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国军师长黄维到杭州休假时,在主政杭州的蔡仲初家举办的宴会上,与主人家的女儿蔡若曙一见钟情。
陈诚的“土木系”军事集团,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黄维刚升任基干部队十一师的师长,是“土木系”的骨干成员。蔡仲初看好黄维的发展,又见女儿蔡若曙满心愿意,就同意了这门婚事,但提出女儿嫁过去,必须有正妻的身份。
黄维年少时,在母亲包办下娶了家乡的农家女子桂仙梅。黄维考入黄埔军校后,回乡次数很少,加之和桂仙梅也无多少共同语言,婚姻名存实亡。
当黄维回乡提出离婚时,遭到母亲的坚决反对,黄母说:“你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这些年全靠桂媳妇照顾我,和她离婚你休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维是个孝子,只得唯唯而出。为了迎娶蔡若曙,黄维先后四次回乡,做母亲的工作,黄母最后妥协,不过提出一个额外的要求,即“离婚不离家”,让桂仙梅继续留在黄家老宅照顾黄母。黄维本就觉得此事对不起桂仙梅,很痛快的答应了,定期将薪水的一部分,寄回老家。
蔡若曙嫁给黄维后,生了三儿二女,夫妻感情很深厚。黄维是在和桂仙梅办理离婚手续后,正式迎娶的蔡若曙,之后也未纳妾,这在当时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是颇为少见的。
1948年12月,十二兵团在双堆集覆灭,国民党的宣称机构,对外宣称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兼85军军长吴绍周、十八军军长杨伯涛等人都“战死”了。
蔡若曙不知真假,怀着悲苦的心情带着子女去了台湾。到了1950年,蔡若曙得到消息,说黄维在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改造。这个消息让蔡若曙欣喜若狂,她带着子女到了香港,待了一段时间后去了上海居住。
上海市长陈毅,得知蔡若曙带着四个孩子生活困难,批示有关部门予以照顾。很快,蔡若曙被安排到上海图书馆生活,有了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收入。
同事、周围的邻居,在了解蔡若曙的情况后,纷纷劝她和黄维离婚,还有好心人给她介绍对象,但都被蔡若曙婉拒。蔡若曙手头稍微宽裕时,就会乘车去北京看望黄维。
黄维在功德林改造的战犯中,是出了名的顽固分子,每次蔡若曙来看他,两人都闹得不愉快。有一次,蔡若曙得知黄维在研究永动机后,劝道:“你应该好好改造,争取早点出来和我们团聚,不要把时间耗费在不切实际的研究上。”
黄维气冲冲的说:“你懂什么,以后不许来了。”
蔡若曙跟黄维夫妻多年,知道他的臭脾气,尽管心中有气,但还是有空就来探望。
黄维的大女儿黄敏南,在大学当老师,听了母亲的哭诉后,花了好多天整理了一份资料,里面详尽列举了以往“永动机”研究的失败事例,及科学界对“永动机”的否定。
不想,黄维看了资料后,信心更足了,高兴的对黄敏南说:“有了这些失败的教训,我就可以少走弯路了。”
1975年12月,黄维等所有还在改造的战犯全部被特赦。特赦后的黄维,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担任文史专员。
蔡若曙在等候黄维特赦的二十多年中,精神压力很大,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黄维没出来之前,蔡若曙有个念想,再不舒服也牙关紧咬,等黄维特赦后,她紧绷的弦一下子松掉了,病情突然恶化。
一天下午,从政协下班回家的黄维发现家中无人,出门查看时被人告知,蔡若曙投河自尽了。蔡若曙自杀时,距离她和黄维团聚,还不到三个月。
黄维悲痛欲绝,大病一场,在给妻子的挽联上写了“难妻”,但又觉得不妥,改为“老伴”。
蔡若曙死后,黄维主要由小女儿黄慧南照顾。黄维觉得不能耽误女儿,后在政协同事的介绍下,认识了史逸清,互相了解后结婚。
黄维在1947年的时候,在南京购置了一处宅子。1983年,有关部门出台政策,要求处理好“解放初期国民党军政人员出走弃留的代管房产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黄维将文件仔细研究后,认为他在南京的房产,属于可以退还的范围,在整理了证明材料后,交给了政协负责这项工作的干部王春景。
由于黄维是第一个申请的,又符合条件,王春景和南京有关部门联系后,很快拿出了处理意见:由于原房屋在弃留期间,已经搬进去了好几户人家,强行腾退,难度较大,建议作价后以现金给予补偿。
黄维很痛快的答应了,在处理意见上签了字。在领取补偿款时,黄维显得非常激动,双手颤抖不已。
黄维将补偿款分为三份,第一份在上海罗店修建一个纪念碑。抗战爆发后,在德国留学的黄维提前结束学业回国,接替在淞沪会战的罗店战场中胳膊被打断的李树森,指挥67师。67师在罗店血战中伤亡惨重,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二人重伤,战后整编,活着的人连一个团都凑不上。晚年的黄维,每年都要去罗店凭吊。
第二份,留作研究永动机的资金。有说法称,黄维沉迷于永动机,是抗拒改造的手段,其实不然,黄维特赦后,将很大的精力继续放在研究上。
第三份,留给史逸清。黄维在政协工作,工资是不低的,但他考虑到自己年龄已大,身体也不好,得提前给史逸清存点供其养老。
黄维拿补偿款的房子,当年购买时登记的是蔡若曙名字,这也是蔡若曙为黄维,留下的最后一笔财富。(图片:前排左二为蔡若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