,再加上过于频繁的测试,对学生真实能力的提升就更加有害无益。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与实践,我开始跳出应试这个圈子,并且,在反对应试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大力倡导要“研究”不要“死揪”,要研究考试,不要死揪学生。当把考试看透了,能够清楚知道每道试题的来龙去脉,清楚地预判每道试题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时就没有任何必要再拼命地用考试和练习去训练学生,随便拿一个什么样的材料,都能够在看似不经意的教育教学之中,和考试能力紧密吻合。

如果长时间在应试的圈子中打滚,甚至以指导学生应试拿高分为能事,那用不了多久就会产生极强的职业倦怠感,因为作为老师,他会觉得已经爬到顶峰了。但如果能从应试这个圈子跳出来,俯视考试,自然会发现,考试不过是教育教学中极微小的一部分而已,还有更多更有价值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那自然就不会有很强的倦怠感了,自然就会动力十足了。

二、不要把自己和学生完全捆绑在一起

当老师,是很容易以学生取得的成绩为荣的。有很多老师,习惯于把自己教出的学生有多少考上了211、985乃至清北挂在嘴边,他们要把这个作为“我是一个好老师”的证明。

我不这样想,“名师”并不必然出“高徒”,有“高徒”也并不就能证明自己是“名师”,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我们通常想象的那么紧密。我经常和学生说:“学习考试是你们自己的事,不是老师的事”。“我是不是个好老师,不必须用你们的成绩来证明。”学生和老师有各自的成长需求和成长路径。

我不会仅仅想着我是在教学生,事实是我在和他们一起学。我不怕课堂上的“横炮”,插嘴,只要和课堂有关,和正在学的内容有关,尽管插,尽管问。如果这个问题我不会,我就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不会,下课后我会再去研究,研究完了之后告诉学生我的研究过程,而不只是结论,算是给他们语文学习打个样儿,告诉他们什么是“时时处处学语文”。

我也不会把什么职称、荣誉之类放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涯要考虑的目标之中,什么特级,什么教授,什么优秀教师,得到了又怎样?自己几斤几两,自己最清楚,不必非得要靠这些外物来加持,然后才不心虚。

能在对未知的不断探索中获得乐趣,这本身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价值,而这种探索,永无止境,比一切的职称和荣誉都更为迷人。在这个AI本身已经不断迭代的时代,一旦停下学习和思考就意味着落后。除了每周固定更新公众号文章之外,我还会每天写课后总结与反思,这种记录和反思,是一个梳理思想,深化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思维的乐趣,怎么会倦怠呢?怎么会没有动力呢?

最后,回到梁启超先生的说法来,他在关于《敬业与乐业》的演讲中这样讲道: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 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 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 第三,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经过这么多年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我对梁启超先生的话,有了更为深入的体会和认知。动力十足地迎接2025年,拥抱一切不确定性,拥抱一切变化。

最后,祝新的一年里,诸位朋友开心快乐,事事如意!

我的视频号,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最近开始讲《古文观止》的公益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视频号,来听一听。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