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巡河,巡林,巡田,巡路,真有必要每周拍照上传吗?

碧翰烽/文

据半月谈日前报道,一些来自部门、条口的工作任务,单个看似不多,加在一起对基层就是庞大的工作量。

每周走到河道范围,打开App,开始定位,走两公里,上传轨迹和照片——这是北方某地对村级河长的“考核任务”。一些村委会主任表示,这项工作并不复杂,相比以前,考核内容已经减少,这些措施也起到了监督村级河长履职的作用。

但受访乡村干部表示,除了河长,他们还是林长、田长、路长等,这些“长”一般是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兼任,除了巡河,他们还承担着巡林、巡田、巡路等任务要求。“虽然这些‘数字化管理’有所减弱,每个也不复杂,但加到一起任务量真不轻。”有基层干部说,防汛防火等任务肯定不会掉以轻心,设置打卡考核意义并不大。有村干部忙不过来,不得不把账号密码交给其他人“代劳”。

另外,还有村干部反映,他们还得针对“禁捕禁钓”进行巡查,巡查之后也要拍照上传。

关于这个“某长制”,实际上是条条管理向基层块块的延伸。每一个“某长制”代表一个部门的工作任务,而每一个“长”到了基层,实际上还是一人包打天下,因为越到基层,人越少,干部就那么几位。

比如到了村级,无论是村支书或村主任,都会是“某长”,一者,无论是责任主体,还是身份,只有他们才合适;二者,另请他人还得另外花钱,只会抬高治理成本。其实,现在有的地方经常将APP交给他人去巡查去上传,也已经是如此了。

实际上,在基层,设不设这个“某长”,只要明确了基层的职责事项,都是由村支书或村主任等干部负责的。无非就是给基层干部加上了一个“某长”的称谓。

记得当年要求基层成立若干领导小组的时候,到了村级,就是几个村干部轮流担当组长、副组长和成员,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干部的名字。

就算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环境卫生委员会,也往往就是几个村干部担任,最多加上几个小组长,社会成员是没有或很少的,因为加了名字,就可能加钱。

其实,基层还得认真探讨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真正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创新加强块块的服务与管理。

其次,如此大费周张的巡查,并且上传照片,是不是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不妨深入探讨研究一下。

一者,照片能够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是证明做了事情,还是上报了问题隐患。就像巡河,村里面发现并上传了多少水污染的图片?以及违法违规行为和安全隐患?

二者,如果巡河巡林只是像散步那样,走了多少里程,拍了多少照片,没有多少针对性,是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以及浪费经费。

在基层,如果要保护好河湖、森林、耕地、道路,是不是有更多有意义有措施的事情去做?比如发现问题,上报问题,解决问题。

或许,这些“某长制”的一大特点是运用数字化方式进行管理,这当然是一种好方式,但我以为,应该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关键,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汇聚数据。

比如建立激励机制,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发现上传相关问题隐患,实行“一事一奖”方式。而上级部门可以更多运用科技手段来进行监测,比如智能探头等,不必要耗费太多基层干部精力。

还有,对于问题隐患也要有包容度,不能出现一点点问题,就进入整改流程,如此也会增加治理成本,不利于营造经济社会的整体活力。

最终,还是涉及到基层组织和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问题,那就需要尊重基层、相信基层,赋予基层组织和干部一定的自主性。让他们可以根据上级的目标要求,决定自己可以怎么做,而不是机械地执行每一道流程和环节。如此,不仅活力受限,而且负担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