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因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和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在南阳老城区共和街与王府山夹道交汇处,有一座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的非国有博物馆:南阳唐王府博物馆。它依托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王府山而设。

南阳王府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阳王府山,是明代唐王府唯一一处得以存留的的地面历史遗存,也是少数几处存世的明早期假山艺术作品之一,珍稀程度堪称凤毛麟角。它沿袭了唐宋造园的艺术成就,充分运用瘦、露、皴、透等叠石技艺,在300余平方米的地域之内,采用太湖石堆砌起一座高18米的人工山体,营造出一处集险、峻、奇、透、空、灵等于一体的园林胜景。王府山小中见大,在闹市之中构筑咫尺山林,在中国古代园林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山顶有一座结构精巧的六角亭,遥想当年登临此处,可以俯瞰这个南阳府城,因此名之曰:接天亭。有明一代,近240年间,先后有10位唐王登临接天亭,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今天我们来聊聊唐藩第二代王朱琼烃的故事,这位王爷在位虽短,可笼罩在其身上谜团却不少。

序齿之谜

朱琼烃(音tīng或jǐng),生于永乐四年(1406年),为唐定王朱桱(音jìng)的嫡脉长子,生母唐王妃吴氏。

看到这里估计有文友要吐槽了,《明史·诸王表》明明记载朱琼烃是朱桱的嫡长子,怎么到你这里就变成不伦不类的“嫡脉长子”了,没必要故意标新立异搞噱头吧。

之所以用“嫡脉长子”这个有些不伦不类的标签,而不以嫡长子或长子相称,是因为《唐定王圹志》未载诸子信息,而实录的相关记载有些混乱,缺乏确切史料支撑无从下手。

王府山接天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录中载有生辰的唐定王子嗣共有三人,分别为:出生于永乐四年(1406年)五月初四的长子朱琼烟,“癸巳,唐王桱长子赐名琼烟”;生于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初一的第三子朱琼燀(音chǎn、dǎn或chàn),“戊午朔,唐王桱第三子生,赐名琼燀”;生于永乐十年(1412年)四月十四日的第四子朱琼炟(音dá),“戊辰,唐王桱第四子生,赐名琼炟”。

有明一代,赐予宗室大名的时间虽有差异,但并非一出生便会赐名,一般在五岁以后,所以会出现未名早夭的宗室。朱桱诸子中,朱琼燀与朱琼炟获得赐名的时间非常明确,直到宣德元年(1426年)九月二十日才获得赐名:“庚戌……赐唐王第二弟名琼燀,第三弟名琼炟”。

而朱桱诸子中,最终获得爵位的也有三人,分别是朱琼烃,和朱琼燀、朱琼炟。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朝廷正式册封朱琼炟为唐王,朱琼燀为新野王,对他们的身份认定又有变化分别为嫡次子和庶次子。

壬寅……命行在吏部右侍郎黄宗载、鸿胪寺丞焦循为正副使,持节封唐定王嫡次子琼炟为唐王,庶次子琼燀为新野王。”(《明宣宗实录》)

也就是说,唐定王朱桱共二嫡二庶有四子。不过长子朱琼烟载有生辰,赐名时间不详,只知道获得了赐名。而朱琼烃这个嫡脉长子,生辰、赐名时间不详,最终由他承袭唐王爵位。

会不会找的资料有问题,整理时误把朱琼烃写成了朱琼烟呢?为此,阿越又查阅了《明实录》影印版稿件,发现原件的记载为“瓊煙”,“煙”为烟的繁体字,烃的繁体字为“烴”,两者有很大区别,不易搞混。

《明太宗实录》原稿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查阅朱琼烃受封唐王的原稿,发现其名被记作了“瓊炷”(见上图右半部分)。有鉴于此,阿越认为史官在编撰实录时,存在误将朱琼烃记作朱琼烟的可能。究竟如何无从考证。不过他是吴妃所生的长子一事必然是真。

顺便提一句,《明史·诸王表》称朱琼炟为唐定王的次子,朱琼燀为第三子,应当是受他们各自在《明实录》中的生平简介影响。

岁禄不升反降

永乐十三年(1415年)八月初六,唐定王朱桱病逝,在位25年,终年30岁,葬于紫山之原。

明成祖朱棣“念骨肉之亲,不胜悼痛”,特地辍视朝十又五日,同时“遣使驰祭”,算是给予了这个弟弟莫大的哀荣。但对侄子的嗣封,却异常冷漠。

父王去世时,朱琼烃年仅10岁,虽然尚属于黄口之期,可依照《皇明祖训》“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朝廷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之制,已经符合袭封的最低年龄条件。

明初藩王身具“藩屏帝室”的重任,因此国不可一日无君,先王薨逝后,很快便会册封嗣王,秦隐王朱尚炳、晋定王朱济熺等皆是如此。他们的祖父,甚至为此特地命礼部制定了一套凶吉转换的礼仪制度。

明成祖君临天下后,着力削藩,但此时的大明,还没给嗣封套上各种苛刻的外衣,只要年龄达到条件,皇帝又不设障碍,很快便可袭爵,洪熙、宣德、正统年间,好些个嗣封亲王便是如此,永乐时期的秦僖王朱志堩(音gèng)同样如此。但永乐大帝陛下出于削藩的目的,对各藩的嗣封故意进行拖延政策,长期不册封嗣王,多数藩国的继任者直到洪熙朝才获得册命

明成祖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对而言,朱琼烃算是仅次于朱志堩和韩恭王朱冲(火或)的幸运儿,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八月被四伯册封为唐王,虽然被拖了8年之久,年已18,但好歹在永乐时期享受到了亲王待遇。只是他的岁禄十分令人诧异。

乙酉……命礼增诸王禄。上谓户部尚书夏原吉曰:‘朕诸叔在者庶几,诸兄弟惟赵王居京师,余皆守藩于外。朕旦夕在念。盖帝正之治,莫先亲亲。况朕新嗣大位,于此尤当如意。其增诸王岁禄。’

于是,周府加米伍千石,通前二万石,悉支本色;庆府原禄一万石,悉支本色;宁府加米九千石,通前一万石,悉支本色;代府加米一千五百石,通前二千石,悉支本色;沈府加米七千石,通前万石,内本色米六千石,余折钞;唐府加米千七百石,通前二千石,悉支本色;鲁府加米二千石,通前五千石,悉支本色;辽府加米千石,通前二千石,悉支本色;肃府加米五百石,通前一千石,悉支本色;秦府原禄一万石,内加米四千五百石,通前五千石支本色,余五千石折钞;伊府加米千七百石,通前二千石,悉支本色;靖江王加米七百石,通前一千石,支本色;汉、赵二府,各加米二万石,通前三万石,仍岁加钞十万贯;晋济熺给米三千石。”(《明仁宗实录》)

明成祖属于马上皇帝,一辈子对打仗十分痴迷,为藩王时时常奉命率军出塞,称帝后初心不改,频频巡狩北方、亲征漠北,大量时间不在京。故永乐年间,皇太子朱高炽动不动就奉命监国,与大伯懿文太子朱标相类似,堪称常务副皇帝。也正因此,网友们戏称朱棣是明仁宗的“征北大将军”。

即便如此,朱高炽终究不如大伯,朱标被人戏言即便起兵造反,父皇都会拍手叫好,号称史上地位最稳固的皇太子,而他则在父皇的有意无意纵容下,时刻的提防着二弟、三弟的夺嫡图谋。

有鉴于此,朱高炽上台后,迅速调整政策,卖好宗室,以团结一切力量,对抗来自二弟汉王朱高煦的挑战。比如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初四,他下令给诸王加禄。通过上述对实录原文的引用,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加禄,朱琼烃的岁禄也只有二千石。也就是说去掉一千七百石的增额,其原有岁禄仅有三百石,与伊王、靖江王持平,比号称最穷藩王的肃王、岷王两位伯父还低。

很多人(包括此前的阿越)据此认为唐藩、伊藩的原始岁禄仅有三百石,是明成祖苛待兄弟的典型案例。毕竟肃王远在西北边境,岷王与苗疆为邻,交通不便,转运困难,岁禄低还情有可原,唐、伊二藩地处中原腹地,就给这么点岁禄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南阳府城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果真如此吗?

撰写唐定王篇时,查阅实录发现,唐、伊二藩的初始岁禄并不低。永乐六年(1408年),沈、安、唐、郢、伊、鲁六王将之国,为此命户部岁给禄米各一千石。永乐九年(1411年),朝廷以连年旱涝,收成减产为由,更定诸王岁禄,唐王的新岁禄为万石,其中本色三千石

(闰十二月)己未……户部言:‘诸王岁给禄米。比来旱潦少收,宜略樽节。’命:‘代、辽、宁、伊、秦及靖江王府皆循旧例;沈、唐、郢、鲁王府俱依太祖训,万石内岁给米三千石,余支钞;安王府岁给米千石,顺阳王五百石,余皆支钞。候屯田积谷多,仍全给之。’”(《明太宗实录》)

既然如此,唐藩的岁禄为何会连降十级,从三千石变成三百石呢,莫不是《明太宗实录》记载有误?

非也!

岁禄,岁禄,即是每年的俸禄,既然是俸禄,那肯定跟人走,人在禄在,人走禄停,即便贵为大明藩王也概莫能外。藩王为终身制,所以岁禄可以终生领受。一旦藩王去世,岁禄便停止发放,称为“住支”。藩王去世后,若子嗣尚未取得爵位,那么便会出现收入断绝,阖府陷入没有经济来源的的境地,假如先王没能留下积蓄,这段空窗期将非常难捱。为此朝廷在很多时候会依据奏请,特批一部分养赡米。

唐定王去世后,唐藩的情况没能查到,不过《明宣宗实录》中提及伊厉王朱㰘去世,岁禄住支后,朝廷曾给予特批每年三百石养赡米额度,进行优恤。唐藩当同样如此。

(宣德三年秋七月)己巳,行在户部奏:‘广昌王济熇薨,岁禄二千石当停支,而王妃及幼男女颇众,拟依永乐间伊王薨例,岁给米三百石。’上曰:‘王薨,正当优恤其家,三百石不足赡。其加二百石,令有司按岁给之。’”(《明宣宗实录》)

也就是说,唐定王在世时,岁禄为一万石,其中三千石为本色。他去世后,明成祖给予其子嗣、宫眷每年三百石的养赡米。其后朱琼烃袭爵,可四伯在近一年时间内都没敲定侄子岁禄额度,只得继续领受着三百石的养赡米份额。

明仁宗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仁宗即位后,给宗室增禄,可不知是因为疏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竟忘却了唐王岁禄几何尚未确定,直接将养赡米当成了堂弟的岁禄,在此基础上给予增禄。于是乎出现了上代唐王岁禄一万石,当代唐王经过增禄,岁禄“高达”二千石的奇观。二千比一万大,确定不是在羞辱人?

好在这二千石都是本色禄米,没有折钞。不过显然历代唐王对这一岁禄相当不满,是以其后多有增禄的奏请。

准王妃殉葬

眼看堂兄大发利是,别家藩王岁禄都增加了一大截,自己这边名为增禄,实为减禄,朱琼烃内心没有波澜是不可能的,但胳膊拧不过大腿,眼光要放长远,是以他对朝廷还是保有很大的尊崇。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明仁宗驾崩,奈何此时汉王朱高煦夺嫡之心日盛,而皇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故秘不发丧。直到六月初三,朱瞻基抵京,才正式发丧。当月二十七日,皇太子朱瞻基奉召登基。

六月二十八日,也即明宣宗登基次日,唐王朱琼烃的奏疏送抵预案,表示想要赴京给皇帝大兄奔丧。算算时间,他是第一个奏请给大行皇帝奔丧的藩王。可此时新皇正忙着稳固内外,哪有时间搭理这位小叔叔,遂天气炎热为由,直接给予拒绝。

丙寅……唐王琼烃奏:欲躬诣大行皇帝几筵致祭。上以天气炎热,且遣诏有命,复书止之。自是诸王欲来者,皆止之。”(《明宣宗实录》)

唐定王朱桱至少有四子二女,活到成年的有唐王朱琼烃、第三子朱琼燀、第四子朱琼炟,及长女鲁山郡主、次女河内郡主。宣德初年,诸人也都到了婚配的年纪。

宛城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唐王府由南阳卫署改置,地方本身比较狭小,难以分府。南阳地处九省通衢之地,人烟辐辏,城中同样缺乏可用以开府的空地。有鉴于此,朱琼烃上疏朝廷,请求派人审查官地,理出可供建设府邸的场所。

(宣德二年三月)丙辰,行在工部尚书吴中奏:‘比唐王奏,府第旧系南阳卫治,规制隘狭。今弟妹长成,皆无居室,城中官地,皆官员、军校居住。请遣人按视,果有官地,令居者他徙,以其地付王府营居室。’上从之。仍令有司具材,王府以军校营建。”(《明宣宗实录》)

不过显然朱琼烃等不到帮弟妹们营建府邸的那一天了。

宣德元年(1426年)十月初一,唐王朱琼烃薨逝,在位4年,享年21岁,朝廷赐谥曰靖。唐靖王去世时虽未成婚,但王妃人选早已选定,并依照《皇明祖训》“凡王世子并郡王娶妃,及郡王受封并郡王嫡长袭封者,当先上闻朝廷遣人止行册命之礼”之制,报送朝廷审核完毕,只带朝廷进行册封便可完婚。

这位准王妃为汝州郏县人高盘之女,何时被选为唐王妃未详。对一介平民而言,能成为亲王妃,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奈何高氏时运不佳。先是,明成祖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驾崩,朱琼烃得为四伯守孝,至少得等到一年之期的大祥过后才能完婚。天不遂人愿,10个月后,堂兄明仁宗又驾崩了,除继续守孝还能怎么办。好不容易,平安度过明仁宗大祥之期,新皇帝、大侄子明宣宗活的那叫生龙活虎。眼看可以成婚了,结果唐王殿下本人没了。

明初,殉葬制度死灰复燃,没有生育的宗室妾侍,王妃乃至贵妃,都会被殉葬,少有逃脱者。但高氏的身份比较特殊,她只是唐靖王的未婚妻,距离唐王妃还少了一道册封仪式,算是望门寡,承不承认她的王妃身份在两可之间。要不要殉葬,得看其本人,及继任唐王的态度了。按照常理不太会被殉葬,毕竟明初程朱礼教还没那么疯狂。君不见,比高氏离王妃更近一步的秦怀王妃张氏,就没有被殉葬,直到成化十七年(1481年)才安然在王府寿终正寝。

亲王妃冠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现实往往会很残酷。比如周宪王朱有燉(音dùn)明明为王妃巩氏求得了不殉葬的旨意,结果依然被殉葬了。高氏的命运同样如此,被迫为素未蒙面的丈夫殉葬。死后,被朝廷追认为唐王妃

唐王琼烃薨。王,唐定王嫡长子,永乐二十一年八月袭封,薨年二十有一。讣闻,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葬,遣官赐祭,谥曰靖。初,选汝州郏县人高盘女为王妃,未颁册而薨,女闻之自。上嘉其志节,特命追封唐王妃,赐祭、治丧葬悉如礼。”(《明宣宗实录》)

阿越说

唐藩本就属于被边缘化的小宗藩,唐靖王朱琼烃一共在位没几年,且没有留下子嗣,在唐藩内部也份属小透明。可就是这么一位藩王,身上的谜团却不少,无论是序齿,还是长时间的待袭,亦或是岁禄的明升暗降,对研究大明宗藩变迁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准唐王妃高氏的殉情,更反映了明初殉葬风俗的影响力,及宗室的内部斗争。唐靖王去世后,大宗绝嗣,最终唐王爵位由其胞弟,唐定王的嫡四子朱琼炟承袭。要说她殉情完全出自自愿是不可能的,毕竟她与唐靖王尚未成婚,二人甚至素未蒙面,压根不会有多少感情可言。期间必然与唐藩内部权力变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