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堪为书法人的终极梦想,此作乃是王羲之醉酒后所写,彼时感怀古今,行笔不计工拙,完全依靠心境和灵感而走,笔笔舒和自然、灵动多姿,姿态不断变化,极尽魏晋雅士的萧散之风,气息悠然深远,艺术境界高妙,令后世神往不已,大家纷纷研习。
然而,观察古往今来的摹本,没有人达到原版的水准,甚至个别学者临摹不当,造成柔媚、庸俗等问题,认为《兰亭序》不可学,实际上,之所以出现“俗气”,或者“学不好”的问题,与背后暗藏的3大问题,具有一定关系,这些方面常被忽略,当代有些专家和教授,也无法参透,今天我们就共同分析一下。
第一点:《兰亭序》丰富变幻。说到问题,世人首先看的一定是笔法,众所周知,王羲之行书秀逸,尤其是此帖,曼妙起伏,好似飘飞的缎带,十分生动优美,当然这种姿态的呈现,笔锋一蹴而就,直接写成是不可能的,中锋运笔过程,随着字势,不断换为侧锋或尖峰,之后再次变回来,由此呈现起伏之态。
比如卷中的“所”字,上方简短的一横,发生4次变化,起笔入纸换中锋,中间改侧锋上行,回到中锋,最后顿笔换锋回收,造就高山坠饰般的强力一点,如此复杂多样的笔锋转化,若是没有强悍的基础,以及控笔功力,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想要写好《兰亭序》,首先要夯实根基。
第二点:《兰亭序》自然神韵。这是现代人经常忽略的问题,王羲之此帖之所以突出,重点就是自然无工,回归质朴的神韵,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好像天然化成,这种特定情境下,产生的随机性、不经意之风,世人无论怎样临摹,都是无法写出的,甚至王羲之酒醒后,自己也还原不了。
第三点:《兰亭序》传世版本。当年唐太宗获得真迹,临终前嘱托儿子,将其一同陪葬,自此真迹消失,千年毫无音讯,幸好当时的书坛名匠,受到唐太宗嘱托,当年拿到真迹,认真观摩,创作出多件摹本。
目前传世有“定武本”、“神龙本”、“虞临本”、“黄绢本”等等,让人看的眼花缭乱,虽然同样是临写《兰亭序》,但是每位书家,结合自我体色,呈现不同的风格,比如欧阳询的摹本,风格偏为规整,体势不如原作流逸、俊俏。
而号称最似原作的“神龙本”,用笔不够精到,略显散漫,很多细节缺失,无法展现真正的《兰亭序》风尚,再加上石碑的刀刻痕迹,更是雪上加霜,费劲临学一通,到了最后很有可能,就是白费功夫。
您对《兰亭序》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