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赔偿,只要追责办案人就行了!”
2018年四月,五个因为冤案入狱的年轻人终于沉冤昭雪,这一天,他们已经等了21年。
令人意外的是,五人却拒绝了政府提出的赔偿方案,只要求把当年的办案人法办就行!
这起离奇大案,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
这五名含冤受屈的男子,出狱后又是否能够被公正对待?
参考信源:人民政协网
黑暗中的呐喊
当周继坤和周家华五人被当做嫌疑人带到拘留所后,才真正陷入了无尽的噩梦。
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带到拘留所,嘴里一直喊着自己是清白的,还试图提供不在场证明来为自己辩解。
其中,周继坤一直强调,案发当晚他一直和周在春在一起喝酒聊天,根本不可能有作案时间。
可是,这些话在办案人员面前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他们的坚持变得苍白无力,似乎没有任何人愿意听他们解释。
随着案件的推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开始越来越大。
在长时间的逼供下,这五个年轻人终于崩溃了。
他们被迫“认罪”,就这么云里雾里编造了自己并不知情的“作案经过”。
那么,当时的警察是根据什么,判定五人是嫌疑人的?这起案件具体经过是什么?
案件回溯
1996年8月25日,安徽涡阳县大周村,一个平静的晚上,却成了周继顶一家永远无法抹去的噩梦。
那时的村庄宁静而温暖,村民们大多坐在院子里纳凉,聊着家长里短,偶尔传来几声孩子的笑闹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
可是,黑夜中却有几道身影悄悄逼近了周家。
等到夜深人静时,这些不明身份的凶徒悄无声息地闯入了周家大门。
屋内,周继顶一家五口都已经躺在床上睡着了,几人毫无防备。
周继顶家的年轻女儿周翠翠被突然惊醒,眼前的一切让她愣住了。
还未来得及发出任何求救的声音,她就被无情地杀害,之后,凶手继续残忍杀害屋内的其他人。
周继顶和他的妻子、儿子也未能逃脱,几乎都受到了重创,鲜血染红了家中的每一寸角落。
直到第二天黎明时分,村民们发现周家大门紧闭,才得知这场悲剧。
村庄的宁静被这场杀戮打破,恐惧的阴霾笼罩了整个村庄。
案发后,警方迅速展开了调查。
现场一片混乱,除了带血的凶器,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用的线索。
屋内的每个细节都被精心破坏,仿佛凶手早已策划好这一切,只为让案件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案件的复杂性和凶残手法,让警方不得不将此案列为悬疑重案。
警方初步判断,这起案件可能是熟人作案。
村民们提供的证词也显得含糊不清,许多人称自己在案发当晚听到了一些不寻常的动静,但又不愿透露更多细节,或许是害怕牵连,或许是心中有所隐瞒。
周继顶,时任村计生办干部,在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对每个家庭的生育选择都有严格的限制。
而作为负责执行这一政策的村干部,周继顶不得不时常和一些村民发生冲突,特别是那些试图逃避政策约束的家庭。
正因为如此,周继顶的工作不可避免地触碰到了部分人的利益,而这些得罪了他的人,往往也在背后积累了怨恨。
其中,周继坤和周家华两人的矛盾尤为突出。
周继坤的妻子怀上了第三胎,按照计划生育政策,必须进行终止妊娠。
周继顶曾前往其家中,耐心劝说其夫妇放弃这个孩子,但周继坤和妻子坚决反对,双方争执不断,这一事件在村里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事也让两家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所以在案件调查过程中,警方首先将视线锁定在了这些与周继顶有过节的村民身上。
有人声称在案发当天晚上看到周继坤等人在周家附近徘徊,但这些说法缺乏具体细节,无法构成直接证据。
尽管如此,警方在巨大的破案压力下,还是将这些模糊不清的证词视作重要线索,并将周继坤、周家华、周在春、周正国和周在华这五个年轻人列为嫌疑对象。
就这样,五个无辜的年轻人毫无预兆地被卷入了这场惊天冤屈的噩梦中,他们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波三折的审判
1998年10月,阜阳中级人民法院终于开庭审理了这起长达两年的案件。
在法庭上,五名被告人面对着所有人,他们痛哭流涕,激动地控诉自己在拘留所中所遭受的酷刑。
五个人哀求法院能够听到他们的冤屈,要求对这些伤痕进行鉴定,但警方却以“影响警队形象”为由,拒绝为他们验伤。
即使如此,他们依然坚持不懈地申诉,希望能够得到公正的审判。
审判长在经过一番权衡后,以“证据不足”为由,宣布五名被告人无罪并释放。
这一判决虽然令许多人感到惊讶,但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切并没有就此结束。
周继顶,作为案件的关键人物,在得知这一判决结果后,情绪失控,他痛苦万分,决定在法院内服毒自杀。
为了平息舆论,相关部门决定再次重新审理此案。
1999年3月,阜阳中级人民法院再次开庭审理,而这一次,社会舆论已经变得更加强烈,法庭的压力也更大了。
最终,法院作出了终审判决:周继坤和周家华被判处死刑,周在春被判处无期徒刑,周在春和周正国则分别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
五人对判决结果极为不满,坚决提起上诉,要求追求真正的公正。
2000年10月,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终于重新审理了此案。
经过数年的冤屈和等待,法院决定将周继坤和周家华的死刑判决改为死缓,而其余三人的判决则维持原判。
真相大白:21年的等待
正当案件似乎已经走到了死胡同,五人几乎放弃了所有希望时,一位名叫陶清的旁听者,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陶清与这起案件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一个普通市民,但她心中那份对公正与真理的执着,使得她无法视而不见。
在庭审过程中,陶清凭借敏锐的观察力,迅速捕捉到了案件中的诸多疑点:辩护词中的矛盾、证人证言前后的不一致、以及那些根本不具备证据支撑的判决。
她越听越觉得,这五个年轻人很可能并未参与犯罪。
陶清开始了四处奔走,寻找任何可能被忽视的证据和证人。
她联系律师,向各个相关部门反映案件的漏洞,并通过各种渠道让更多人知晓这起冤案。
虽然过程异常艰辛,陶清常常面临各种冷漠和阻力,但她的决心从未动摇。
2014年,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决定重新审查这起被冤枉的案件,经过长达四年的艰难调查取证,2018年4月11日,法院最终做出了宣判:周继坤等五人无罪,立即当庭释放。
这一刻,对五名无辜的年轻人来说,意味着他们21年的冤屈终于得到了洗刷,意味着他们可以重新呼吸自由的空气。
走出监狱的那一刹那,五个人站在阳光下,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喜悦、愤怒、迷茫、释然。
面对这份迟来的公正,相关部门决定给予每人200万元的国家赔偿。
可是,五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笔赔偿。
对于他们来说,金钱无法填补那些失去的亲情与青春,无法弥补因冤屈而破碎的家庭。
他们要的不是金钱,而是正义。
他们希望彻底调查当年案件的真相,追究那些利用权力进行非法操作的办案人员的责任。
正义虽然来得晚,但它依然没有缺席。
在法治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有维护正义的责任,敢于对不公的行为说“不”,勇于站出来为弱势群体发声。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不能对不公无动于衷,正如陶清一样,敢于追求真相,敢于挑战不公。
我们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只有不断完善法治体系,才能确保每一个人的权利得到真正的保护。
这起案件的平反,告诉我们,只有建立起一个更加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才能确保每一个生命都受到尊重,每一份权利都得到保障。
相信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司法体系将越来越公正、透明。
参考信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