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穆先生之墓位于西山俞家渡,现在有个指示牌,但若完全按照指示牌,第一步就会遇到一条黄色大型田园犬的狂吠,遂改道而行,根据导航穿梭在一片枇杷林中,树枝低矮,时而戳头,时而戳眼,幸戴帽子,不复被伤。行至山崖前,无路可走,心想或许是无缘访问吧!

但来都来了,总不能半途而废吧,又拿出手机,对照地图,明明距离不远了,为何就是看不到呢?站立半山腰,空无一人,唯有太湖茫茫,再抬头,即见山之对面一凉亭,再回想在网络上看到的钱穆先生墓,觉得应该就是那个亭子附近。

只是我在山这边,亭在山那边,还没有路,到处都是浓密的树林遮蔽,心中不免开始空落落起来。想着这次寻访十有八九是要无果而终。遂开始下山,从上到下,倒是顺畅,这必须感谢我这村里孩子的体质,早就练就爬山本领。

到山下,忽见一水泥路,再沿着向亭子方向进发,又是一片茂密的枇杷林,此时已经微微出汗,帽子亦不能再戴着。钻出枇杷林,豁然开朗,亭子在前,而钱穆先生的墓也在眼前了,忽而就想到了胡适先生的话,行者常至。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自1912年始,钱穆在多地任中小学教师。后经顾颉刚推介,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跻身学术界。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多所学校执教,讲授学术思想史,确立学术地位。

1949年,钱穆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港中大创始书院)。1967年迁居台北,后任中国文化学院史学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5岁。1992年归葬太湖。

钱穆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等。还出版有多种论文集,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其墓面朝太湖,背靠青山,前来者多为文化人,显得颇为冷清,而这或许也是生前的告慰,免得人来打扰。

而最为敬佩之处,乃是历史风云变幻之际的选择,何去何从的时刻里,显示出历史学家的眼光之独特,除了钱穆,还有胡适、张爱玲等人。如果没有那样的眼光,他们的死可能是另外一番模样。

防止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