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曾经是我连续多年新年寄语的题目。
那时的我正处于一个看起来蒸蒸日上的年代,社会上充满了乐观的情绪,报纸的版面上到处都是工作机会,如果你今天辞职了,明天就可以按照报纸上招聘广告的地址去参加面试。那些地址背后,虽然可能只是一家位于北京大望路SOHO现代城的很小的公司,老板也很年轻,甚至衣着有些邋遢,但大概率会给你描述一个有点宏大的未来,而且也很有可能真的正在参与或执行着一个具有广泛知名度的项目。
那时的我,不仅每天干劲十足,对未来也充满了乐观的想象,哪怕身上只有一碗米线的钱,也从未对明天的阳光明媚失去信心。而且,事实上我也确实每天都在成长,作为一个记者,不断走向那些对我来说曾经只存在于地图上的城市,去调查那些充满了未知甚至是风险的敏感事件背后的真相,并通过自己的文字将一个个新奇而刺激的故事告诉给大家。
那时的我,基本上每天都在阅读,每天都在行走,每天都在思考,每天都在和不同的人对话,每天都在写作。除了记者的本职工作外,在路上所形成的一些碎片化的文字记录,后来结集出版为《乡愁里的中国》一书,虽然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显著的印着“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这一不无忧虑之感的现实之论,但我的内心对未来还是充满了乐观主义的判断和激昂,并与一位同事打赌说,“十年内,中国的户籍制度将全面放开”。
更重要的是,当我后来又一次翻看这本书时,阅读着当年的那些文字,简直是恍如隔世——当年我竟然能写出那么优美的文字,对周围的一切都那么敏感,在对家国变迁的不无忧虑中,却依然总是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并由此不断对未来的世界展开自己的想象。比如,有一次我站在位于芬兰的一家企业的楼顶,望着对面俄罗斯土地上隐约的灯光,一时间生发出颇具洞见的思考与观察,主题包括当年苏联与芬兰的战争、当时的俄罗斯如何重振雄风以及中俄之间的国家竞合等,宏大而又具体,历史而又虚幻,现实而又未来。
那时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也总是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几乎每个行业和每家企业都在进行着大胆甚至有些激进的投资扩张,虽然依然在用比较传统甚至原始的生产方式制造着相对低端的产品,但在企业负责人公开的表达中和媒体版面上的讨论中,却总能听到和看到国内企业如何在几年内打败自己所对标的国外企业的言论。
是的,那时的企业和企业家们,首先思考的不是生死存亡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快的生长和扩张的问题——对很多企业而言,怎么实现爆发式和超高速发展才是思考的重点。
当时对产品和企业出海的讨论也很多,但其背后的诉求和冲动更多不是基于在国内的竞争压力,不是“不出海就出局”的内卷式的倒逼,而是来自于对成为一家全球性企业的憧憬和想象,来自于走向标杆跨国公司的主场去打败这些标杆跨国公司的战斗热情,来自于“收购美国,并购全球”的理想和梦想,或者说狂想。
那时的地方政府也总是乐观的,不断延展着以地铁和公路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打破着城市的既有边界,不断规划着新的城市建设片区,不断推进着拆迁,不断出售着土地。那些被邀请而来的全球最知名建筑师事务所的规划师和建筑师们,不断被要求拿出最具想象力的设计,其设计不仅要追求更高、更大,还要更加新奇特,甚至是奇形怪状。
还有对城市国际化的追求,不断从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甚至是四线城市蔓延,一开始,当个别领导提出要在一个县城开展国际化发展实践的时候,还会招来广泛的嘘声甚至是媒体的冷嘲热讽,但很快大家发现,在几乎每个地方的发展规划和城市品牌描述中,国际化都成了标配——如果连一些国际化和未来性的思维和视野都没有,怎么能符合现实的竞争需求呢?所以,超前规划、布局和投资,几乎成了所有城市发展规划的底层逻辑之一。
作为记者的我,因为听闻了太多疯狂增长的故事,不知不觉间就加入了更加激进的人群。我总是习惯于用全球化比较和历史性突破为坐标构建自己思辨与观察的框架,习惯于以高速的发展和深刻的变革为尺度垫定自己建言与主张的基调,习惯于用不确定性甚至是动荡性为导向不断重塑自己认知与生活的目标。
那时的我,对动荡和不安充满了热情,生怕自己在稳定和舒适的生活中失去了获取更多精彩和辉煌的可能,所以,连续好几年的岁末年初,我都会提示自己,应该“从动荡中走向梦幻般的未知”。
但这一切,在这个岁末年初辞旧迎新的时刻,就像今年春天的暖风、夏天的繁花、秋天的阳光和昨夜的星辰一样,都安静了,都消失了,都成为了过去,成为了记忆。身边的很多人,包括我这个自认为的永远的乐观主义者,好像都开始经历和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紧张,甚至是恐慌,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经济收入的大幅度下滑,也来自于对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能在多大程度上和多长时间内实现翻盘和逆转的不确定。
“时代的一粒微尘,落在每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今年以来,我曾不止一次的给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半开玩笑的说,我自认为自己还是有些专业能力和发展资源的,每天也很勤奋和努力,如果我和方塘都遇到了这么大的压力和困难,应该有很多人都在经历至少和我一样的压力和困难。
这背后应该不仅是自己的问题,也与发展环境、经济周期、社会认知、治理缺陷、大国博弈等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甚至对很多人而言,主要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一系列我们个体所无法掌控的因素和问题的问题。
但纵然是这样,我也从来不认为躺平化生活和内卷式竞争是我们当下和未来几年的恰当选择。悲观者可能是正确的,但只有乐观者才有未来。更何况,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其实只能选择乐观——乐观的相信常识的力量,乐观的相信自己的努力,乐观的相信故乡的温暖,乐观的相信经济的韧性,乐观的相信市场的复苏,乐观的相信科技的创新,乐观的相信家国的命运,乐观的相信明天就会变得更好。
所以,我给我们的实习生说,读好每一本书,写好每一篇文章,做好每一次访谈,坚持下去肯定会有远超自己想象的收获和突破。
所以,我给我的同事和身边的朋友说,回到微观,尽可能认真而精致的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真实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才有更多变得更好的可能,才能让更多我们所期待的改变发生。
所以,我给我们业务上的合作伙伴和潜在合作伙伴说,在今天这个发展阶段,不仅要埋头做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还需要尝试开放协同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最优秀的人和团队一起,做最牛逼的事情,以小生态的确定性,对抗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一起从动荡中走向梦幻般的未知!
守正出奇,宁静致远,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我看来,在今天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这些乐观、积极、安静、坚韧、主动、开放的行动和坚持,不仅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生活和发展哲学。而动荡从来都是一个中性词,甚至可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意味着新的机会和机遇的词,在这个充满了历史标签的周期中,在这个依然包含着丰富发展可能的阶段中,学会与动荡共舞,并致力于从动荡中走向梦幻般的未知,或许才是我们理所当然的选择和唯一正确的选择。
最后,祝大家2025年健康平安,心想事成!
叶一剑
方塘智库创始人
2024年12月31日于北京
编审:汤一凡丨编辑:徐丰超丨设计:孙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