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上有一个热门帖子,拥有一对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体验?
博主晒出了一段微信截图,很简单的对话。
她跟妈妈说:“妈妈,我在肯德基买早饭,你帮我的草莓熊盖上被子。”
妈妈给她的草莓熊玩偶盖上之后,还把其他玩偶也盖上了。
就是这简单对话,让网友羡慕不已:如果是我的话,说到肯德基三个字的时候,就已经触犯天条了!
再看看这位博主的其他帖子,也都是满满的幸福。
网友们对这位博主的羡慕,和对她母亲的赞赏,折射出成长后的我们,对理想父母的期待。
其实,当父母在养育之路上,培养出了这几个特质,孩子会妥妥地幸福。
父母有松弛感,孩子会不害怕犯错
前不久微博有一个热搜词条:原来打碎东西是可以不被骂的。
一个小女孩不小心把奶茶掉到地上,然后迅速捡了起来。
妈妈不仅没有生气,还安慰她:我们可要少喝好多了哦,下次小心点啦!
就是这样一个小细节,网友感慨万千:小时候我们打碎一个东西,都要提心吊胆到挨完揍为止。
孩子犯错时,父母内在的松弛度,决定了父母的态度,更决定了孩子对自己犯错的抱持程度。
演员卢昱晓在《我家那闺女》中有个片段,同样令人泪目。
卢昱晓带着弟弟去超市买东西,购物后回家时,突然发现家门口的钥匙不见了。
卢昱晓不仅没有着急,反而非常从容,拿起手机向家人求助,确认钥匙落在出租车上后,她和弟弟就坐在楼梯间,开始吃零食,轻松聊天。
我们可以试着想想这一幕,如果我们带着弟弟弄丢了钥匙,迎接我们的会是什么样的阴阳怪气和冷嘲热讽?
而演播室外的妈妈,看着女儿丢钥匙的这一幕也没有觉得羞愧,反而是一脸宠溺。
弹幕里的网友,一片惊叹和泪目,纷纷表示:“自己也被疗愈了”。
——这就是父母“心大”的力量。
父母内在的松弛感,不仅是对自身情绪的全然接纳与释放,更能在面对孩子的失误与犯错时,展现出极大的宽容与抱持。
孩子也能在这种情绪的氛围中成长,他们不会因为犯错而自责过度,反而能够在失败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父母内心富足懂“给钱”,孩子不匮乏
在最近热播的《再见爱人》中,有一个片段让许多观众觉得被戳到了。
麦琳的女儿很喜欢一套汉服,只有几十块钱。
可是她却私自退掉了这件汉服,理由是“不实用,不常穿”。
即使女儿表示自己非常喜欢,每个节日都会穿,她还是告诉女儿能省则省。
不仅如此,儿子都快上初中了,她还让儿子穿女儿的衣服:你姐姐的衣服还很新,穿姐姐的衣服就行。
这些场景,让我们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小心翼翼跟父母要一个东西,并不贵,可是父母却怪我们乱花钱的场景。
几十块钱对家庭并不会造成灾难,却会在孩子的心里挖一个洞,这个洞一生都无法填平,那就是孩子的匮乏感。
退掉汉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买不起”和“不实用”的背后,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
自己的需求并不重要,甚至“不值得”。
父母频繁用“不实用”、“浪费”这样的理由拒绝孩子的需求,看似在教孩子“珍惜”,实际上,是父母内心匮乏感在作祟。
所以,麦琳想要一杯咖啡的时候,她说出的话不是“帮我准备一杯咖啡”,而是“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
一个“配”字,把她内心的匮乏展现的淋漓尽致。
真正的“富养”,并不在于花费多少金钱,而是父母如何与自己的“匮乏感”相处。
无论经济情况实际如何,内在不匮乏的父母,会让孩子感受到富足。
如果父母有“匮乏感”,且能觉察到,并且可以做到不传递给孩子,力所能及的给与孩子,这也可以让孩子体验到“满足感”。
用爱和慷慨滋养孩子,是真正的富养。
父母“敢爱敢恨”,孩子会情绪通畅
现在越来越多的声音总是在提醒父母:要情绪稳定,不能发脾气,不能当着孩子吵架。
甚至有一些教育学提倡这样跟孩子说话:
“宝宝,妈妈想和你一起看书,可以吗?”,
“宝宝,我知道你想吃冰淇淋,同时也感到很委屈,但是......”。
这样随时带着无懈可击的语言模式,和孩子对话的父母,孩子反而表现得很暴躁。
想象一下,当孩子面对一个情绪被过度校正的“假人”父母时,其实是有一种隔离感的。
甚至,他们会感受并承接父母压抑的情绪感受,并且无意识地帮助父母表达——因此他们会表现得情绪不稳定。
真正让孩子感到幸福的父母,从来不是那些没有情绪的“完美父母”,而是敢于面对自己情绪的“真人”。
我有一对夫妻来访者,他们家里从来没有争吵过,如果要吵架那就冷暴力谁也不理谁。
听起来温柔不激烈,但他们的孩子,却成了一个不敢表达自己、不敢说“不”的人。
因为父母从不表达情绪,孩子也不敢面对自己的情绪,他们把“和谐”当作唯一的目标,把所有的情感都压抑在心底。
越是表面情绪和谐的成年人,越容易突然爆发情绪炸弹。
孩子生活在这种情绪的阴影下,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免犯错,刻意迎合父母的情绪。
渐渐地,孩子学会了压抑自己,学会了“察言观色”,却从未学会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父母的情绪,成了他们心中“扫雷游戏”。
而真正的情绪稳定,是情绪自由。
情绪自由的父母,会让孩子体会到:我们内在所有产生的情绪,都是被允许的。
父母敢于生气,也敢于告诉孩子:“我生气,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这个事情让我生气,这是我自己的事情,与你无关。”
敢爱敢恨,不是情绪的放纵,而是对情绪的流动。
这样的父母,敢于直面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情绪不再是用来控制孩子的工具,更不会迁怒于孩子;
而是一种坦诚的表达——他们是在对自己负责。
父母适当地当着孩子的面生气,也当着他们的面修复情绪;
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也当着他们的面认错和好。
于是,孩子不会再恐惧冲突,反而学会了与之共处。
孩子学会了表达愤怒、沮丧、失望,学会了情绪并不可怕,它只是我们体验世界的一部分。
父母“敢要敢争”,孩子坚定有力量
在电视剧《三十而已》里,顾佳有一幕太解气了!
她的儿子去同学家玩,其他家长联合欺负他,把他自己反锁在一间房里。
顾佳看到后,二话没说,安抚好儿子,摘下手表,脱下高跟鞋,狠狠地揍了那位家长。
顾佳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是因为她拥有无尽的财富或强大的社会地位,而是因为她的内心有足够的强大。
这样的父母,敢于释放自己的攻击性,敢于对不公与恶势力说不,内在强大而有力。
孩子有这样的父母背靠,只会觉得心里踏实,而且也会慢慢生长出自己的力量,同父母一样的坚定而强大。
而且父母这样的行为语言,会烙印在孩子的心里——“我的正义,我为自己声张”,且“道义与我同在”。
反观那些从小就教孩子“不要争”的家庭,其实父母就是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评价面前妥协自己的人。
他们总是用“忍耐”作为对待生活的方式,告诉孩子:
“活着就要讨好别人,不争不抢。”
这种教育看似学会了避免冲突,实则剥夺了孩子长出力量和自我主张的机会。
我有一个朋友,家境并不富裕,父母从未为她争取过什么。
她记得,小时候每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父母总是选择低头忍受,不与人争执。
长大后,她学会了压抑自己的需求,习惯了不争,欺负了也不做声,甚至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当父母从不为自己争取权利时,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认为:
自己是没有权利去表达意见或为自己的需求发声的,渐渐的内心的力量也就没有了。
那些不管不顾,敢要敢挣的父母,大多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而他们的孩子,也学会了“要”和“挣”,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为自己发声。
父母“有活气”,孩子会爱自己
李姐是个典型的全能妈妈,全年无休、无条件付出,一切都为孩子让步。
她总是说:“只要孩子好,其他都不重要。”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她几乎放弃了所有的社交、娱乐和爱好。
你能想象吗?
一个母亲,像机器一样忙碌,唯一的乐趣是看孩子开心和进步。
但是这样的生活,并没有像她想象中的“燃烧自己,照亮孩子”。
而是她和孩子对生活的热情,都被燃烧成了灰烬。
孩子在高期待下,厌学了,她在长期死气沉沉的生活中,抑郁了。
她很努力,可是她忘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如果妈妈不为自己活,孩子怎么学会爱自己?”
当父母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孩子,却慢慢把自己“丢了”,孩子却成了“空心人”。
父母的“活气”就是孩子内在的生命力,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的坚持和对世界的探索,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有活气的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情感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
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孩子不会因为父母阉割自己,而挪出的空间而成长;但会沿着父母生长的方向,拼命奔跑。
内在的活气,代代相承;这才是生命,应有的接力方式。
父母圆满,方能成全孩子的丰盛
有人曾问一生接待治疗过近6万个母婴及家庭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
“正常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他是不是应该只会吃、长大、偶尔甜甜地微笑?”
温尼科特的回答很有意思:
“不,绝不是那样的。对于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他一定会用尽全力去捣乱。 他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试探自己的边界,去破坏、去捣蛋、去捉弄、去占有……”
温尼科特提醒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孩子不是被设计出来的完美小天使,他们的成长本能就是充满混乱与挑战的。
他们在试图理解世界的同时,也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而我们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去消除这种混乱;
而是创造一个能够容纳这种混乱和情绪的环境。
当孩子失控,情绪爆发时,最重要的不是去批判他们的行为。
而是让他们知道,即便他们在这一刻感到无助或者愤怒,依旧有一股爱与力量能够接纳这一切,能够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平衡。
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须先勇敢活出自己。
- 如果你希望孩子好好吃饭,请你在饭桌上用心品味美食;
-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绩优异,请保持自己对世界的求知欲;
- 如果你希望孩子身体健康,请自己走向健身房;
- 如果你希望孩子情趣广泛,请先成为有趣的大人;
- 如果你希望孩子情绪稳定,请先成为自己情绪的容器。
正如心理学家曾奇峰也说过: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你过得怎么样,孩子就会以怎样的方式去模仿你,成为你。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自我养育。
如果你想让孩子的世界充满光明、希望,请你务必先活出那份光明和希望。
*本文由妙黛和张德芬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魏夏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丨雪冬
副主编 | 花花
总 编 | 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