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迎接新年,我们在 “河下”探寻

辞旧迎新之际,天气愈发的冷了,尤其还住在远郊,清晨,包裹着严实地驱车10里来到集合地,今日,约好去“河下”,从它的变迁来体验长江文化,这也是皖江文化研究会的第十二次寻拍。

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军,一位执着的文化领航者,倾其所有的精力致力于皖江文化的探寻和研究。皖江文化研究会的寻拍,已经从2010年第一季倒扒狮历史街区到如今的第十二季的“河下”探寻,这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深情的文化之旅。

车子渐渐驶离市区,出了西门外,向左入一条我未曾走过的路,目之所及是锈斑的轨道,干裂的泥土,裂面长满苔藓,这里是“河下”的原址。盛清时期,皖河口盐仓、盐行、盐卡密布,称作盐河,岸边大新桥到盐店街、横壩头、鲍家巷、古牌楼街一带,大观亭下,人流熙攘,商埠林立,称作“河下”。对于“河下”的文化,汪会长如数家珍,这些地名连同旧日的繁华如今都不复存在,冬日晌午的阳光温暖和煦,折射在时光长河中,唯有详尽的述说,才能打开尘封,被发现,被擦拭,还原历史,重焕文化的熠熠光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群人沿着河下行走,平时鲜有人来,这里早已杂草丛生,恣意生长的杂草,一个被时间封印的角落,遗忘疯狂地占领了这片曾经葳蕤的土地。 徒手一点一点地扒开这些杂草,依稀能看见历史的河道旧迹,这是曾经鼎盛的见证。160多年前,两江总督曾国藩亲临河下,观看中国第一艘小火轮在此试航;河下曾经作为湘军水师基地,第一代“黄鹄”号在此试航;历史如此丰富这片土地,行走在祖辈们曾经走过的繁华之路上,我们与祖辈时空交融,林立的店铺,友好的街邻,熙攘的人群,鼎沸的吆喝、昔日在眼前依然鲜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日,皖江文化一行在这里酣畅地行走探寻,是前期汪会长只身无数次的往返和验证。扒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要重现西门昔日的繁华盛景,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唯有经过多次的考察和文献的翻阅,才能将曾经的风云讲清楚。行走中,一根干瘪枯萎芦苇绊住了我的脚步,用力甩了几次都无果而终,后面有个热情的声音:来,我来帮你。一个小小的举动,我轻易冲破羁绊,又可以轻松前行。历史文化探寻的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总有疑团和争议,不畏困难,不停脚步,经年无人的丛生地也因为我们的探寻造访沸腾起来,历史的脉络也逐渐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水流湍急的皖河入口,汪会长打开了一张泛黄的地图,对照实地讲解地图上标注的位置。刹那间,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原本在脑海中模糊的地点,逐渐具象化。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人群来说,有意识的行走比只有地图的纸上谈兵来得实在,原来我们的先辈曾经在这里缔造着繁华盛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石门湖港,一艘五彩斑斓的船只徐徐开过,踩在细软的沙滩上,抄手细沙,从指缝缓缓落下,细腻的沙子在指尖滑过,迎着光,泛着亮,应和着远处的桩声阵阵,奏响历史演变的兴衰。生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庆人,我们应当多了解皖江文化的前生今世并为之感到荣耀,继而转化为动力,指引着我们去寻找皖江文化更深层次的根源,为家乡历史文化街区复原繁盛继续前行。清晨的冷已经过去了,脱去厚实的冬装外套,紧跟汪会长的步伐,心中炙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第一季的寻拍到现在的第十二季,老安庆皖江文化的探寻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从建筑到人文,从民俗到美食,每一处都是皖江文化的独特注脚。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古老的建筑遭到破坏,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也出现了断层。但是,皖江文化研究会一直在努力,通过寻拍、研究、宣传,建馆,让更多的人了解皖江文化的价值,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中来,让皖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考据的原址,汲取原生态的历史信息,与心潮相互激荡,这就是寻拍老安庆Citywaik的精神所在,这就是行走的力量!”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军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字 | 陶红

图片 | 塔影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