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末查看付印情况,除了上市后好评不断的新书,还有许多以往出版的图书在今年重新加印。

我们整理了这份“2024加印书单”,翻翻重新被提起、被关注的它们,兴许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

期待今后更多重逢,也想祝你新年快乐,年年皆胜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伦敦日记

作者:[苏联] 伊万·迈斯基

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苏联驻英大使伊万·迈斯基于1932—1943年在伦敦写下一批珍贵日记,经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谨严选编、作注而成书。日记中记述苏联在英的外交活动,见证了众多二战重大历史事件,由此可窥见苏联外交政策之制定、英国对参战态度之转变、战时诸人之心态等等,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日记里讲述了迈斯基与丘吉尔、劳合·乔治、韦伯夫妇等多位英国政要的交往,更以生动笔法,带人们重临议事厅的演讲现场、海军部深夜密谈的房间、空袭阴云下的伦敦街道……日记中文版特别收录中国相关内容,揭示了苏联制定对外政策过程中,中国所起的作用。

作者简介:

伊万·迈斯基,苏联外交官、历史学家和政治家。1884年生于俄罗斯帝国基里尔洛夫波兰犹太人家庭。1903年加入孟什维克。1921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后进入外交领域工作。1932—1943年任苏联驻英国全权大使。1943—1946年任副外交人民委员,其间参 与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1953年2月被捕。1955年获释。1960年获平反。1975年在莫斯科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文打字机:数字时代下的汉字

作者:[美] 墨磊宁

2023年1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文打字机为对象,追溯了中文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历史。近现代以来,汉字作为非字母文字,在技术语言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了来自字母文字中心主义的重重阻碍,其一便是无法适应西式打字机。本书通过讲述中 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展示了汉语世界的机械革命,探索了中文寻求生存、适应且 影响科技变革的历史。书中描述了在近一个世纪之间,中文使用者在发明中文打字机的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尝试、经历种种失败或成功的故事,由此反映了中文如何突破字母文字霸权而融入全球化信息时代,重新获得独特地位。

作者简介:

墨磊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著有《与国家和解:现代中国的族群》《立国之道:现代中国的民族识别》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世纪的餐桌

作者:[意] 马西莫·蒙塔纳里

2023年9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为探究中世纪饮食文化的新史学著作。作者在广泛介绍中世纪食谱、菜式,以及面包、肉、奶酪、油、酒等各类食物的基础上,追溯了中世纪烹饪技法、饮食偏好、用餐器具、餐桌礼仪的演进和变化,探究了各类食材、佐料如何被发现、进入人们生活,以及面包、橄榄油、葡萄酒何以成为文明的标志物等。本书通过“吃”这一轻松的视角,描绘了中世纪日常生活与社会变革的多个侧面,力图摆脱对中世纪即等同于黑暗野蛮的不公正的刻板成见,发掘出中世纪对欧洲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

马西莫·蒙塔纳里,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中世纪史教授,欧洲科学学会成员,国际期刊《食物和历史》(Food and History)的创刊人和编辑。研究方向为烹饪史、饮食文化等,主要著作包括《食物即文化》(Il cibo come cultura)、《意式烹饪:一段文化史》(La cucina italiana: Storia di una cultura)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仁宗

作者:吴钩

2020年4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述了宋仁宗的一生,既包含他作为个体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更着力刻画他作为皇帝要面临的重重考验。

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开国国策指导之下,宋仁宗以其对皇帝角色的深刻理解、温和包容的性格,与其治下宰辅大臣逐渐构筑出一套相对良性的王朝运作机制。在这一机制之下,皇帝并不独揽大权,而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他们平定叛乱,开展改革,次第推出选拔人才、改善民生、完善法制等诸多举措。故而,在仁宗统治中后期,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获得长足发展,整个时代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因而被冠名“嘉祐之治”,这段时期的治理方式也被后世士人认为是治国之楷模。

从表面看,宋仁宗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皇帝,行事时总是处处受宰辅大臣掣肘。然而,也正是他的万事不自由,正是宰辅大臣的据理力争,才换来这个时代的空前繁荣。

作者简介:

吴钩,宋史研究者,知名历史作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宋朝文明,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著有《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等作品。其中,重点介绍宋朝社会生活的《风雅宋》一书出版之后好评如潮,拿下了含CCTV“2018年中国好书”在内的众多大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宋

作者:吴钩

2025年3月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给女儿讲故事的形式,选取了25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典故,温情讲述了宋朝的种种政治制度,包括仁祖之法、虚君共治、台谏系统、文官制、公议、科举制、封驳制、回避制、独立审判等,完整地呈现了大宋的政治文明成就。通过分析宋朝权力的架构、制衡、运作和得失,作者为“宋朝何以如此繁荣”以及“后来如何走向没落”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形象的答案。

作者简介:

吴钩,宋史研究者,知名历史作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宋朝文明,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著有《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等作品。其中,重点介绍宋朝社会生活的《风雅宋》一书出版之后好评如潮,拿下了含CCTV“2018年中国好书”在内的众多大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潮

作者:吴钩

2021年4月

内容简介:

中国的近代化究竟始于何时?

国内有晚清和晚明两种主流说法,而海外则有一种“宋代近世说”,认为早在宋朝,中国就已经激起近代化之潮。既然宋代就已经开始近代化转型,那为何还要再等上近千年,直到晚清,中国才真正跨入近代的门槛?

在本书中,作者吴钩综合各说,构建出一个独特的阐释框架,尝试为中国的近代化的时间开端提供一种合理解释。他带领我们重回历史现场,仔细考察了25项极具近代化特征的宋朝文明表现,呈现当时在市政、人文、经济、政治、司法等5个领域出现的种种近代化的端倪。

通过考察这些文明表现的兴起、运转,以及它们在宋亡后悲剧性地走向消亡的过程,作者着重展现了两宋时期的中国是如何悄然摆脱中世纪的桎梏,开始走向近代化的,展现出宋朝最生动、最活力四射的一面。同时,他也试图说明,中国的历史并非单纯的线性发展,而是既有文明的积累与演进,又有传统的断裂与接续。

作者简介:

吴钩,宋史研究者,知名历史作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宋朝文明,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著有《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等作品。其中,重点介绍宋朝社会生活的《风雅宋》一书出版之后好评如潮,拿下了含CCTV“2018年中国好书”在内的众多大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雅宋

作者:吴钩

2018年6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讲述宋朝“风雅”生活的一本趣味图书。作者从宋画这一新颖角度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揭示了宋朝“风雅”生活的若干侧面,将宋人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赏春游园、上朝议事的生活图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宋朝特有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书稿分为六辑,第一辑讲述宋人的日常生活;第二辑讲述宋朝文人的雅玩与雅趣;第三辑描述宋朝的社会百态;第四辑介绍宋朝的城市公共设施;第五辑侧重于呈现宋朝的商业繁华;第六辑则考证了宋朝政治生活中的礼仪问题。在史料运用方便,作者通过检索数百幅宋画,还原了宋朝人物的生活景象,同时还以少量宋朝壁画、砖刻、出土文物、文书实物作为补充,以及少数唐画、明画、清画作为参照,以做到相互映证、比对。

作者简介:

吴钩,宋史研究者,知名历史作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宋朝文明,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著有《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等作品。本书出版之后好评如潮,拿下了含CCTV“2018年中国好书”在内的众多大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细读金庸

作者:吴钩

2024年6月

内容简介:

吴钩自述少年时代便钟爱武侠小说,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古龙的陆小凤系列、楚留香系列、小李飞刀系列,基本上都读过一遍以上,是武侠小说的忠诚拥趸。像所有喜爱武侠的人一样,吴钩也有过梦想自己练成绝世武功的时候。如今写这本解读金庸的小书,正是为了了却少年时的武侠情结。

金庸的小说很多都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场景,很多人物也都是真实的,但小说毕竟是虚构,书中的人物距离我们的生活仍是十分遥远。吴钩从历史知识的角度,对金庸的小说进行解读,丰富我们对人物的想象,呈现一个更真实、更接地气的武侠世界。

作者简介:

吴钩,宋史研究者,知名历史作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宋朝文明,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著有《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等作品。其中,重点介绍宋朝社会生活的《风雅宋》一书出版之后好评如潮,拿下了含CCTV“2018年中国好书”在内的众多大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逝去的盛景

作者:陈季冰

2024年11月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描述了在市场、经济、税收等因素的驱动下,宋代出现的种种变革式发展,例如坊市制瓦解,城市化浪潮,服务业、娱乐业兴盛,海内外贸易频繁,众多科技、文化领域创新等,从经济的角度切 入,为我们立体认识宋朝文明提供了全新的面相。

本书分为两卷,上卷从城市化、工商业发展、文化娱乐市场、对外贸易等角度描绘了宋代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下卷重在指出宋代经济的发展导致世俗生活出现的变化,即:技术领域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同时论述这些先进文明最后陨落的原因,指出先进文明在前现代世界环境中的困境。

作者简介:

陈季冰,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长期从事经济新闻报道与时政财经评论,是国内多家知名媒体的特约评论员和专栏作家,近年来专注于经济史与制度变迁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动物寻古

作者:袁靖

2023年4月

内容简介:

十二生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经典体现。这十二种生肖动物中,除了龙是虚构的,其余均在考古遗址中有所发现。

本书从动物考古学家的视角,分析各大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以及各种反映动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画像砖石、绘画,再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还原生肖动物的起源、驯化,以及它们在华夏民族生产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仔细讲述了华夏民族与动物自新石器时代起,同行至今发生的种种有趣故事。

作者简介:

袁靖,考古学家,考古界金鼎奖获得者,从事考古工作三十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考古、环境考古和科技考古。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英国杜伦大学考古系名誉教授。主持过多项科技考古课题,著有《中国动物考古学》《科技考古文集》《中国科技考古导论》等,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法史导论

作者:黄源盛

2014年9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台湾著名法学家黄源盛教授任教政治大学、兼职“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期间的呕心之作。作者采取“轻其所轻,重其所重”的书写方式,有选择性地集中阐释了几个重要的核心课题。从规范的源流到法系的形成(溯源),总述传统中国法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及下自先秦以迄民国,以“历史时期”区分为经,从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到法律思想、法律意识乃至司法实践,以“问题导向”解析为纬,兼采“变”与“不变”的静态与动态书写方式,从时间、空间和事实三个向度呈现了中国法史演变的面貌。

作者简介:

黄源盛,1955年生于台湾云林。台湾大学法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法学部研究。政治大学法学院前特聘教授,现专任辅仁大学法律学系教授,“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专长法史学、刑法学,著有《中国传统法制与思想》《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汉唐法制与儒家传统》等书,另有法史学相关学术论文多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压舱石

作者:桂华

2022年10月

内容简介:

在过去,空船航行时,船民一般会用压舱石来降低船只重心,以保持船体稳定。而在我国的政策语境中,“三农”无疑就具有压舱石的地位。作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发展,除了继续将主要资源投向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同时还要将乡村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后方,以应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震荡,从而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本书中,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田野调查的经验,紧紧围绕“三农”问题中的城乡关系、土地制度、农民工流动、社会治理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一套符合国情、农情的方案,以期建设面向未来的乡村。

作者简介:

桂华,河南信阳人。现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基层治理、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家庭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在《法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开放时代》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亦城亦乡

作者:夏柱智

2022年3月

内容简介:

当前,中国农村正处在转型之中。尤自新世纪以来,城市化成为转型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乡村治理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等是转型的体制、机制因素,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形态则构成了转型的社会因素。中国社会结构亦由此呈现出城乡互构、亦城亦乡的中间特征。

对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作者不生搬硬套外来的理论来解释,也认为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或行政的力量来解决。他走访考察全国多地,分析和总结各地经验之得失,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的道路。

作者简介:

夏柱智,1987年生,湖北黄石人。社会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土地制度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国乡村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变的家庭

作者:李永萍

2022年1月

内容简介: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化力量不断渗入村庄,农民日益嵌入市场,且与之发生深度互动。作者通过驻村调研考察,挖掘潜藏于乡野日常下农民的生活逻辑及家庭的内在机制,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抽丝剥茧地梳理了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嬗变。此书所论聚焦于家庭领域的具体现象,如婚姻模式、代际关系、养老问题等,并由之延伸至村庄、市场等场域,剖析相互间丰富而幽微的联动关系。流变的家庭既是社会从传统至现代转型的产物,亦是其发展变迁的见证。

作者简介:

李永萍,1987年生,四川宜宾人。武汉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家庭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研究。近年在《青年研究》《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农村观察》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治城

作者:王德福

2021年1月

内容简介:

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在最基层的城市社区里,如何治理发生在居民身边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事情?本书聚焦城市社区治理,通过作者在全国十余个城市二十多个社区的实地调研,对社区治理研究和实践领域中的主要经典议题进行再讨论,为认识中国城市社区和社区治理、提炼中国基层治理经验、推进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作者简介:

王德福,1984年生,山东临邑人。现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城乡基层治理与社区建设研究,著有《做人之道:熟人社会里的自我实现》《乡土中国再认识》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作者:鲁西奇

2014年10月

内容简介:

空间是历史的舞台。

本书运用“空间”的观念与方法,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可称为“空间维度下的历史分析”。全书分为“区域多样性”“核心与边缘”“城市与村庄”三大部分,分别讨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内地的边缘”,“权力与城市空间”,“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等主题。作者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为视角,阐述幅员广阔、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历史地缘结构的形成与演进,以及此种地缘结构对地区开发进程、经济格局之演变、文化区域的分合乃至国家政治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分析区域差异及多样性与中国历史总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鲁西奇,1982-1995年间就读于武汉大学,1995年获博士学位;1989-2007年间在武汉大学工作,2001年任教授。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历史地理研究。出版《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等专著6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1项。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权之门

作者:张永和

2015年3月

内容简介:

以讲述西方和中国的人权故事为主要方式,介绍世界人权的基本状况,以及及亚、非、拉的人权进展及对世界人权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介绍中国的人权发展及现实状况,包括革命根据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四部宪法及其修正案中人权理念的变迁与法律制度保障、1991年至今中国政府公布的人权白皮书及两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并且特别从学术与制度层面介绍中国人权的社会实践状况及司法制度。

作者简介:

张永和,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访问学者,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学术带头人(法学、法理学),《中国人权评论》《社会中的法理》主编,主要从事人权理论与实证研究、法社会学与法人类学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想之诗

作者:[美] 乔治·斯坦纳

2023年8月

内容简介:

斯坦纳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中藏着一条文学的暗线,所有思想论说都蕴含风格、形象、韵律和声调,伟大的哲学与文学一刻不停地互动、争竞着。

本书即斯坦纳围绕哲学和文学的关系所展开的阐述。这段复杂而迷人的关系起始于赫拉克利特的隐喻闪电,途经柏拉图与自身文学才华的对抗、笛卡尔优雅而克制的文法修养、黑格尔辩证法的舞台化身、维特根斯坦的述行教诲……一路蜿蜒曲折至海德格尔与策兰从历史迷雾中发出的最强音,并最终消弭在新千年后的噪杂中。

作者简介:

乔治·斯坦纳,当代杰出人文主义知识分子、文艺批评家、翻译理论家,著有《语言与沉默》《巴别塔之后》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漫长的星期六

作者:[美] 乔治·斯坦纳

2020年9月

内容简介:

本书整理了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与法国记者洛尔·阿德勒于2002年到2014年间进行的一系列对谈,共分为五个章节,涉及话题极为多样,相当于斯坦纳在人生最后阶段对自己的总结。

在对谈中,斯坦纳生动地回忆了自己的生平,童年如何克服身体的残疾,如何神奇地逃脱纳粹的迫害。他始终关注犹太问题和语言问题,称犹太人为“地球上的客人”,视每一种语言为打开新世界的窗子。作为跨越多个领域、学养深厚的文学评论家,他分享自己所钟爱的作家,对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塞利纳等人进行评价。彼时已年逾七旬的他还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死亡。在星期天到来之前,斯坦纳向读者展示了度过这一“漫长的星期六”的豁达智慧。

作者简介:

乔治·斯坦纳,当代杰出人文主义知识分子、文艺批评家、翻译理论家,著有《语言与沉默》《巴别塔之后》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明人类

作者:[荷]西佩·斯图尔曼

2022年8月

内容简介:

面对文化差异的现实,人们如何将外邦“蛮族”构想为“共同人类”?这一努力又如何受到自身视角、经验和历史的局限?在本书中,西佩·斯图尔曼聚焦希罗多德、司马迁、蒙田、博厄斯等人对各自时代的边境经验的思索,分析世界历史上不同宗教经典、哲学、史书、民族志中“共同人类”观的异同,追溯跨文化平等的演进。斯图尔曼认为,诸如“共同人类”和“平等”的观念的“发明”并不描绘社会现实,而是旨在打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想象的世界。人们利用这些思想资源,与现实中的不平等展开持续对抗,正因如此,这些观念也具有了改变现实的变革性力量。

作者简介:

西佩·斯图尔曼,荷兰政治学家,乌特勒支思想史荣休教授。2010年任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历史与艺术学院的让·莫内讲座欧洲史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济学与法律的对话

作者:[美] 大卫 D. 弗里德曼

2019年6月

内容简介:

经济学和法律有着什么关系?

假设立法者提议持枪抢劫犯必须判死刑,各方必然会有不同的反应。媒体和舆论会强烈支持对犯罪采取强硬手段;律师会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惩罚太残酷;法学家会思考这项议案的公平正义的问题。而经济学家则会发现,持枪抢劫的判罚跟谋杀的判罚一样,会鼓励抢劫犯杀掉被害人。经济学这种直达问题本质的能力,使得它不仅适用于解释法律,还有助于法律的制定。

作者简洁明快地厘清了法律与经济学的关系,而平易的行文风格适合专业人士乃至外行读者,同时无损其观点的深度。利用大量实际案例,加上渊博的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知识,作者坚定地为法律的经济分析“辩护”,并没有颠覆传统法律学者的结论(对同一法律问题,比如是否废除死刑,它能被不同的立场所用),而是改变了双方辩论的本质。又比如在讨论房屋租赁法时,一般认为它要么偏袒房东或要么偏袒租客,但经济分析明确表示:长期来看,一个糟糕的法律会对双方都造成损害。

作者简介:

大卫 D. 弗里德曼,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法学教授、科幻小说家,美国圣塔克拉拉大学教授。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之子,以深厚的经济学素养为底,用活泼的文字拆解看似复杂的难题,著有《价格理论》《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等,广受学者重视和称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

作者:[美] 赫伯特·西蒙

2016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由经济学家西蒙198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的三个讲座整理而成。三个讲座分别探讨了:1.通过超凡模型、行为模型、直觉模型三个理性模型,以及情感对决策的影响,来理解我们是怎么做决策的;2.理性适应与生物自然选择之间的相似性,从时间维度理解理性决策;3.由个人延伸到社 会机构,有限理性对社会和政治机构决策的影响,从空间维度理解理性决策。

西蒙认为,理性它不能选择我们的最终目标,也不能调节我们追求最终目标上的单纯冲突,理性所能够做的,是帮我们更有效地实现目标。

作者简介:

赫伯特·西蒙,唯一因管理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在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曾任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教授,自1949年起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教授。1975年荣获图灵奖;1978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2001年,西蒙去世,享年85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证生命见证爱

作者:路桂军

2020年9月

内容简介:

中国安宁疗护旗手、中国疼痛领域专家、医学人文学者路桂军医生首次分享自己21年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述说动机来自21年在临床一线所触碰的每一个真实可感的生命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从一线接触的病患案例讲起,探讨疼痛、安宁疗护、生命与死亡、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哀伤抚慰的作用,以及生命教育等诸多问题。他基于一名疼痛科医生对生命的认识和反思,提出了“四道人生——道爱、道谢、道歉、道别”应该成为每一位中国人、每一个中国家庭面对死亡的智慧。

作者简介:

路桂军,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兼任厦门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CALC)常务理事,CALC疼痛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国老年学学会(GSC)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姑息与康复常委,中国抗癌协会(CACA)癌痛微创治疗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特邀编委。主攻慢性疼痛诊疗,中国癌痛安宁疗护倡导者、实践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决人生

作者:杨照

2019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浅出、全方位解析海明威作品的长篇导读。杨照以其擅长的“历史学读法”与“文学式读法”抽丝剥茧,揭开海明威文字下潜藏的巨大冰山,破解其简明到极致的美学风格密码,阐发《老人与海》中所传达的高贵人格价值。附录的《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的经典名作,以老人与大鱼搏斗的故事为核心,将极简的场景凝缩为人类孤处绝境的隐喻,刻写出沉勇坚毅的抗争之魂。

作者简介:

杨照,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著有《经典里的中国》《故事照亮未来》《我想遇见你的人生》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单

作者:[英] 肖恩•厄舍

2018年12月

内容简介:

清单的出现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每个人大概都曾试图通过罗列各种条目来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内心的情感。《清单趣史》中收录了124张风格各异的清单,每张清单后都附有相关的图片,其中大部分是清单原件的影印本。

这124张清单跨越古今,涵盖了许多历史事件,以及名人们经 历的奇闻趣事:古埃及人请假的理由,有些在今天看来也仍然适用;达尔文的父亲对儿子事业的质疑,全因担心自己的孩子再也无法过上稳定的生活;爱因斯坦要求妻子遵守的协议,让人看完不禁开始思考婚姻的意义;霍华德•洛夫克拉夫特心中总有些怪诞的念头,平常的文字读来却令人浑身发冷;梦露的新年决心,大概会让人想起自己每年都列下可最终没能完成的年度计划……这些清单很少出现在公众的面前,但是它们都独具魅力和趣味,值得大家细细品位。

作者简介:

肖恩•厄舍,信件与清单的爱好者,1978年出生于英国圣奥尔本斯,现居英国曼彻斯特。他于2009年建立了博客“信件陈列馆”(Letters of Note),以在线博物馆的形式收集各式各样的信件。厄舍的第一部作品于2013年出版,盘踞《周日泰晤士报》畅销榜六周,并售出了多国版权。在收集信件的过程中,厄舍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清单。2011年,他建立了博客“清单陈列馆”(Lists of Note),展示收集到的各种有趣的清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眩晕

作者:[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2021年4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小说处女作,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以司汤达的视角,讲述了他的从军经历、与梅毒的斗争以及无果的爱情;第二章讲述了“我”在意大利多地的旅行,或者说被不安驱动的一次次逃离;第三章讲述了卡夫卡于一九一三年在意大利的一次公务出差和浴疗之旅;最后一章,“我”重返德国故乡,挖掘自己的童年记忆。

四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孤独的叙述者,他们都踏上了古怪而令人不安的旅程,而“我”在旅行中撞见了各种分身、尾随者、历史鬼魂,不断与神秘的猎人格拉胡斯相遇,还隐约与不同时空的司汤达和卡夫卡共享了相似的惊恐和困顿……

作者简介: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1944年生于德国,1970年起任教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2001年因车祸去世。大器晚成,但名声在死后直线上升,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级别的作家。曾获德国柏林文学奖、不莱梅文学奖、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奖、海涅文学奖等,代表作有《移民》《土星之环》《奥斯特利茨》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奥斯特利茨

作者:[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2019年1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德国作家温弗里德 •塞巴尔德 享誉国际的代表之作,也是其离世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这一名字本身便是一种隐喻,它既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名字,又是一场著名战役的名字,同时还与奥斯维辛(Auschwitz)的发音如此相似。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被一对英国夫妇收养的犹太男孩,得知自己的真实姓名“奥斯特利茨”后,终其一生追索自己的身世之谜。从威尔士到巴黎,从图书馆到地铁站,从安特卫普到柏林……而伴随着他对“自我”的探寻,一块又一块不可或缺的记忆拼图逐渐连缀起来,还原出一份悲恸的个人史,一段令人难以释怀的家族往事,以及欧洲大陆曾发生过的那段黑暗的历史。塞巴尔德以其独特的笔法和语调,突破传统小说文体的各种边界,将虚构与事实、记忆与历史、图像与语言、叙事与评论等糅杂在一起,编织出一个既有理性的深度,又有感性的迷人的故事。通过奥斯特利茨,我们穿越到一片带着深不可测的时间感的广袤之地,一个由朦胧的画面与人影组成、笼罩于光与雾之中的世界中。

作者简介: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1944年生于德国,1970年起任教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2001年因车祸去世。大器晚成,但名声在死后直线上升,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级别的作家。曾获德国柏林文学奖、不莱梅文学奖、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奖、海涅文学奖等,代表作有《移民》《眩晕》《土星之环》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移民

作者:[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2020年3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成名之作,包括四个超长短篇小说:第一篇《亨利•塞尔温大夫》讲述了塞尔温大夫的一生,他从七岁随家离开立陶宛乡村,本想去美国却流落到英国,在晚年一贫如洗;第二篇《保罗•贝雷耶特》讲述了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国民小学教师的一生,因为家族的不幸,他陷入被驱逐者的忧郁和对德国的复杂情感;第三篇《安布罗斯•阿德尔瓦尔特》讲述了移居纽约的舅公带传奇色彩却又悲凉意味十足的一生,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大银行家的管家,但最后住进疗养院,主动接受休克疗法;第四篇《马克斯•费尔贝尔》讲述了画家费尔贝尔的一生,以及费尔贝尔母亲留下的回忆录。这些不同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在原居住地和异国他乡的悲惨遭遇。

作者简介: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1944年生于德国,1970年起任教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2001年因车祸去世。大器晚成,但名声在死后直线上升,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级别的作家。曾获德国柏林文学奖、不莱梅文学奖、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奖、海涅文学奖等,代表作有《移民》《眩晕》《土星之环》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魔法手帖

作者:[日] 涩泽龙彦

2020年7月

内容简介:

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涩泽龙彦在1960年代时曾十分迷恋恶魔学和神秘学,本书是其初涉神秘学领域时的结果。本书收录了十余篇随笔,主题围绕中世纪欧洲民俗及神秘学展开,譬如卡巴拉、玫瑰十字会、塔罗牌、炼金术、星座、巫魔会、黑弥撒等,不一而足。随笔篇幅精悍,内容却极其丰赡,不仅征引了许多不甚为人了解的历史、故典、传说等文献,更在看似松散的架构下,概而不滥地介绍了有关中世纪巫术魔法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知识。作者表明,黑魔法之“黑”,其历史及被人们信以为然的面貌,皆在与中世纪欧洲教会和民众的互动中形成。

作者简介:

涩泽龙彦,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对三岛由纪夫、寺山修司等人影响甚深的“暗黑美学大师”。致力于将西方社会中的文化与思想暗流介绍给日本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起研究法国文学,并集中向日本读者引介萨德侯爵、巴塔耶、阿尔托等异色作家的作品,轰动一时。同时,他也深入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领域,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进行创作,写出了大批充满暗黑色彩的幻想文学作品,成为日本杰出的幻想文学先锋。著有《唐草物语》(1981年获得第九届泉镜花文学奖)、《虚舟》、《高丘亲王航海记》(1988年获得第三十九届读卖文学奖)等。

- End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