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元谓之“始”,旦谓之“日”。合起来的意思是,开始的一天,通常指一年的第一天。
这一天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新年,也是我国法定带薪假期之一。
在财务领域,元旦并不是一个统计周期的第一天。不过,在统计领域,不分国内外,大多数统计数据,是始于这一天的。
既然是第一天,那我们可以总结过去一年或若干年的成绩和不足。
这一篇,我们用历年来的人均GDP,来衡量过去60多年,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有网友会说,唯GDP论是不正确的。但事实却是,GDP虽然有诸多不足,却是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
人均GDP越高的地区,并不代表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高,这种情况通常指资源型区域,比如盛产石油的中东多国,人均GDP很高,但社会经济发展整体不算高。
人均GDP越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这种规律,是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区域的。
考虑到2015年不变价美元拥有相对稳定的购买力,用这个指标衡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人均创造的价值,是非常合理的。
除了稳定的价值外,考虑到在科技引领之下,全球人均创造的价值有大幅度的增长,还应该与同期的全球数据进行比较,即人均GDP占同期世界平均值的比例。
1968年以前,我国人均一年创造的价值(人均GDP)不到100美元,直到1989年才突破300美元,2001年才突破1千美元。
之后,增速开始变快,2019年突破一万美元,2022年更是创下了1960年以来的最高值:12663美元。
2023年,按照2015年不变价美元衡量,我国人均GDP与2021年持平,约为12615美元。
再看占同期世界平均值的比例,1960年到1977年,大多年份占比仅有10%-15%。按照这个标准,明显属于欠发达地区。
1978年到1994年,人均GDP不到同期世界平均值的10%,可以说是世界上当时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虽然这里面有统计口径本身的原因,却是更大范围内的客观存在。
但遗憾的是,对于这种客观历史,大多数学者似乎是避而不谈,不愿承认自己的过去。
2001年,我国人均GDP占同期世界平均值的比例,重回1960年水平,达到20%左右。
之后,我国经济开始了长达20年的高速增长,到2021年,我国人均GDP已经占同期世界平均值的102%,即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
可惜好景不长,2023年又跌回到平均值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第五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我国2023年GDP总量多了几万亿,人均算下来,有可能刚好达到世界平水平。
奋斗了半个世纪,我们从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开始追上世界平均值,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铭记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