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瓣|@少女漫步世界

“大家好,很久不见,在很久不见的日子里,我飞快地老了……”

读过伊藤比吕美文字的读者和没有读过但未来某天会读的读者们,很难不在读完之后在心里立誓“想要活成像伊藤比吕美一样的人”,仿佛是在“衰老”和“像比吕美一样衰老”中间严肃地划下了一道势不两立的界限。一边承认衰老,一边试图在衰老上添上个新奇的“老法”,这是将“衰老”当成人生无法逃避的现实同时,捍卫自己是唯一拥有对“衰老”这一现实最终解释权的人。或是伊藤比吕美写到的:“就我这性格,肯定用不了几年,就能找到一个享受老去的活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后无遗物》实拍图

相比较后记里扔掉《衰暮与道别》这个幽然的名字,决定将此书定名为《暮色渐至》,我更喜欢中文版这个《身后无遗物》译名,《衰暮与道别》和《暮色渐至》都太伤感,而《身后无遗物》更显伊藤比吕美的洒脱自在。当然,不是那种不切实际的洒脱,比吕美的洒脱是包含人类一切最真实情感,复杂的、无可避免的、但我还是我的洒脱。前一秒“掀桌” “把对方踹一边去”是她,后一秒面对彻骨的寂寞和生命的无常,痛呼这是现实和柔软生命的也是她。

“给父母送终和青春期一样,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中老年人,比吕美老师在经历与父母告别之后,坦言了“死”是人生必经之路;在照顾比自己更衰老的夫时,说自己是在过一个老人照顾另一个老人的生活;在想到女儿们面对她的遗物时,相信她们会凭借回忆,无数包含自己的往事站起来,用力脚踩大地,勇敢放眼自己的人生。死亡和连带着从生活内部喷发而出的苦也好,从正面袭击摧毁生活的灾难也罢,不过是“柔软生命”的见证,连带着脆弱、忧伤、寂寥、无助,我们,也不必责怪自己,活着有时候很辛苦,但活着,就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后无遗物》实拍图

“数不清多少次,我曾诅咒他,你赶紧死了算了。现在他真的死了,生活骤然裂开,现出一片虚空。以前我知道会出现虚空,但无论如何也预料不到竟然如此虚空,啊,我想对所有与老夫过得不和睦的老妻说,这次我真的经历后,才知道,这种事竟然这么寂寞。彻骨的寂寞。

我五十多岁时度过了快乐的更年期,现在六十多,感觉人生在褪色。老去这件事,实在太寂寞了。实在,实在,实在,太寂寞了。”——《身后无遗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后无遗物》实拍图

不单是比吕美,就连读到这些段落的我都陷入了沉沉的心情之中,凭借着想象力的蔓延,这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老之后要面对的悲伤和寂寞,真真切切感受到比吕美所说的“过去,我能感知到这座房子深处有谁在等着我,现在这股气息消散了” 和“房间里空荡荡的回声”,不禁想要和伊藤女士抱头痛哭。

结果,还没来得及和伊藤女士来一次灵魂上的共泣,她话锋一转,立刻抛出“我不是劝诫大家珍惜眼前人,我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我希望大家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要首先保证自己的生存。如果一味唯唯诺诺,顺从别人,生活将会失去意义,我们可以把对方踹一边去,毫无顾忌地活着。”——《身后无遗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后无遗物》实拍图

衰老之后要面对的如果仅仅是死亡本身,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但现实可是比死亡本身更加复杂的毛线团,在死之前,你首先要处理一个长满“杂乱菌”的自己和“贫困”。这也是比吕美老师的人生箴言。过去不仅扔不了东西,除了身为日本人的基因使然,还有长久羁绊的感情和缘分。而现在,也许是因为在比吕美的生活里,没有了那些非留不可的东西,“已经没有了”和想要“扔掉,不顾身地扔掉”的心情,我从伊藤比吕美写给我看的这一刻,渐渐懂得了……

最后,要问伊藤比吕美是朝着哪个方向走的,怎么走的,怎么一路走过来的,在《写出来就清爽了》这篇里,走出消沉的她告诉女儿:“我已经好了,写出来就清爽了。”女儿说:“妈妈,你总是这样,通过写作向前进。”

人生在褪色,在舍不得中舍得,寂寞啊,孤单啊,比吕美女士面对这些的时候,一定是大喊“真是受够了,不行,我要掀桌子”,然后,向着衰老和寂寞前进!横冲直撞地闯过去的那个人。这是伊藤比吕美,一个不遗余力活出自己的女性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