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潜伏》中,有一个极为经典的镜头:特务谢若林曾掏出两根金条说:现在两根金条放在这儿,你告诉我哪一根是高尚的,哪一根是龌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条在民国的历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与当时的美元一样,是最为坚挺的硬通货。
无论是土匪、特务、军阀、资本家还是日寇,都将金条视为最保值的货币。
那么在民国乱世,小黄鱼究竟能够值多少钱呢?
所谓的小黄鱼金条,其实也是国民政府中央造币厂制造的,而来源则是美国进口的金砖。
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央造币厂将金砖切割之后,使用半自动金条压榨机制成不同重量的金条,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小黄鱼。
由于当时中国仍使用传统的计量单位两,所以,当时国民政府制造的金条一般分为三种规格,分别为十两,五两和一两,当然除此之外,也有少见的如半两等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间通常将一两重的金条称之为小黄鱼,十两重的则是大黄鱼。
当然,当时的一两并不是如今对应的公制50克,因为,民国时期中国仍使用旧制,一斤为16两。所以,当时的小黄鱼大约相当于今天的31克,而大黄鱼则约等于310克。
如今一两黄金的金价约700元,也就是说,一条小黄鱼如今仅黄金价值就有21,000元,而大黄鱼更是约等于20万元的价值。所以,民国时期将小黄鱼和大黄鱼视为最保值的硬通货,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民国时期,一条黄鱼小黄鱼可以买二亩良田。而北京的一座小型的四合院,只用花3~5条小黄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盛世和乱世的房价是相差悬殊的,如今,北京的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动辄上亿,即便是以1亿元来计算,那也相当于几千个小黄鱼,与民国时期的价格差异了上千倍。
截止到1949年3月,国民政府一共生产了生产金条约111万条,总重量约153万两。
不过,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这些金条大多数都被蒋介石带到了台湾,留在大陆的并不多。
而且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多数金条也被银行回收并融化,因此,如今民间存在的金条数量是十分稀少的,再加上它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所以,如今小黄鱼的价值,已经不仅仅只有金价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