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着行李在酒店门口叫了辆网约车,几分钟后,司机马卡梅(Makame)如约到达,载我前往机场。车窗外,尘土飞扬,几位头顶重物的非洲妇女正沿着路边缓缓前行。
是的,这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东非国家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要不是亲身体验,很难想象网约车之风早已吹到了非洲国家。同时,还有外卖小哥骑着摩托车时不时从车边穿梭而过。
在等红灯的间隙,马卡梅快速地划起手机看起了前方的导航路线,这一幕幕的似曾相识,顿时让我感觉坦桑尼亚也没有那么异域风情了。
疫情后在世界行走,我越发感到,移动互联网正在迅速拉近世界的距离,重塑各地都市生活的图景。尽管文化背景各异,但从打车软件到外卖平台,这些数字化习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趋同。不过,这种生活上的一致并未消解深层次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差异,世界大同的梦想依然很遥远。
趋同的都市生活
以往外人常常用神秘来形容沙特,因为“富得流油”的沙特保守且不在乎赚游客的钱,压根没有旅游签证这一选项,使得外人很难窥得其真面目。
我有幸在疫情前到过沙特,那时的沙特显得十分有“异域风情”,社会的运行逻辑很不同。饭店里的公共区域只有男性聚餐,女性只能躲在四周拉上厚重帘子的密闭空间内就餐,按照当时的法律,祈祷时间所有商店和饭店还得闭门谢客,所以外出吃饭,不仅要看营业时间,还要看祈祷时间。
仅仅过去5年,在“2030愿景”的推动下,沙特变得越来越“合群”,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差异越来越小。女性再也不用躲在饭店角落吃饭了,不仅如此,还可以“上桌”和男性混坐着吃饭。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一些女性已经选择甩掉头巾。
盖达(Ghaida)就是这么一位前卫的女性,她是沙特首都利雅得的本地人,在饭店露台上,她一边吹着凉风,一边略带得意地说道:“以往周末要找些乐子,都得打飞的去迪拜,如今在利雅得就可以就地解决了。”
2018年,沙特才允许女性拥有驾照,开车上路。如今很多女性开始购车,她们在选购时和男性思路不太一样,尤为看重汽车的外观和内装,这给了走酷炫风的中国电动车独特的市场机遇。
事实上,中国电动车在沙特市场早已立足,沙特官方举办的活动,长安汽车作为官方接待用车在机场外一字排开,中国电动车如今被沙特政府和百姓接受,多少让我有些错愕。
沙特快速的开放,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中国投资者,成为新的热门目的地,不过现实并不如他们想象的美好,很多人不仅没有在当地“掘得第一桶金”,反而败走麦城,损失了大量时间和资本。
很多投资者向我“吐槽”,沙特由于刚刚“改革开放”,营商环境并没有那么好,法律法规模糊不清,行政效率低,托人办事还老被掮客“忽悠”。沙特市场的确潜力巨大,但要真正扎根并取得成功,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磨合,深入了解当地的规则,更耐心地等待合适的机遇。
在中国的经贸圈,沙特热了两三年了,而越南已经热了十多年,依然没有“降温”的迹象。越南虽然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十分之一,人口只有十四分之一,但这些年承接了大量从中国转移的产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早已今非昔比,收入增长的幅度常常在东南亚国家中高居榜首,和中国老百姓一样,这里的网络购物也十分流行。
在广西的凭祥和东兴等中越边境口岸做边贸的商人,已经开始转变思路,以往他们总是想着从越南采购点啥卖给国人,如今他们想着如何给越南人带货,凭祥的彭先生就经历了这样的转变(相关报道)。
他从红木进口商摇身一变成为凭祥跨境电商直播基地的管理者之一,几十位越南语主播,分为早中晚三班,在虾皮(Shopee)等越南流行的电商平台上进行直播,带货中国的美妆、服装、小家电、3C数码等产品。
为什么要在边境城市做直播,而不深入越南本土?原因是在直播带货的年代,一件商品可能一夜走红成为爆款,但也有可能一夜失宠,成为滞销货物。如果将大量产品运至越南滞销,最后再运回国内的话,损失的不光是关税,还有物流费用,将货放在中国口岸城市,物流时间和在越南国内建货仓差不多,还大大增强了销售的灵活性。
对话弥合分歧
都市生活的趋同,并没有带来世界大同。就比如在中东,虽然海湾地区在忙着搞经济多元化,但放眼整个中东,依然冲突四起,动荡不安。
12月8日北京时间一早,旅居海外的叙利亚人希克马特激动地给我打来电话,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阿萨德跑了”,叙利亚内战让他背井离乡到海湾国家谋生,如今政局变动让他又看到了回乡的希望。
不过我也冷静地提醒他,取代阿萨德政权的“沙姆解放组织”可能也没那么好打交道,但他却似乎一点也不担心,坚定地认为不会比以前更差,还惋惜地表示,他父亲在两年前去世了,要是他老人家也能看到这一幕该多好。
2023年10月重新燃起的巴以冲突正对地区产生着意想不到的结果,统治叙利亚50多年的阿萨德家族突然垮塌(相关报道),掌控黎巴嫩真主党30多年的纳斯鲁拉死于以军导弹,胡塞武装扼守红海关卡扰乱了全球的航运。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巴以冲突外溢效应,这种外溢效应其实也不经意间发生在自己身上。我曾经留学以色列,观察巴以冲突时常会带以色列的视角,今年5月到北京,和同样关心巴以问题的同行吃饭,因为观点不同,大家剑拔弩张,好在在座的朋友发现气氛不对,赶紧扯开话题,实现了“冷和平”。
不过我和同行就此结下梁子,好在我们另一位共同好友李先生,听闻过后把我们拉在了一起,让我们各自叙述对基本问题的看法,在这种心平气和的对话中,我们逐渐发现了很多共同点,我们都关心巴以问题,都希望在这片土地上能够实现和平,很多的误解也逐步化解。
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对话弥合分歧,而国与国之间因为牵涉更深层次的利益和立场,往往更加复杂,好在世界上依然有很多领导人坚信对话的力量。
在2024年10月末,我和芬兰总统斯图布在上海有一场深入的交流(相关报道),在专访中他直言中欧之间在俄乌冲突和贸易问题上有着差异乃至迥异的立场,但这并不妨碍他把中国作为他第一个访问的亚洲国家,因为他反复强调“我相信对话、理解和磋商”。
进入2025年,巴以冲突还在继续,中美贸易摩擦或许难以避免,然而,双方如果能保持对话,聚焦共同利益,才能在不确定的时代中为世界注入更多的稳定与希望,推动迈向更加和平与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