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中央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反“围剿”,因为“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这之后,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离开根据地,开始了长征。不过,当时也有一部分红军选择留守根据地,坚持斗争,策应主力部队的长征。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就是当年留守红军之一,他的名字叫陈丕显,曾担任共青团赣南省委书记等职务。中央红军长征后,陈丕显进入赣粤边游击区,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坚持了三年游击战。那么,陈丕显的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
陈丕显出生于1916年,福建上杭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大革命时期,随着革命浪潮的兴起,陈丕显的家乡也开始成立农民协会,受此影响,少年时期的陈丕显就追求真理,向往光明。1929年,年仅13岁的陈丕显加入了共青团,两年后,他转为正式党员。
入党之后,陈丕显主要在福建从事共青团的创建工作,先后担任了共青团福建省委儿童局书记、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等职务。任职期间,他积极宣传我党的革命思想,引导周围的青少年走向进步与光明,为中央根据地储备了大量人才,壮大了革命力量。
因为“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遭遇挫折,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部队踏上了长征之路。当时陈丕显没有参加长征,他选择留守根据地,并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转移到赣粤边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斗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后陈丕显奉命前往瑞金等地寻找游击队,为赣南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陈丕显也利用自己多年的共青团工作经验,动员周边的有志青年参军参战,从而壮大了抗日力量。
另外,抗战时期,陈丕显还参与了苏中根据地的建设,在建设根据地期间,他充分发动群众,在根据地内实行减租减息、促进生产、保障供给等策略,极大地支援了前线。同时,在抗日战争进行到最为艰难的那段时期,陈丕显领导苏中根据地的军民勠力同心,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陈丕显担任了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等职务,参与指挥了苏中七战七捷,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淮海战役期间,陈丕显参与领导了相关支前工作,他在华中地区动员了一百多万的民工,为前线运送了一亿多斤粮食,支援了淮海战役,促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陈丕显留在苏南工作,领导了当地的土改、剿匪反霸等工作,巩固了新生政权。1952年,陈丕显被调到上海工作,担任了上海市委第四书记、上海市政协主席以及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相当于今天的上海市委书记)等职务。任职期间,他为上海工业生产的全面恢复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支援了祖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966年,陈丕显因病休养,市委第一书记由市长曹荻秋代理。不过,安亭事件之后,在张春桥的策划下,上海市委陷入被动,陈丕显也受到冲击。1967年,“一月风暴”后,陈丕显被夺权,不仅被“打倒”,而且还被关押起来。
粉碎“四人帮”后,陈丕显重新复出,担任了云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湖北省委第二书记、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等职务。1982年,陈丕显被调到中央工作,他也不顾年老体衰,继续发挥老干部的积极作用,为祖国新时期的各项建设献言献策。晚年的陈丕显主要生活在北京,于1995年因病去世,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