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走访北京、江苏、河南、广东等地多家三甲医院看到,早午间就医高峰时段,医院门口主、辅路被围得水泄不通,车流移动非常缓慢,有时几乎一动不动;有的地方,鸣笛声、叫骂声此起彼伏,场面较为混乱。在一些医院,甚至出现了高价带路停车的“黄牛”。
上医院看病是广大患者的刚需,不得不去。然而,随着私家车普及、医院停车位有限,患者停车矛盾日益突出。不少患者抱怨“排队停车时间比看病时间都长”,从某种程度而言,上医院看病变成了“看车”——盯着前面车一点点移动,环顾左右或后面车辆都是“难兄难弟”,停车场变成了“车海”。
医院停车难,给患者就医造成了极大影响,不仅浪费不少时间排队找车位,而且就诊、检查化验等流程不得不延后。另外,某些患者本身就有病痛甚至有危急重症,漫长的停车过程或影响病情、延误治疗,令人深为忧虑。
而且,这种停车难还滋生了“停车黄牛”,其从中牟利和捣乱,进一步加剧了停车乱象。由于医院是涉及民生的重要公共场所,医院停车难也折射出城市公共服务不到位,这多少会影响城市形象。所以,无论是为患者解忧,还是为医院消愁,或是为了提升城市形象,亟需查找原因,破解医院停车难。
显然,主因是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很多大型公立医院都建在市中心,原有停车规划难以满足需求,很难增加新车位;地方交警和医院对医院周边及停车场管理不到位;很多患者或家属宁愿自驾车就医,不愿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当然,有的城市公共交通没有满足就医需求。
在不久前成都医院治堵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们还道出多种原因,如流动摊贩占道、来往车辆违停、交通设施待优化,以及医院停车场是价格洼地。这些原因都为破解医院停车难提供了依据和标靶,这也意味着须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才能让医院停车难变“停车易”,这需要城市拿出综合治理方案。
部分医院已探索差异化收费、与周边机构合作、增设摆渡车等方式缓解停车难。这多少有些效果。比如价格杠杆可倒逼部分患者放弃自驾车;与周边机构合作可“消化”医院车辆等。而北京出台《我市持续推进医院周边交通综合治理》,多部门多举措开展医院周边交通综合治理,累计治理医院133家。
笔者以为,避免自驾车看病变“看车”,仍要从供需两端入手。从供给端来说,作为医院要进一步挖掘停车潜力,包括倡导医院职工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将内部车位让出部分给患者,引进现代化立体停车设施扩大停车位数量,治理医院流动摊贩占道、来往车辆违停等乱象,适当提高医院停车收费。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也是增加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北京公交集团开设多条通医专线,就能鼓励部分患者放弃自驾车看病。还应该引导鼓励城市出租车、网约车为患者就医提供服务,例如可与网约车平台、出租车公司合作开设就医约车专线。更应该将医院周边交通等状况纳入重点治理范畴。
从需求端来说,要引导患者分级诊疗,小病到社区医院、普通医院就诊,危急重症到大型三甲医院就诊,即通过合理分流患者从需求端为医院停车减压。作为患者也没有必要患小病大病都上大医院求医。另外,还应该从立法角度去破解医院停车难,以强化城市、医院、交警等部门各自的职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