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童书妈妈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作者:肖锋
帮忙出出主意,我要崩溃了。
我不赞成小孩课外一对一,还有兴趣班。
一是没啥钱,二是真没必要。
可是,我老婆,被一群闺蜜洗脑,还有机构洗脑。
疯狂给小孩报一对一,还有兴趣班(小孩目前小学四年级)
英语一对一:600元两个小时(机构名师)
数学一对一:800元两个小时(机构名师)
美术兴趣班:160元一节课
音乐兴趣班:180元一节课
跆拳道兴趣班:170元一节课
记忆思维强化班:300元一节课(海归名师)
科技拓展兴趣班:280元一节课(海归名师)
周末两天,从早到晚,小孩满满当当。
小孩也不敢说什么,硬着头皮上。
关键是我,扛不住了。
老婆全职带小孩,一周这么多钱,都是我掏,我哪里有这么多钱?
只能薅我爸妈养老金。
问题是,现在还是小学,初中高中,都还没开始,以后花钱只能更多。
一跟老婆商量,老婆就两句话:
“别人家小孩都这样,我们家小孩为什么不行?
既然养不起小孩,我们生她干什么?”
哎,我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白滔滔老师把这封“求救信”转给我时,我有两个反应:
第一, 教培的冬天过去了,“一对一”成了最热增长点;
第二, 兴趣班走火入魔了。
明明知道事情肯定不对,但大家无能为力,这叫社会困境。
那封信里,做爸爸的,做妈妈的,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手上都不掌握正确答案。于是,行动力强的妈妈就拼命追赶时代的车尾气,跟闺密们同辈们搞军备竞赛;持怀疑论的爸爸虽然并不赞成这种卷,但他唯一用来说服伴侣的理由只有钱的问题,当然反对无效。
在孩子的未来面前,钱是问题吗?当然不是。但卷是出路吗?肯定也不是。怎么评判这种社会困境?让我们回到初心,回到原点,回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按照马斯克第一性原理(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指问题的最基本、最不可分割的原理或概念):兴趣班的第一目的是什么?
钱是手段,卷是手段,真正的目的,不就是让孩子成才吗?成为适应未来的人才。那么,英语、数学、美术、音乐、跆拳道、记忆力、编程……哪一项能让孩子未来活得更好?
其实答案很简单:什么都追,最后什么都学不好。反之,哪怕只有一样,孩子能坚持下来,坚持一辈子,哪怕不做到极致,做到平均水平以上,都能构建自己的能力护城河。猎人上山打猎,看见什么都追几步,多半啥也打不着,但如果对于某一类动物的习性动作出没路线了如指掌,绝对不会空手而回。
▲ 电影《后翼弃兵》剧照。
选择兴趣班的基本逻辑
这封信里的爸爸写了这么多问题,但没有一字一句提到,孩子究竟对哪些学习感兴趣,又对哪些学习烦透了——或者,孩子是不是已经忙到根本无暇顾及兴趣不兴趣?
可是,兴趣班的第一目的,不就是放大孩子本身的兴趣吗?——注意,我说的是“放大”。孩子在兴趣班能如鱼得水的前提,一定是他有真兴趣,可以不断平方级地裂变。
兴趣班第二重要的是什么?发现禀赋:我们不知道孩子天赋是哪一方面,可以用兴趣班来做尝试,留下能坚持的,退掉根本学不进去的。真正的天赋,一定是能让孩子轻松掌握,并且迅速乐在其中的事。他们学得越快,接受度越高,内心的愉悦感一定越强。
孩子本来对某门课没兴趣,被家长赶鸭子上架塞进兴趣班,那就是精神折磨——千万不要指望在学习这件事上会日久生情,强行灌输的“兴趣”,可能只会把“不讨厌”变成“厌烦”。除非孩子遇到非常非常优秀的老师,可以让他冲着学习体验坚持下来,但这概率太小了,我们不讨论。
我觉得,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的目的就不纯,有的是为了超前学习功课,有的是为了高考加分博个大学敲门砖,有的纯粹是为了缓解家长自己的焦虑,也有的是为了弥补家长自己的遗憾,但真正站在孩子角度思考的家长,真的不多。
因为从这封信上,我看不出孩子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以没办法去分析这一大堆兴趣班的取舍规则,我只能列几条兴趣班取舍的基本逻辑,供这位爸爸参考:
1、 这个班是会增强孩子的自信,还是打击孩子的自信?
好的兴趣班,一定是能让孩子对自己感到骄傲的。通过掌握新技能或在特定领域取得进步,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都会得以增强。而坏的兴趣班,特别是一对多的大班,若孩子跟同学们相比明显落后,学习进度明显偏慢,也得不到老师的重点培养,对孩子的自信一定会是个打击。
2、 这个班里学的东西,孩子在无聊时会主动“玩”吗?
不管是对于成年人还是孩子,兴趣,是抵抗无聊人生的最佳方式。对于学业本就紧张的孩子来说,兴趣也是一种放松和减轻学校压力的方式,是一种精神上的放飞和出口。给孩子选兴趣班之前,不妨先想想,他或她在无聊的时候最喜欢干什么?
3、 兴趣班能不能让孩子接触更多伙伴?
我从来认为,一对一更适用于高阶段的定向辅导过程,而不是兴趣试错的过程。在试错过程中,让孩子通过兴趣班结识更多同龄人,建立学校之外的伙伴群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会沟通、互助、合作,或者学会一起做一些兴趣项目,一起游学。不管孩子这个兴趣是否能坚持下来,这段时光都会是有价值的。
如果家长不是从小就决定了让孩子走艺考之类的道路,那么兴趣班的定位,首先是一个人生的B计划,是打造未来第二职业的技能基础;其次,它也是让娃拥有丰富人格魅力的方法,体验世界丰富性的路径。所以,兴趣班可以有,但走火入魔就不可取了。
在这个方面,我个人建议,孩子的爸爸妈妈不要舍本逐末,不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研究兴趣班能加多少分,研究别人家孩子报了什么班上面,而是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
外国孩子卷不卷兴趣班?
我问过小女儿:你要报啥课外班?
她问:啥叫课外班?
我说:就是数学啊阅读啊音乐啊绘画啊什么的。
她有点惊㤉:“那不是我们学校都有的吗?”
是的,在加拿大,小学除了语数英(二外)外,还有丰富的ART、体育、野外活动(field trip),甚至还有三年级的娃不懂的职业素养培养、社会研究(social study)——也就是说,兴趣班是含在课程里的。
别小看这种设置,它意味着,孩子在兴趣上的试错过程,成本由公立教育承担了一大部分,而不是由家长们自己去卷军备。学校里基础的兴趣班并不用额外花钱,只有一些假期开办的木匠班或者是野外拓展训练,这个是要另外花钱的。
什么是无效卷?你还不知道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薅孩子的宝贵时间、“薅爸妈养老金”。
什么是有效卷?当孩子确定了在什么方面既有天赋又有兴趣,家长愿意加注加持。
我观察,老外一旦确定孩子兴趣,会重金投入,给孩子请老师,让孩子参加CLUB,那是真卷。发现孩子天赋是值得卷的!加拿大的一个被西人收养的华人孩子成为奥运游泳冠军,就是父母花巨资培养出来的。像谷爱凌的滑雪,在西方完全是家庭投入,但前提是小孩喜欢滑雪,有天赋。
但我也看到,有些带了孩子出国的华人家长,仍然延续了国内的模式,给孩子漫无目的地课后加餐。我特别想问:那你带孩子出国干嘛?有的华人家长还专门把娃送回国学乘法口诀和语文,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以后可以专门讨论。但前提是不能卷,赶鸭子上架,让娃失去了学东西的兴趣,这个损伤可是无法弥补的。
我家女儿现在报的课外班只有游泳。从前报过短期画画和钢琴,后来发现不是那块料,果断决定不受那份罪。有个舞蹈工作室教Kids Hip-hop等多个流行舞种,嗯,这个可以有,以后聚会、年会用得上。等她上了中学,兴趣班又会是另一番天地。
加拿大中学的同学们有丰富多彩的club或workshop,方式是由学校一次性向家长们募集,学校再分配到各个兴趣小组。兴趣都是需要钱来支撑的,钱不多,如果钱不够的小组再由发起的同学去fundraise(募捐),或者大家统一打工补足。
加拿大中学阶段的club或workshop五花八门,阅读、音乐、编程、烹饪,还有游戏攻略。与国内的区别是,不是家长给报,而是挑头的学生发起、同学参与,像是搞了个创业公司。
大家发现了吗?国外中学的这种兴趣班,实际上是与社会打通的,他们预演了社会的运转模型,预演了未来的职场和市场。
我听说人大附中也鼓励学生搞club或workshop,他们甚至有个俄罗斯文学阅读小组,什么普希金周、托尔斯泰周。当然,北京升学相对容易,人大附中更是佼佼者,但我觉得这个兴趣班的方向是对的,与国际接轨了,与社会接轨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更能适应社会和国际潮流。
▲ 美剧《小谢尔顿》剧照。
最后划划重点
兴趣班的走火入魔,结果是伤孩子的心,伤家长的钱。
兴趣班当然要考虑时间和经济成本。我的原则是,兴趣班可以花钱,但应该花小钱、办大事。
兴趣班可以有助于升学,当敲门砖。专长可以有,但不是想的那样升级打怪。
比如,西方名校要求音乐才艺要独一无二的,不要钢琴10级那种技术型的,否则对申请名校的帮助不大。但如果你把音乐和有些东西结合起来就有点新意了,比如搞了个钢琴演奏会募捐,让招生老师眼前一亮。而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才艺如篆刻、京剧等,因为与众不同而可能更受名校的关注。哥伦比亚大学曾经就录取过一个对篆刻有着浓厚兴趣的中国学生,目的就是让他进大学后组织篆刻俱乐部。
所以,划重点:兴趣班不是简单的完成某种技能的升级打怪,而是把兴趣班看成是综合能力的打造,比如说独特性、领导力、整合能力、团队精神等等,这给娃未来在职场的成功奠定了立体的能力基础,而不是卷个人技能。
申请名校还看中你的服务精神:
A. 有的学生每周都去沙滩捡垃圾,长年累月坚持;
B. 有的学生去非洲进行野生动物保护,总共一周时间。
如果你是招生官,你会选择哪个学生呢?当然是A。因为A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习惯,能看出你的社会责任感、同理心、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结论:真兴趣值得一生的投入,但不是军备竞赛,不是卷,是人格魅力,是人生价值实现,是包括社会责任感、同理心、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立体能力的打造——至于以后能不能当考学敲门砖,能不能成为第二职业,那就看娃的造化了。
作者:肖锋,社会趋势观察家,资深媒体人,著有《在大时代,过小日子》《阶层跃迁》等。
童书妈妈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书评论人、TEDkids智库专家、中国营地联盟理事,亲自下场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阅读写作教育者,致力于用顺应天性的阅读法与写作法让更多人爱上阅读,享受写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孩子天生爱写作》(即将出版)。
-每日教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