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腰椎疾病日益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难题。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椎管狭窄是两种常见的腰椎疾病。它们虽然症状相似,但在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与康复、预后与转归以及预防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接下来,我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两种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病症。

腰椎椎管狭窄:腰椎管因退行性变、外伤等原因导致的腰椎管腔狭窄,压迫硬膜囊、神经根等结构,引发一系列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腰间盘突出症可以发生在很年轻的人身上,十多岁的初中生都会发生,而腰椎管狭窄症只出现在中老年患者中;

腰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缓解,而腰椎管狭窄症保守治疗无法根治,会缓慢加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病因差异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加上外力作用,使得椎间盘的髓核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发一系列症状。这种压迫往往是局部的、急性和亚急性的,且随着髓核突出的程度变化,症状可轻可重。

腰椎管狭窄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脊柱退行性病变、外伤、炎症、肿瘤等因素,导致腰椎管的容积持续减小,使椎管内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压迫,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症状表现不同

腰椎间盘突出的典型症状是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通常沿着坐骨神经的分布区域,从臀部、大腿后侧一直放射到小腿甚至足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患者在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往往会加剧。同时,可能伴有下肢麻木、无力,严重时会影响行走和腰部活动。

腰椎管狭窄的症状则以间歇性跛行为主。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会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沉重感,迫使患者停下休息,休息片刻后症状可缓解,但再次行走相同距离后又会复发。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腰部后伸受限,站立或行走时症状明显,而弯腰、骑车等姿势时症状减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影像学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以椎间盘单一因素压迫神经根产生下肢放射痛。

而腰椎椎管狭窄症致病因素多,CT和核磁可以看到骨性和软组织压迫因素。骨性压迫因素如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小关节增生肥大、椎间盘钙化等。软组织压迫因素有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增厚、椎间盘后凸等,突出特点就是造成椎管狭窄并非单一椎间盘突出导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治疗策略

腰椎间盘突出症状较轻的患者,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物理治疗(如牵引、按摩、理疗等)、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神经营养药物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缓解疼痛和炎症,部分情况下椎间盘甚至可以自我回缩临床自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则可能需要考虑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如神经阻滞治疗,硬膜外胶原酶及臭氧松解,椎间盘射频消融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突出物切除术等。特别严重多节段病变或合并椎体不稳则可能需要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腰椎管狭窄的治疗也分情况对待。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进行保守治疗如物理治疗(红外线,中频电),核心肌训练,缓解症状;

亦可采用硬膜外注射臭氧及胶原酶松解,椎间盘射频等综合微创治疗缓解症状,但如果以骨性狭窄或黄韧带增生及椎间盘钙化等因素导致,则常规非手术治疗及微创治疗无效,症状加重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如椎间孔镜下或开放手术下椎管减压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了解这些区别,虽不能让我们普通人像医生一样诊断和治疗,但有助于我们在出现腰腿部不适时及时找准方向,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和医生一起治愈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