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蚕丝”,在西南大学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完成了“逆袭”。
12月30日,记者走进该中心家蚕科研团队实验室,了解其在蚕丝材料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创制出的新型蚕丝具有降解塑料的作用。
赵萍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利用智能自动化养蚕技术生产的纯净蚕茧,开发出具有生物降解性、修复功效的蚕丝蛋白原料以及延缓衰老的蚕丝护肤品,目前已经服务了多个头部化妆品公司,为蚕丝材料的多元化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该科研课题负责人王元成和田弛博士经过反复实验验证发现,仅需50克此蚕丝,10天内即可完全降解1千克塑料,且降解效果显著。这种新型蚕丝技术不仅为塑料污染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还能将降解后提取的塑料废料转化为生产原料。
▲家蚕,在其短暂的生命周期中要完成从卵到蚕蛹再到蚕蝶的神奇蜕变。图中新生的蚕卵和蚕蝶在同一个空间中,一颗颗微小却蕴含着无限生机的蚕卵,是生命旅程的起始符。而展翅的蚕蝶,正以灵动之姿舞出生命的华彩篇章。雷键 摄
▲一粒粒小小的蚕卵上,可能会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呢?科研人员正在通过肉眼观察载玻片上的蚕卵,初步判断这些蚕卵是否适合进行种质创制下一步工作。雷键 摄
▲微量注射仪,是家蚕团队进行种质创制的重要仪器。图中,研究人员全神贯注地操作着设备。每一次注射的剂量都需精确到极致,哪怕是最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影响到家蚕基因编辑的效果。雷键 摄
▲在专业影像设备下,科研人员如何给直径0.03毫米的蚕卵注射基因载体的过程,被呈现在世人面前。雷键 摄
▲在智能化浪潮的席卷之下,科研人员借助全自动高通量胚胎微量注射仪批量为家蚕进行种质创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雷键 摄
▲蚁蚕的成功破壳也意味着前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完成基因载体注射的蚕卵也将和正常蚕卵一样经历破壳的成长过程。图中,科研人员正在仔细观察这一批近1500只被赋予新使命的蚕卵。雷键 摄
▲家蚕创制团队研发出的家蚕人工饲料和“四季如春”的蚕房。图中,桑叶碎片中密密麻麻地分布着许多家蚕幼虫,足见家蚕幼虫在人工饲养环境下良好的生长状态。雷键 摄
▲ 体重,在家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关键体征指标,其意义非凡。既能追踪家蚕的生长速率、判别发育进程,又可规划精准饲料量、考量饲料优劣等,为家蚕研究提供多维度重要依据。雷键 摄
▲两个多小时的守候,几千次的快门按动,终于守到了这张难得的照片——精心培育的新型家蚕正在吐丝。这些丝并非普通蚕丝,而是具有降解塑料这一特殊功能的新型蚕丝。这种新型蚕丝的诞生,标志着科研人员在家蚕种质创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雷键 摄
▲黑色背景下数枚彩色蚕茧摆放着,研究人员持毫米尺量茧长,以了解家蚕吐丝结茧状况,为后续研究提供关键依据。雷键 摄
▲研究人员借助专业仪器,细致地对蚕茧的长度、直径等关键指标进行测量。他们的动作轻柔而精准,每一个数据都可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雷键 摄
▲新型彩色蚕茧成功创制。科研人员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对蚕种进行改良,从而使家蚕能够结出色彩斑斓的蚕茧。这些蚕茧颜色丰富,有金黄、绿色、粉红、浅黄等绚丽的荧光色彩。研究人员可从彩色荧光蚕茧中提取荧光蛋白质,用于生物标记等用途。雷键 摄
▲实验室内,研究人员在进行新型蚕丝降解塑料的效能实验。将事先准备好的新型蚕丝与特定种类的塑料样本放置于特制的反应容器中,精确地控制着样本的用量与比例,确保实验条件的准确性。雷键 摄
▲由家蚕团队创制研发以蚕丝蛋白为核心原材料的系列化妆品,正逐渐在美妆市场崭露头角。从最初的种质创制理念,到实验室的小规模研发测试,再到如今与各大化妆品生产企业合作进行规模化生产,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打磨与严格把控。雷键 摄
近年来,首席科学家夏庆友教授领衔的西南大学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家蚕科研团队在蚕丝的美容、医疗等领域也取得不少新进展。以基因组大数据为基础,革新家蚕规模化育种技术,工程化的创制家蚕优异新种质,培育出功能化和个性化的蚕桑新品种,如“高产量茧丝”、高强度“铁蚕丝” 、“医用新型茧丝”、“全抗或高抗病毒”等家蚕品系,贯通了“基因一性状一品种”分子设计育种路径,入选2024年重庆十大农业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