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5年,富商申士章外出游玩,走到一座庙宇旁,刚想进门讨口水喝。不料,一女子直冲过来,扑到他怀里。不曾想,这一扑居然诞生了一个运气好到爆棚的人。
原来,女子看到蛇受到惊吓,慌忙跑时,没注意到眼前有人,不小心撞了上去。
女子连声道歉,可红扑扑的小脸蛋,明亮的眸子,一下就撞到了富商的心里。
一见钟情的两人,随后就深入浅出地交流了一番。
富商走后,女子竟发现自己怀孕了!
女子慌乱不知该如何处理,可肚子不等人,很快生了个男孩。
可是,这个孩子却不能跟父亲姓申,因为申士章家里已有妻子。
按理说,以申士章的家产,三妻四妾也养得起,大不了纳妾给个名分。
但女子的身份却有问题,因为她是一个尼姑。
所以,万般无奈之下,这个私生子被送人了。
按理说,爹娘都没见过就被送人的小孩,一般过得挺惨的,我们这位却是个例外。
因为领养人是苏州知府徐尚珍。
小孩原本应该是富二代的,摇身一变成了官二代。
徐知府给他取名徐时行,并悉心教导。
徐时行天资聪颖,二十八岁就高中状元,人生顺利得不见一点坎坷。
徐时行衣锦还乡后,徐知府却不给他入徐家族谱,反而让他去申家认祖归宗。
可见在徐知府心中,只有付出,从不奢望回报,人品是相当厚道。
无奈之下,徐时行只好回到申家。
而此时,申士章早已去世多年,可这天上掉状元的事情,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申家人毫不犹豫地大开中门,敲锣打鼓地把他迎了进来,从此改名申时行。
受养父徐尚珍的影响,申时行是一个表面处事圆滑,但内心很厚道的人。
申时行入朝为官后,那几年朝廷很难混。
徐阶斗严嵩、高拱斗徐阶、张居正斗高拱……
总之,你方唱罢我登场,斗得是一塌糊涂。
而申时行此时,却非常沉稳,从不聚会,每天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就只埋头读书。
讲学时,教过一个叫朱翊钧的学生,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那些冲在前面的朝臣,基本上都废了。
这时,张居正来到了申时行面前,跟他说:你以后跟着我。
这次申时行没有拒绝,很爽快地接受了。
1578年,张居正老爹去世,需要回家办丧事。
张居正为了保证大权不旁落,就举荐了申时行进入内阁,任大学士。
此时的申时行深刻认识到,张居正这么强势的人,只需要听话的仆人,他还是个小字辈。
所以这些年是兢兢业业、谨小慎微,从不多话。
直到张居正死后,隐忍多年的张四维接班,重新洗牌,他都没有说话。
不说话不等于不管事。
张四维他们抄家抄出人命后,申时行不动声色地到处找人做工作,及时制止了情况的恶化。
在言官们一系列倒张活动中,走的走,死的死,最后,申时行终于熬成了内阁首辅大臣。
让人没想到的是,申时行上任后第一件事,居然是废除张居正的考成法。
因为当时的考成法已经造成了很多流民,这些人经常抢劫偷盗。
申时行废除考成法,并开辟了大量田地,安置流民耕种,与民休息。
1590年,副总兵李联芳在边界巡视时,遭遇蒙古鞑靼部落的扯力克袭击,全军覆灭。
朝堂上,皇帝和一些大臣认为:堂堂大明朝,不能被人打了不还手,打!
大家群情激奋,慷慨激昂,仿佛战事一触即发。
申时行却皱了皱眉头。
夜深人静时,申时行秘密递了一份奏疏。
万历一看,分析地头头是道,便认可了申时行的意见,暂不动兵,并命申时行全权处理。
第二天,大臣都问申时行:皇上咋改主意不打了?
申时行一脸无辜:我也不知道啊,皇帝不同意打,但这事肯定没完。
随即,申时行下令兵部尚书在边界集结重兵,却不进攻,只蹲守,只要看到扯力克的运输车队,就立刻下手,抢了就跑。
这种打法,成本低,但收益却极高,明军乐此不疲,扯力克却叫苦不迭,只好率部迁移,躲得远远的。
就这样,不用大动干戈,不费一兵一卒,申时行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恢复了边界和平。
万历的皇后无嫡子,皇长子是一个宫女所出,万历不喜。
皇三子是万历喜爱的郑贵妃所出,万历一直想立他为太子,但长幼有序,此事一直遭到大臣反对。
申时行虽也认为应该立长,但是他很圆滑,一直忙着调和皇帝和大臣的矛盾。
不料一封奏疏呈上,居然署名是三个人,申时行、许国、王家屏。
万历心里很不爽,便叫了申时行来。
一问才知,原来名字是别人代签的。
但申时行回去后写了封密信给万历,大意就是这事不要急,自己拿主意就行。
结果万历不小心将这封密信,夹到了批好的文书里头,转交内阁。
好巧不巧信落到了礼部罗大纮手里。
罗大纮急眼了,痛骂申时行两面派。言官们也跟着大骂申时行老滑头。
眼看此事无法收场,申时行于1591年九月正式辞职,回乡隐退。
23年后,神宗谴使问候。同年,申时行寿终正寝。
纵观明朝,龙争虎斗,各种人才粉墨登场,而申时行,怕是唯一一个自然死亡,也没经历什么大的挫折的人,可以说,运气是相当地好。
若说出无法选择,后面审时度势,懂得下坡走马,顺风使船,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
机会未来时,勤勤奋奋读书,增长知识。
机会来到时,兢兢业业做事,与民休息。
机会已逝时,潇潇洒洒离开,不恋权位。
懂得审时度势,看清别人,也认清自己,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呢?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明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