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大粮仓一夜变荒地,10万解放军开荒,开垦60多年的北大荒,凭一己之力养活了全国6成人口,一年粮食产量,足够中国人吃上整整一年。
可就是这么个北大仓,竟然说停就停,禁止开垦,退耕还“荒”。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干?好不容易开垦的粮仓,为什么要突然被抛弃?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北大荒的真面目。
一 北大荒变北大仓
这里所说的粮仓,其实就是位于东北地区的北大仓,我国共有13个粮仓。
第一个就是黑龙江的北大仓,也号称中国第一粮仓,年产粮食将近1亿吨。
其次是河南省的中原粮仓,还有山东的大国粮仓、吉林的天下粮仓、安徽的江淮粮仓、内蒙古的塞外粮仓、河北的华北粮仓、江苏的鱼米之乡、四川的天府粮仓、湖南的中部粮仓、湖北的荆楚粮仓、辽宁的辽阔沃土、以及江西的江南粮仓。
13个粮仓中,最出名的就是北大仓。
北大仓有个别具一格的优势,那就是东北黑土地。
黑土地营养价值高,土质肥沃、土层厚实,在全国只有东北才有大量黑土地,这种黑土地用来种植粮食,是再合适不过的。
在开垦之前,北大仓其实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北大荒。
为什么这么说呢?
早在清朝时期,北大荒就是一块无人之地,距离北京比较近,这里往往被看作是龙脉周遭之地,按照满人的规矩,此地不容他人踏足,更不可能让汉人进入东北。
久而久之,东北地带就成了荒芜之地,能在这里生存的就是一些野兽,那时候的清廷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块黑土地蕴藏着极大价值。
直到1947年,在主席的关注下,北大荒才被注意到。
从1947年开始,北大荒就被投入开发,只不过这个时候我国还处于解放战争中,对北大荒的开垦力度并不大,再加上条件落后,经费不够,开垦一事被一拖再拖。
一直拖到了50年代,北大荒的机会来了。
东北在我国的地位一跃直上,作为我国重工业发展基地,数百万工人齐聚东北,开始为我国工业发展贡献力量。
与之相对应的是,粮食储备也要跟上,与其在江南地带种粮食,不如就近开发,黑龙江附近的北大荒就是一个很好的地段,此地黑土地肥沃,人迹罕至,荒地面积大,刚好可以用来垦荒。
1958年,北大荒迎来了规模最大的一次垦荒,10万官兵进入黑龙江,全都投身于开荒建设中。
在这批人马中,还有不少知识分子,甚至一些刚成年的姑娘,她们有知识有文化,本该在城市里坐拥高薪工作,可她们义不容辞,毅然加入了开荒行列。
当毛主席问到:
你们是自愿去的吗?
这群姑娘们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我们是自愿的!我们是去建设保卫北大荒的!
看着这群饱含朝气的年轻人,毛主席眼含热泪,紧接着,北大荒开垦便正式开工。
人民的力量是无限大的,数十年时间过去,曾经的不毛之地,直接变成了全国第一大粮仓。
每年产出的粮食将近500多亿斤,这是什么概念?就算全国人不劳动,这些粮食也够中国人吃上一年。
北大荒占地5万平方公里,经过开荒,4000多亩的土地都变成了耕地,在黑土地上,种植出了水稻、玉米等各种作物。
就连外国人都啧啧称奇,不敢相信中国人竟然耕种出了这么大一块粮仓,就在国人为此惊叹的时候,我国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停止开垦北大仓,退耕还荒。
只听说过开荒,没见过把大好的耕地白白浪费的,我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今的北大荒到底怎么样了?
二 背后原因
先来看看北大仓在我国的地位,13个粮仓中,北大仓的面积是最广的,产出的粮食也是最多的。
可以说,全国六分之一的人口,都靠北大仓养活,就算不干活,北大仓的粮食,也够全中国人吃一年时间。
更神奇的是,水稻这种作物,喜欢潮湿炎热的环境,往往只有南方地区才能耕种,北方地区一般都种植小麦。
有专家考察过,要在北方种水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可北大仓做到了,在寒冷的东北,竟然种出了一大片金灿灿的水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光是2022年,北大仓就创造了451亿斤粮食的神话,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粮仓。
但奇怪的是,对于这么一个粮仓,我国却表示不再继续开垦,甚至连已经开垦的地区,也要荒废掉,让耕地重新变成荒地。
消息一出,群情激愤,近几年来,各地都在开荒种粮食,好端端的北大仓,为什么说不种就不种?
更何况,为了一个北大仓,我国耗费了数以万计的人力物力,10万解放军,整整耕耘了60多年,才打造出了一个北大仓,才解决了我国六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
投入如此之高,成本如此之大,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就被荒废掉?
原因主要有4个。
首先一个就是土地退化严重。
长时间的耕种,让黑土地的厚度连年下降,曾经的黑土地,平均深度在50厘米,有的地方甚至能达到1米,但在耕耘之后,黑土地的深度就只有20厘米深。
随着厚度降低,营养价值也在变少,如果要重新培育黑土地,起码要花上400年时间,才能勉强增加1厘米的黑土地,这个时间我们等不起。
如果再不收手,黑土地的深度将越来越浅,到时候我国黑土地大量减少,粮食耕种难度更大。
其次,则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
当年为了开荒,许多沼泽河流都被填平,全部用来当作是耕地,这么多土地被占,导致原本生活在这里的动物濒临灭绝,并且,土地上的植被也在减少,从80%的覆盖率,一直降低到了12%。
这也意味着生态平衡被破坏,这也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第三点,东北气候也遭到了破坏。
湖泊、湿地、森林面积减少,东北地带对气温的调控作用也在失常,北大荒虽然变成了北大仓,但每年的气温平均高了2度,降水量也减少了180毫米。
如果继续耕种下去,时间一长,北大仓可能就不再适合种植粮食,考虑到长远发展问题,专家只能呼吁停止开垦。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北大仓常年机械化耕种,工厂多,机器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当地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比较大,噪音也比较多。
这其实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尤其是在东北,本身工厂就多,这里的污染更加严重,工厂不可能轻易停工,北大荒比起工厂来,尚且能得到抑制。
如果不及时控制这些耕地,恐怕要不了几年,东北黑土地就会遭到严重的污染,从而让黑土地营养降低,最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无地可耕。
为了保护东北黑土地,也为了资源长久利用,考虑到诸多问题,我国这才下令,退耕还荒。
随着北大仓一夜荒废,也有人担忧:
全国第一大粮仓被荒废,中国人的粮食还够吃吗?剩下的粮食又该从何而来?
三 粮食够吃吗
北大仓一年产粮上百亿斤,但为了保护耕地,国家不得不下令,减少开垦。
命令一下,北大仓的耕地也少了许多,花费60多年开垦出来的耕地,开始退还成荒地。
这时候就有人担心,全中国那么多人,又只有13个粮仓,把北大仓荒废了之后,粮食到底还够不够吃?
另一方面,务农人员也在减少,大多年轻人都在进城务工,能在乡下务农的,几乎都是老一辈人,能安心耕种的农工也越来越少,会不会时间一久,中国人就吃不起饭了呢?
北大仓被荒废,国家该怎么处理粮食问题?
其实这一切,国家早就想好了对策。
首先第一点,北大仓退耕还荒,并不是说北大仓不再种植粮食,而是减少耕地面积。
这听起来粮食会减产,但在专家的研究下,在有限的黑土地上,我国依旧能保持粮食产量连年提升,至少不会出现粮食减产的情况。
以往是靠着广大耕地面积去提高产量,如今却是靠技术,来实现粮食增产。
就比如说,现在的北大仓,耕地面积不到5000多万亩,这些土地被分成了4万多个格子,一来防风,二来防止水土流失,在这些格子里,粮食稳定高产。
从2001年开始,每一年北大仓的粮食都没有减产过,最起码也在400多亿斤以上。
不仅如此,北大仓还种植了新型大豆,大豆的根茎又利于土壤,种植了大豆之后,北大仓的土地更加具有营养。
这就是粮食够吃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我国也在从国外进口大米等粮食。
就比如说,水果等作物,大多从泰国进口,大米也从越南、印度被送往我国,甚至还有茶叶,我国也会从印度购买。
许多人不理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种植?我国明明是粮食大国,为什么要去进口?
进口国外粮食贵不贵?老百姓买不买得起?国外粮食质量好不好?够不够我国吃?
其实这些农作物,进口价格并不高,往往比本土粮食还更便宜,每年进口一波,还能带动贸易发展,增加国与国之间的往来,简直是一举两得。
最后,别忘了我国还有其他地区的粮仓,如果把所有力量汇集在北大仓,一旦北大仓收成不好,那么全国粮食产量都会出现波动。
我们更应该注重均衡发展,就比如江浙一带,可以大力扶植鱼米之乡,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水源发展水田。
而在四川一带,还有著名的天府粮仓,比起东南沿海来,这里的人口更少,城市也更少,用来耕种的土地更多;
和北大仓对比,四川粮仓发展还不够饱和,刚好四川等地又有许多毕业生,这些学生可以从事农业工作,比起传统农工来,大学生知识水平更高,利用高科技种植,产量也更大。
简单来说,我国可以多发展其他地区的粮仓,来达到全国粮产稳步提升的效果。
这样一来,好处也更多,就算北大仓减产,我国也不需要着急,尤其是在国际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一味发展工业不够保险,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兼顾粮食的生产。
如果保证粮食安全,最重要的就是提升我国的种植技术,在技术提升的同时,做到百花齐放、全国各地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粮食安全。
总之一句话,粮食安全只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这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持久仗。
如何打这场仗,怎样打赢这场仗,恐怕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这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粮食安全,关乎你我他,大伙共同出谋划策,才能落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