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美国的“船舶法案”无疑是政治上又一次的表演,试图通过一项空洞的法案来掩盖美国造船业早已无法重振的事实。这项法案不过是美国政客们用来转移注意力的工具,他们用“中国威胁论”来为自己短视的经济政策寻找借口,却忽视了一个更深刻的现实:美国之所以在全球造船领域沦为旁观者,正是因为它的过度保护主义、缺乏竞争力以及对全球化的排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案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要求美国在未来10年内将悬挂美国国旗从事国际商务的船舶数量增加至250艘,甚至通过一个“灵活操作”的条款允许包括外国建造的船舶暂时纳入统计范畴。这一看似“务实”的政策,实则不过是掩耳盗铃。美国并没有能力迅速恢复其造船业的竞争力,反而是用这种政治性的“空想”来为自己的失败辩解。事实上,正如美国国内造船业的现状所揭示的那样,美国几乎没有什么造船能力,而在建造的远洋船舶数量也仅仅停留在5艘这一令人震惊的数字。与中国几乎1800艘在建船舶的数量相比,美国的差距已经无法通过任何表面上的法案和政策进行弥补。

但更令人愤怒的是,美国政客们将自己无法振兴造船业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他们通过这种政策一方面捞取政治资本,激起国内民众对中国的敌意,另一方面借此借口将国内问题推给外部敌人。马克·凯利和其他议员公开表示,中国的造船业崛起是对美国海上实力的威胁,而美国的造船业衰退则是因为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强势崛起。所谓的“威胁论”不仅无耻,简直是对美国民众的愚弄。美国的衰退,恰恰是因为美国长期奉行的自大与排外政策,造成了产业的空心化和技术创新的缺失。与其继续将中国作为“替罪羊”,不如面对美国自身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勇敢地承认问题,才能真正找到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讽刺的是,凯利等人还提到,二战结束时美国曾拥有10000艘从事国际贸易的商船,而如今这一数字已缩水至仅80艘。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中国的崛起,而在于美国近几十年来对自身产业的忽视和放任。美国的造船业早在上世纪就因为政府过度干预和缺乏竞争力而陷入停滞。美国政客们自欺欺人地认为,增加补贴和保护措施就能恢复美国的造船业,但事实上,这种过度保护只会继续让美国产业在全球竞争中掉队。就连美国长期奉行的《琼斯法案》都未能有效激励美国的造船业增长,至今仅有100艘船在运营。这说明,美国的产业困境根本不是外部竞争的问题,而是自身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创新驱动。

更不可理喻的是,法案的提出还以“支持美国造船业”和“保护国家安全”为名,实际上是在鼓动一场荒谬的贸易保护主义战争。美国一方面指责中国采取“非市场行为”,另一方面却不断加码对中国的经济打压,举起“301调查”的大棒,挑起贸易战。这种双重标准,既不符合经济常识,也无法掩盖美国本国制造业的疲软。美国对中国造船业的指责纯粹是为了掩盖自身的无能,它无法承认的是,中国能够在全球造船市场取得如此成功,是因为中国通过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推动了造船业的快速发展,而美国则依赖于过度保护、补贴和政府干预,结果导致产业逐渐丧失竞争力。

事实上,美国的做法已经引起全球的反感,尤其是中国和其他受美国攻击的国家。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通过市场驱动和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打造出世界级的竞争力。而美国不仅在全球竞争中被远远甩在后头,甚至还将自己长期的产业失衡怪罪于中国。通过这种充满敌意和偏见的做法,美国只会加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紧张,最终反噬自己。美国的造船业衰退并非中国的“非市场行为”所致,而是其对市场的无视、技术的落后和全球化背离的结果。美国要恢复其竞争力,必须放下“将外部因素妖魔化”的心态,真正反思并重新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船舶法案”看似一项能恢复美国造船业竞争力的立法,实则是为政治表演提供的道具。它不仅不能为美国造船业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反而是用民族主义的口号掩盖了美国产业衰退的根源。所谓的“灵活条款”,不过是让日韩船厂继续接到美国订单,为它们提供时间和空间,而美国本土的造船业依然面临重重困境。这一法案虽然为美国政客提供了一个在公众面前的政治话题,却忽视了产业复兴的根本问题——缺乏创新、市场保护过度、竞争缺失。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任何形式的立法都不过是纸上谈兵。

美国的“船舶法案”是一场空洞的民族主义大戏,根本无法改变美国造船业日益衰退的现实。中国的造船业崛起,是基于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自然结果,而美国的衰退,则是自身政策失误和产业空心化的产物。美国要想恢复产业竞争力,不能继续逃避问题,必须打破过度保护主义的迷雾,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和创新驱动的产业政策。否则,美国将永远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下风,不仅输掉造船业,更会输掉未来的经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