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洋

“土特产”是地方经济的珍宝,不仅承载着乡愁,更蕴含着文化记忆,映照着广阔的消费市场。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做好“土特产”文章。如何让这些散落在田野山间的瑰宝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城乡、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桥梁?当因地制宜、巧用智慧,不断开辟发展新路径,让“土特产”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有口碑的当地特色名片。

点亮乡土之光,打造特色品牌,让“土特产”被看见。信息爆炸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许多“土特产”种类和推广手段趋向同质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为继。近年来,不少地方在营销策划、宣传推介等方面狠下功夫、频出奇招。大凉山“丑苹果”借助电商平台,摇身变为“致富果”;“一盒子喀什”农产品携手“买盒子送门票”活动,打开农文旅融合新模式;万源以“村村直播”打通网销渠道,让洋芋片走俏“云端”。唯有让“特”的故事走入人心,才能让“网红”农产品真正实现长红,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动能。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特产背后的价值,盘活生态资源、地方风情、文化习俗,让一方乡土孕育一方品牌。要因势利导,瞄准消费者需求,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创新营销方式,讲好品牌故事,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土特产”不仅看得见,更能令人一眼记住,心生向往。

畅通物流脉络,拉近城乡距离,让“土特产”摸得着。“土特产”要走出山野、走向全国,往往受物流“掣肘”。尤其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昂,一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不易储存、不耐运输、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物流量,导致产品销售半径小、渠道窄,难以触达更广阔的市场。要拉近“土特产”与消费者的距离,必须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全链条升级。要利用数字技术优化物流路径,减少中间环节,降本增效。要推动乡村物流服务点建设,深化与物流企业的合作,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需求,实现精准配送。京东快递牛羊肉揽收深入“最先1公里”,顺丰发挥运力优势,“陆铁空”组合助力海阳大樱桃“枝头抢鲜”,不仅缩短了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时间,又保证了新鲜度和品质,让消费者能够轻松“摸到”远方的美味,让“土特产”的“金招牌”真正换来“金效益”。

守护安全底线,铸就品质口碑,让“土特产”有口碑。安全与质量是“土特产”的生命线。近年来,因安全问题引发的信任危机给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消费者的担忧与愤怒不绝于耳。原料参差不齐、品种真假难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全流程监管,势在必行。要全面排查风险隐患,严厉打击无证生产、掺杂使假、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通过食品追溯系统,让消费者清晰了解产品的来源与生产过程,增强信任感。要以“质”增“值”,遵循传统工艺的同时,引入现代科技,提升产品质量,形成口碑传播效应。要持续升级消费体验,打造快速响应、专业支持、多样化的售后服务。秉承匠心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方能让“土特产”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站稳脚跟,在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