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但并不是每一个能人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而这一点则更加考验各路诸侯自己的用人智慧了。魏、蜀、吴之所以能三分天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都有一套优质的人才班子,而且用的也比较恰当。对于人才使用,三家都有一套自己的心得体会,因此人才队伍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曹操——实力圈粉
作为乱世之奸雄,曹操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时期都独一无二的人才。蜀汉和孙吴的创业历程很大程度还由领导者手下的想法所左右,而曹魏这个政权则几乎完全是按照曹操本人思想创造出来的杰作了。
作为一名身兼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多项名号的奇才,曹操在前期几乎完全靠自己的双手打下了一片天地。他也多次遇到过极其危险的处境,但几乎每一次都不仅可以巧妙地绝处逢生,甚至最终都能够反败为胜。
因此,尽管他并没有怎么刻意招揽过人才,但绝大多数有识之士都纷纷投靠他。像荀彧、郭嘉、程昱等名士都是被曹操的个人魅力和能力吸引过去的。
在用人方面,曹操向来比较谨慎,但远没有演义中那样多疑猜忌。事实上,曹操的用人风格相当不拘一格,只要有用,不论此人的“成分”如何,之前对自己的态度怎样,他都会试图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曹操手下的贾诩是一位非常足智多谋的战略家,但这个家伙的背景却着实不太干净。他曾经帮助失势的李傕和郭汜卷土重来,进而掌控朝廷,祸乱中原,甚至还用毒计害死了曹操的儿子和爱将典韦,于公于私,曹操都有足够的仇恨杀之而后快。但曹操还是理性地看出他的这些做法并非完全属于本意,同时也很快欣赏起了他那足以搅动大局的才华,最终将贾诩收到自己帐下,为自己的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然,曹操也并不完全是“任人唯贤”。那些比较关键的权大的岗位,他一般都安排自己那些曹家和夏侯家的亲信们担任,但这并不妨碍他同时为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以优厚的待遇。当然,对于那些比较明确地反对他的人,他也会选择性地疏远甚至设法除掉,不过这也主要是他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的事了。
总体而言,曹操的用人风格可以总结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根据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以及对自己的忠诚度决定如何使用。
这样的用人方式基本上保证了曹操自己可以独揽大权,稳定局势,又让手下的作用尽可能发挥到极致。这一点无论是蜀汉还是孙吴都是望尘莫及的。
不过,曹操毕竟也不是个万能的“识人机器”,肉眼凡胎总有看走眼的时候。历史上并没有“煮酒论英雄”,他对刘备过多的信任最终导致这位乱世枭雄远走高飞,后来成了他的心腹大患之一,而他尽管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却没有为后代制定反制措施,最终使得九州统一时国号已经不是“魏”了。
刘备——团结信念
比起曹操靠自身硬实力吸引人才,刘备招贤纳士的方式就要主动多了。
刘备的大半生都是在流浪漂泊中度过的,每到一个地方,他就会在当地薅点人到自己的队伍中。除了关张这两个“原始股”外,刘备在徐州得到了糜竺、孙乾等,在河北得到了赵云,在荆州得到了诸葛亮,在益州得到了当地的法正、刘巴等。从这点来说,刘备的队伍“成分”还是相当复杂的,但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让这样一群天南地北的人全都团结在自己的旗下。
应该说,比起经常发生各种血腥残酷内斗的曹魏和孙吴,蜀汉自始至终都基本维持了表面上的团结,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刘备虽然书读得少,带兵打仗的能力也一般,但他的个人魅力几乎无可挑剔。通过自己的“皇室”血统以及对旧道德底线的坚守,刘备笼络了一大批具有封建时代理想主义的士大夫和将领,打造出一个兴复汉室的“圣地”,激起了不少人重振大汉雄风的信念。
遗憾的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几句口号所能激发出的力量实在有限。刘备去世后,蜀汉内部的派系冲突越来越激烈,先是诸葛亮和李丰,再是魏延和杨仪,后来还有姜维和费祎,人人都想匡扶汉室,但人人心中的“汉室”似乎都不一样。最后这一缺乏物质支持的理想还是没能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坚持下去。
孙权——权力游戏
相对于曹操和刘备,孙权的条件看起来似乎好得多,毕竟该有的人才父兄基本上已经给他储备好了,但实际情况却比这复杂得多。
孙权想要管理好江东,最缺的就是他的“基本盘”。手下的人要么是父亲的宿将,要么就是哥哥在江东立业的过程中招揽或收服的。他刚接触这些人时,他们都很难称得上是孙权的人。更别提其中一些在孙策征服江东的过程中被迫投降的人还可能跟孙家有仇。
尽管孙权不如曹操那般有硬实力,也不如刘备那般有人格魅力,但他有一项看家本事,那就是制衡。
孙权的制衡策略,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大棒加萝卜”。他以周瑜和张昭两个最忠心的人为基础,一边尽力打压世家大族的势力,另一方面则积极鼓励群臣进谏,并对那些从经济建设到沙场征战上为孙家立下功劳的人给予丰厚的奖赏,很快将人心收拢起来。
然而,正所谓“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孙权前半生制衡玩得有多好,后半生就用制衡折腾得有多惨。从孙权一生的履历来看,他本人直接指挥的战绩其实一直都不太好看,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襄樊之战是吕蒙指挥的,夷陵之战是陆逊指挥的,他本人带兵打赢的可能只有濡须口的几场小仗。他的一生主要研究的都是如何平衡手下的权力,让他们始终处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在前期,他的制衡之术成功地稳定了江东的局势,也使得自己成了曹操和刘备都忌惮的雄主。但或许是因为“路径依赖”,孙权产生了“制衡解决一切问题”的错觉,结果在晚年把孙吴的朝堂搞得一片恐怖,连陆逊都成了他“制衡”的牺牲品。
或许到了晚年,孙权已经把“大权在握”的感觉当成了“君臣和睦”,却完全没感觉到,自己早已亲手埋下了孙吴灭亡的祸根。
结语
对于统治者而言,使用人才的要点无非就三个,一个是有实力,一个让手下是听话,一个是保持团结。曹操、孙权和刘备可以说是评分秋色般的占了这三点,最终却因为“偏科”而没能让自己的政权完成统一大业。任何领导人都应该做到知己知彼,弄清楚自己的短板。有实力的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过于个人英雄主义,需不需要多注意一下其他人的想法;会玩权术的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真的与他人建立起信任;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支撑自己的权力,有理想的思考一下自己的理想是否现实,能不能被支撑起来。做到了这些或许可以让自己的驭人之术更上一层楼。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