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在湘南水村,面子上的工夫要用人的一辈子去争取。其中,能够挣得最大面子的是三件事情:养崽,起屋,讨媳妇。这是三位一体的面子观,只有圆满地完成了这三件事情,人生才算获得了丰富的意义,人们的面子才是全面的。如果缺少其中的一环,特别是第一环,就意味着人生有难以用其他东西来弥补的缺憾,面子就会发生严重的断裂,所有以前挣回的面子都将变成人生的负债,成为面子上的累赘,蜕变为没有面子的事情。

三位一体中的“体”,在村落面子中是以“儿子”为中心连接点的,所有的面子都围绕着这个“体”打转,基本上没有逃脱出这个中心体的面子。娶妻子为的是生儿子,起房子是为了将来儿子能够娶上媳妇,拼命地挣钱为的是把儿子培育成人成才,就是村落里两家妇女喊天骂街,也是为了儿子的面子才有失体面地破口大骂。为了生儿子这个主导的面子,可以适当地做些没有面子的事。没有生儿子的“绝代人家”因为缺少了面子的这个中心体,活在村落里就算一辈子勤劳厚道、没有得罪其他的人,也是活得没有面子,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在三位一体的面子观中,这三件事情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完成。可以把一个农民的一辈子划分为三个“二十几年”,头二十几年是自己长大成人娶上媳妇生儿子;第二个“二十几年”是养育儿子并积攒钱物为儿子起房子;再后一个“二十几年”的头几年,也就是当自己五六十岁的时候,就要谋求为儿子娶门媳妇了。

第一个阶段“生儿子”,是后两个阶段的基础,是所有面子的中心体。在水村,没有生儿子的“绝代人”是绝不会起新房子的,他们从讨媳妇一直到死都住在父母为他盖的老房子。新房是为儿子娶媳妇建的。不为儿子建新房子,儿子就难得娶上媳妇。在湘南一带,说媳妇首先是女方亲属到男方看家庭情况,若一个家庭几个儿子共同挤在一幢房子里生活,这门亲事就很难说成。如果房子宽裕,其他情况还过得去,亲事十之八九是要成的。当儿子娶上了媳妇,作为父母的,其一生的任务就完成了。他们也就获得了村落的完全面子,村民都会称赞和羡慕他们。完成人生三大任务的老人在村落里获得了声誉,说他们是有“福气”的人,也是有本事的人,他们的家是人丁兴旺的家庭。当然,他们获得的面子还有祖宗的一份功劳。

但是,如果前一个或两个阶段完成了,第三个阶段却迟迟不来,则以前获得的面子会慢慢散失。人们以前羡慕、佩服的目光会一点点地暗淡。有人会说,“养这么多儿子来做什么,又讨不起(媳妇)”,即若不能给儿子娶上媳妇,当初就不应该生下他,生下了就得为其讨上媳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前生儿子就由一件有面子的事变成了一项罪过:生了儿子也是白生,起了房子也是白起。花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积攒起来的面子彻底化为灰烬。老人会为这个面子上的晚节不保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随即成为村落生活的被排斥者和自我排斥者,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交往时空里。

在湘南宗族性村落,“养崽”是一个男子及其家庭最重要的事情,因为生儿子涉及宗族中许多敏感的东西,包括传宗接代、延续祖宗血脉,父母养老送终、继承家业,以及兄弟众多可以在村落里立稳足、说话有分量,家族成员繁茂意味着祖先显灵,这一株人(屋里人)“发人”(人丁兴旺),在整个宗族里就有了底气和肚量,等等。在村落生活层面,这些事情表现为人们在生儿子上的竞争,不仅家庭之间为此鼓气,家族(堂公门下)之间也在较量。

家庭层面的竞争,表现为家境、辈分及年龄都相同的家庭之间,乃至兄弟之间的较劲。从小玩到大的伙伴或兄弟结婚成家之后,就开始暗地里在生儿子这件事上较起劲来,谁也不想输给对方。此时湾里的其他人,特别是妇女们,也开始指指点点,看谁家生的男孩多。当某家头胎就生了个男孩时,别家男子就在心里暗想或干脆明白地对其他村民说他家的也肯定是男孩。如果别家真生下了男孩,其心理便平衡起来,较量留到下一个回合;若别家生的是女孩,则这回合败下的阵,需要积蓄力量在下几回合中赢回来。尽管在第一回合中丢了面子,但还是有阿Q精神,硬说是头胎生女儿,以后好带弟弟。水村杨医师共有兄弟四人,前三个结婚的头胎都生了儿子,四弟也到处宣称他也将首先“生个儿子”。但四弟媳妇“不给他争气”,生下的偏偏是女儿,这就大丢他的脸面,使得他在其他兄弟和村民面前抬不起头来,逢人问起便没好话说“生了壶酒”。

在水村,人们相信自己不会在生儿子一事上失败,所以一直会较劲下去,这就形成了水村人口的特殊态势:小孩都是一茬一茬的,年龄相仿,隔一段时间又会有一茬。这是他们父母辈谁都不服谁的结果。在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的时候,水村许多头胎生男孩的家庭都上了环。这几年,只要给钱就可以生,于是这些十几年没生小孩的人又筹划再生育。某家怀孕之后,其他家庭看不下去,说“人家都生,我们也生”,别人生了自己不生,等于人家捡了个便宜,自己反落得没面子,于是这批人又开始轰轰烈烈地生孩子。生育竞争一直进行下去,直到不能再生或被计生专员逮去结扎为止,谁有面子谁没面子就分出了个高下。

那些从来不曾生下男孩的家庭被彻底排除在村落面子竞争的主流之外,从此以后无欲无求,躲在他人的背影里了此一生。只生了一个儿子的男子及其家庭,一方面庆幸自己保住了根脉和面子,为以后的竞争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相对于有多个儿子的家庭,他们又是失败者,是丢了面子的人,别人会这样跟他们开玩笑:“你以后就不要起屋了,你现在住的那栋就够了。”意思是说你只生了一个儿子,等你们死了以后,儿子就住你们那栋房子。在这样的奚落面前,他们往往无言以对。生了两个及以上儿子的家庭在这一轮竞争中算是获胜者,他们赚足了村落里的面子。

水村一带有所谓“堂公门下”,即五服之内的人,亦即最基本的“屋里人”。一个宗族内部特别是一个湾里,不同的“堂公门下”在生育子孙上的竞争是明显的。如果一家族的男丁多,立户也就多,力量与势力增大,对于湾里的事情就有更多的发言权。只有三四户的家族,在湾里没有行事的能力,根本整合不起来。于是,小家族在生育男孩上更会不遗余力,暗暗地与其他家族较劲,只为将来自己家族能够兴旺发达。我们在水村看到,这样的小家族的家庭中,在19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一般都有三个男孩,至少也有两个。

大家族之间在生育男孩竞争中的针对性强。有一个“发人”的“屋里人”,意味着家族是一个生命力旺盛、充满活力的家族。家族中每生下的一个男丁,不仅仅集聚了家族内部成员的关注,也集聚了其他大家族的关注。当生下一个男丁,家族内部的成员会数本家族已有多少男丁,近年来又多添了多少,比某某家族多了多少。所以,在村落里,哪个家族有多少户人家,男丁有多少,近些年添了多少,每个家族里的人都很清楚,知己知彼。

家族之间会在很多方面形成竞争,但基础性的竞争还是生育男孩。如果在这方面失败,意味着该家族正在走下坡路,要沉寂下去,不“发人”,在其他的事项上就更无法竞争。“堂公门下”的人越多,人丁越是兴旺,这个家族就越是有“战斗力”,“门下”之人就越会以“堂公”为荣耀,团结在一起。家族的力量以气势为基础,气势则由人数来填充。每个家族都不会主动放弃生育男孩的权利,家族成员会极力地怂恿本家族内的家庭尽量多生育——“看某某家都还在生,你就不生了?又不是养不起!”在“养崽不算米饭钱”的农村社会,生养都不计算成本。能生下来才是头等重要的事,生不下来有多少钱财也等于没有。

“起屋”是农民人生的第二大任务。从儿子出生到长大成人的这二十多年里,家长一直在忙乎这件事,其他的一切事情都以它为中心展开。经济比较活跃、夫妇都很能持家的家庭,积攒起房子的费用可能不需二十几年,儿子出生后的数年就可以完成这项事业。水村的杨医师,在他的两个儿子只有几岁的时候,先后为他们都建起了房子。

在水村的话语里,“养崽”和“起屋”是经常连在一起的,一说就是“养崽起屋”。水村古话曰“谁养崽,谁起屋”,意思是谁养的儿子,谁就要为他建栋房子,这是作为父母的责任。一个到老也没有为儿子建房子的父亲是不够格的,是没有面子的。如果一个家庭有几个儿子,那么这个家庭就可能为儿子建房子而折腾一辈子,还不一定能为每个儿子都能建上房子。一般的情况是,父母和儿子共同出资出力,“把屋起上来”。父母从儿子出生起就开始积攒建房费用,儿子长十六七岁外出打工,到二十几岁时有了一定的积蓄便可回乡起房子。

父母要为儿子积攒起房子的经费,就必然在生活方面有所拮据,生活不会讲究排场,能省则省,养成了简朴节约的生活习惯。因此,在水村一带,我们看不到荆门家庭饭桌上有五六个菜的情形,顶多是一菜一汤,再加上从老坛子里掏出来的“老菜”。一般人家的桌面上不会有新鲜的猪肉,在水村这样一个差不多有两千人的村落,一天竟然销售不了半头生猪。

水村三十岁以上的男子,没有外出务工的,都会到邻近的矿区挖煤,一个月收入少的也有一两千块钱(多的则几千上万)。妇女在家种水稻和小菜。因而,水村人的收入并不很低,开支却也不大。但是,如果家庭中的男子有一两个月不去挖煤,就会叫喊着“冇得钱用了”,也就是说平时的油盐、人情花销没地方找了。原因何在呢?人们把主要的现金收入都积攒起来为日后儿子起房子了,家庭主要的开销需要重新寻找,而不会轻易动用那笔“起屋钱”。“起屋钱”只作起屋用。在前面几年地下“六合彩”横扫水村时,许多家庭毫无节制地将大把的钞票往外丢,但底线是不丢“起屋钱”。“起屋钱”占去了水村人的大部分收入,人们这样笑话自己:“人家城里人干一辈子是为看病,我们辛苦‘一世人生’是为建筑材料行业在搞。”人们为了儿子的房子要搭上“一世人生”,儿子又要为了自己后辈的房子忙一世人生,每个人似乎都不是在为自己忙,而是为后辈。

“起屋”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但房屋连着的是儿子,而不是当下起房子的个人及家庭,于是,面子给了起房子的人,房屋则归起房子人的儿子。这个不对称的法则,也就使得面子与房子本身脱离了关系,面子不寄托在房子这个物体上,而在于“建”房子这件事情上,面子对应的是行动,而不是行动之后的结果。新房子住着的不是父母,而是儿子一家,但儿子不会因此获得面子,他得到的是房子本身。所以房子一旦与面子脱离关系,成为独立的实体后,就必须实用,要能够给住的人家带来方便。在“起屋”方面也会出现村民之间的竞争,但竞争的是起房子的能力,即能否建起房子以及建房子的先后,而不是房子本身,也就是说,建起来的房子可能都一个样式,没有多大差别。因此,在湘南宗族性村落,建房竞争仍然是务实而不务虚。

“养崽讨媳妇”也是不可分的。这里的媳妇是“崽媳妇”。养了崽不算完成了任务,还要为儿子娶上媳妇,父母才算大功告成。所以,讨媳妇不只是儿子个人的事情,更是父母的责任。

父母为儿子起好了房屋后,就开始谋划为他讨媳妇的事。这几年出去打工的人多了,男孩都从外地带女孩回来,不再需要父母操心。但在这之前,是需要托人“做介绍”的。经常给人家“做介绍”的媒人婆,不是专职,做媒的一般都是亲朋好友。亲戚朋友多的家庭,为家里儿子做媒的人也就多,儿子挑选的机会自然也多。但有一个坏处是挑花了眼就很容易挑过了时候,把自己给耽搁了。在当地,男子过了二十八岁都没结婚,就可以断定他这辈子是打光棍的料了。

在水村,为儿子讨上老婆,为公婆讨上媳妇,这不仅关系到个别家庭的兴衰荣辱,也是宗族房头、“屋里人”人丁兴旺的前提所在,有关各方的脸面。所以,即使用些不当却未完全出格的手段,也要把媳妇娶回来,脸面上才有光彩。连平素看来因为身体缺陷不可能讨上老婆的男子都讨上了,这是一个宗族或房头,或“屋里人”莫大的荣耀,说明该宗族(房头、屋里人)在当地一带有势力,能说得上话,声誉很好。

家庭之间在讨媳妇上的明暗竞争非常激烈。每个家庭都希望尽早为自己的儿子讨上一门好的亲,即找一个聪明、贤惠、漂亮又对公婆好的女孩子。一到儿子成人以后,家长就会托各方关系“做介绍”,在为自己的儿子努力时,也会关注其他家庭的动静。所以,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做介绍”的人与A、B两家都有关系,且两家都有婚龄男子,如果介绍人把女孩介绍给A家的男子,B家的妇人就会从此埋怨、痛恨介绍人,甚至与A家的人发生口角,关系会闹得很不好。为了给儿子娶上老婆,做母亲的可以什么面子都不要,常常会为了某某亲朋给人家介绍没给自家介绍而大为光火,在湾里不顾颜面公然骂街。

那些顺利娶上媳妇的家庭很有口碑,而那些几个儿子都讨不到老婆的家庭,在村落里则没有地位。没成家的男子在村落里基本上都是猥琐不堪,说话没分量的人,谢绝参与村落里的任何事务,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奚落。宗族里的族老和家族管事的也绝不会是些没有儿子或儿子是光棍的人,他们一般都有大群的子孙后代。而想有子孙后代,首先是要为儿子娶上媳妇,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免谈。儿子迟迟娶不上,自己也渐渐地老了,更加没有为儿子娶媳妇的本事。这样的老人会给自己加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整日生活在自责、郁闷、孤独的情绪里,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交往时空中,羞于与人交往,逐渐成为村落主流生活的被排斥者和自我排斥者。

村落面子及“面子竞争”的内容和形式,反映的是村落生活背后的价值问题。按照贺雪峰教授的界定,中国农民的核心价值可以分为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

本体性价值关乎人生存的根本意义,是使人安身立命的价值,它最根本的体现为追求传宗接代,延续生命,使香火世代相传。社会性价值则指在人与人交往层面,受他人评价方面的价值,对它的追逐使得村落有了舆论的力量和“面子”的压力,以及是非评判的标准。因而,可以说湘南宗族性村落农民的核心价值观在本体性层面表现为对生儿子为中轴、使个体及家庭获得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而在社会性层面则是围绕“养崽,起屋,讨媳妇”的对面子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