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话题与胶东历史区划有关,这次要介绍的区划名称叫作“东青州”,是由南朝刘宋政权在特殊背景下所设立,前后持续时间很短,不太为大众所知。而如今要了解“东青州”的历史,就不得不从相应的特殊背景说起。(注:北魏时期在平原郡也曾短暂设立过东青州,但与胶东半岛无关,本文就不另外提及。)

刘宋政权,系由刘裕建立。刘裕其人,长于统兵征伐。在平定桓玄之乱、掌握东晋大权之后,他率军北上,攻灭占据三齐之地的南燕国,将晋朝丢失已久的青州(包括胶东半岛)重新纳入版图。此后数十年间,青州大部分区域基本上都归属江南方面(东晋及刘宋)管辖。直到宋明帝刘彧时期,才被北魏所占领。

对此,《宋书•州郡志》记载道:

“青州刺史,治临淄。江左侨立,治广陵。(晋)安帝义熙五年,平广固,北青州刺史治东阳城,而侨立南青州如故。后省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曰青州。孝武孝建二年,移治历城。大明八年,还治东阳。明帝失淮北,于郁洲侨立青州。”

常言道:“堡垒往往容易从内部攻破。”刘宋政权之所以丢弃包括青州在内的淮北之地,主要原因并非外部敌人强大,而是自身宗室内讧。

追溯历史,宋孝武帝刘骏去世之后,继位的“前废帝”刘子业(刘骏长子)荒淫无道,使得朝政迅速陷入混乱。当时,驻扎江州的晋安王刘子勋(刘骏第三子)在邓琬等人的簇拥下举旗起兵,准备进京(建康)取而代之。但没想到的是,早前被前废帝留置京城的湘东王刘彧(刘骏之弟)先下手为强,暗中联络他人弑刘子业而自立。称帝之后,刘彧下诏封刘子勋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后者并不买账,而是继续向京城进军,一场大规模的宗室内讧随即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刘子勋是宋孝武帝之子,按照传统宗法观念,比宋孝武帝之弟刘彧更有资格继承帝位,因此包括徐州刺史薛安都、青州刺史沈文秀在内的多数地方守将都倾向于前者。然而,几番交战之后,原本呼声甚高的刘子勋却兵败身死。见形势逆转,薛安都、沈文秀等人连忙向已坐稳皇位的刘彧上表请罪。刘彧虽然表示同意,但同时却派遣重兵北上,意欲进一步加以威慑。担心被秋后算账的薛、沈等人,在惊恐之下选择归降北魏。

与完全归顺北魏的薛安都不同,青州刺史沈文秀后来又接受刘宋方面的招抚。北魏方面恼怒之下,派出大军围攻青州治所东阳城。宋明帝刘彧闻讯后,加封沈文秀之弟“征北中兵参军”沈文静为“辅国将军”,令其率军从江南走海路北上增援。泰始四年(468年)八月,沈文静所部抵达胶东半岛南部的不其城(旧址在现青岛市城阳区)之后,遭到北魏军的阻击,难以继续前往青州治所与沈文秀会师。“东青州”的区划就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出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青州的设立时间,在《宋书•明帝纪》中有明确记载,称:

“泰始四年八月辛卯,分青州置东青州,以辅国将军沈文静(靖)为东青州刺史。”

由于事出仓促,“东青州”的具体辖区和治所在史料中并无明确提及,但可通过刺史沈文静奉命北上时的经过进行推断。

对此,《宋书•沈文秀传》记载道:

“乃以文秀弟征北中兵参军文静为辅国将军,统高密、北海、平昌、长广、东莱五郡军事,从海道救青州。文静至东莱之不其城,为虏所断遏,不得进,因保城自守,又为虏所攻,屡战辄克,太宗加其东青州刺史。”

刘宋时期的青州,共辖九郡之地。而沈文静北上时的职责具体是“统高密、北海、平昌、长广、东莱五郡军事”。以此推断,这五郡多半就是东青州理论上的辖区。此外,沈文静北上之后,长期在不其城中据守。据此,不其城(当时属长广郡)应当就是东青州实际上的治所。后世的《读史方舆纪要》即采取此说,称:

“(泰始)四年,(沈)文秀为魏人攻围,其弟(沈)文静将兵自海道往救,至不其城,为魏所断,因保城自固。宋主遂分置东青州,领高密、平昌、长广、东海、东莱五郡,以文静为刺史,旋没于魏。”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刘宋政权匆匆设立东青州,一方面是为了鼓励沈文静的士气,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为青州失陷做后手准备(就算保不住青州治所东阳城,至少也要保住临海的半岛区域)。但此后的形势却急转直下,攻势凶猛的北魏军在泰始四年十二月占领不其城。守将沈文静被杀,设立不到半年的东青州区划随之烟消云散。次年初,东阳城也被攻陷。至此,刘宋政权对青州的统治宣告结束(后在郁洲侨立的青州不算在内)。(本文作者:隋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