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士兵肩披白布,一群群的从树林中冲出来,他们应该是冻僵了,移动的都很慢,我们的火力对他们扫射,他们就一排排倒下,但是树林中又不断冲出更多人,我们的火力无法阻拦他们,枪管都打红了,他们仍然在继续前进,那天晚上我被这个场面惊呆了,我当时就知道,这是一场没有胜利希望的战役。”这是曾经参与过朝鲜战争的美国士兵的回忆。
上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爆发,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本次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第一年冬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和美军第十军之间发生的一场大战,史称“长津湖之战”,这是一场在茫茫冰原上的,非人类生存环境下的一场战役,这次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第十军一个整团的记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是朝鲜战争的拐点,一局扭转战场态势,为最终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之后,联合国军稍事调整,兵分两路向北进犯,直逼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为遏制以美国为首的联军攻势,我方迅速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入朝,负责东线作战任务。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四日下午四时,第27军到达安东,所有参战人员除去领章帽徽,于当天夜里从安东乘车入朝,随后,从白马县向咸兴南道的长津湖极速挺进。
81师二四一团三营,一名排长带领30多名士兵,接到轻装前进的命令,丢掉了除粮食和弹药之外的所有物品,包括大衣和笨重的棉鞋,以及所有重型武器,在接下来的五天时间内,部队开始建制,调整和补充物资,但是物资分发到每个战士手中,基本上是杯水车薪,部队中已经出现了冻伤减员的现象。
11月23号,兵团命令20军与27军向长津湖集结,准备对美军陆战一师和美国第七师设伏围歼。
十余万志愿军昼伏夜行,衣着单薄的翻山越岭,忍受着寒冷和饥饿,在雪地中前行,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悄无声息的抵达了预设战场。
11月27日夜,十万志愿大军已经隐藏在朝鲜北部广袤的山地和丛林当中,20军位于长津湖西侧;27军位于长津湖[0.2秒]北部和东北部。呼啸的狂风卷着雪花,美陆战第1师和美步兵第7师,正沿着一条小路行进,整条队伍达50公里。一个美国随军记者后来说“总觉着有人在盯着我们”。
从11月23号到发起攻击的27号,20军与27军的十万将士,都埋伏在茫茫雪原的山林中,他们没有抵御寒冷的棉衣,没有热乎的饭菜,却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长津湖。
一九五零年11月27日到12月24日,中美两支王牌军队在长津湖展开了一场激烈对战,美国海军陆战一师,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约10万人,我志愿军第9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近15万人,在零下30-40摄氏度的严寒中苦斗20天,最终美军残部在7艘航空母舰的掩护下,利用海路脱离战场,这也意味着“联合国军”全部被逐出朝鲜东北部。
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打退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彻底粉碎了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美梦,扭转了战场态势。
长津湖之战是朝鲜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也是志愿军唯一一次成建制歼灭美军一个团的战役,志愿军第九兵团取得了歼灭美军13916人,含俘虏1031人的胜利。
根据资料显示,拥有15万人的九兵团冻伤人数为48000余人,严重冻伤者为33000余人,被严寒冻至牺牲的九兵团官兵为4000人左右,也就是说,气候环境是造成第九兵团损失巨大的首要凶手。
那么,为什么早在1950年十月初就开始在山东集结入朝作战的九兵团,有足够一个月的时间,却没有做好后勤准备工作?
其实早在1950年10月19号,第13兵团奉命入朝作战时,第九兵团也已经坐上了开往东北的闷罐列车,因为关于当时这场战争的前线信息,都是由朝鲜方面提供的,所以只能按照对方提供的信息进行战略部署,只是那个时候,朝鲜方面向中国所传递的信息,已经明显滞后于联军的进攻,朝鲜已失去与前线部队的联系,是他的错误信息,严重误导了我方的战略部署,直到先期入朝的彭德怀司令员,果断于10月25号发起了阻敌进攻,站稳脚跟的西线战,也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次入朝战役。
联合国军向南败退之后,处于东线的美军第十军所属的陆战一师和美步兵第七师,正加紧向鸭绿江挺进,形成了对我西线志愿军的压力,而我方因为对于机械化作战的概念并不熟悉,所以,在一些战略部署上有所延迟,为了阻止东线美军的进攻,解决西线战场的后顾之忧,中央军委紧急电令宋时轮,结束整训和等待补充迅速入朝,进入预定作战位置,这也是为什么第九兵团在没有得到物资补充,仓促入朝作战的原因。
第九兵团的15万士兵,大多都来自东南沿海,没有配备御寒冬装,也没有粮食补充,致使部队兵员在严重缺乏热量,又没有保暖措施的情况下冻死冻伤,来自南方的士兵缺乏常识,很多士兵将冻得发黑的手脚泡在热水里,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导致战士们失去了手脚,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一七团六连,六十师一八零团二连,二十七军八十一师二四二团五连全部冻死,也就是震惊世界的冰雕连。
长津湖的天气远比东北恶劣,而他们的冬装当时是自备的棉衣棉被,剩下的冬装需要等到东北再进行补充,但是战场形式瞬息万变,所以第九兵团剩余的冬装不仅没有补齐,还穿着南方那种单薄的棉衣入朝,当时,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在沈阳火车站看到先期到达的第20军士兵身上的衣服,大吃一惊,穿这样的棉衣去朝鲜非冻死不可,于是,命人从各大仓库里搜集到不到三万件大衣,联同自己和600多位后勤战士的棉衣脱下来交给了20军。
关于第九兵团冬装不足,还有其他说法,一是各军的组织发放不利,导致许多基层官兵没有领到冬装,二是因为冬装严重短缺,第一批入朝作战的25万人并没有收到严寒困扰,也就是说,他们那个时候的冬装应该是可以抵御严寒的,而之后入朝作战的第九军,已经没有冬装可以领取了,各大军区的冬装生产也是在部队入朝之后才陆续运输到东北的,而在很多关于这事的资料书籍中,为什么第九军没有领到冬装的原因都是一笔带过,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作为第九兵团司令的宋时轮,在战前曾在北京找到有关专家和将领对作战区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等做了详细的咨询,但不知为何却没有在军中进行推广,若能及时推广,或许不会有这么重的非战斗减员。
虽然不知是何原因,但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下,志愿军们即便变成冰雕,也眼含杀气,仍然坚守阵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电影《长津湖》已经上映,但血战长津湖只是演到了“冰雕连”便戛然而止了,期待有续集“三炸水门桥”,有消息称2022年会有一部关于水门桥的电影,故事就是钢七连在机场大战被打散后,误进水门桥,发生了著名的“三炸水门桥”事件。
当时大名鼎鼎的北极熊团被干掉后,美军陆战一师腹背受敌,向南突围,计划撤退到咸兴地区,而他们此时只剩下下碣隅里一条路可走。
他们唯一的撤退路线,就是通过下碣隅里,经古土里,向朝鲜东海岸的咸兴地区收缩。
在美军撤退的路上,有一座桥就叫做水门桥。
水门桥是架在长津湖引水管道上的一座悬空桥,桥的宽度为8.8米,两侧是万丈深渊。
12月1日,志愿军第60师炸桥小分队将水门桥炸毁。但是美军陆战1师第1工兵营迅速将其修复。
12月4日,志愿军小分队夜色中第二次将美军架好的桥梁炸毁。美军陆军第10军第73工兵营又在原桥残留的桥根部架设了钢木桥梁,再次恢复通行。
12月6日,志愿军第三次炸桥小分队直接将美军新建的桥和原桥的根部全部炸掉,结果美军竟然通过其驻日基地,连夜制出了桥梁组件,并在第二天清晨,就空降到了战场,28小时之内又重新搭建了一座可承载重型装备的钢架桥梁。
时任58师师长兼政委黄朝天为此暴跳如雷,非要枪毙担负爆破、阻击任务的172团团长。团长对他说,先去阵地上看看再枪毙也不迟。黄朝天来到阵地,看到水门桥的两侧,战士们一个个在雪坑里,枪都朝着公路摆着,每一个人的耳朵都用毛巾围着。黄师长走近那些战士,一个营数百名战士穿着单衣都已经冻硬了,他们没能等到向敌人发起冲锋的那一刻。
师长见状伏地痛哭。
我们不单单是在看故事,也是在看历史,透过每一个角色,看到历史的影子,它厚重鲜红,发人深省。
有国外学者说:“中国抗美援朝共投入志愿军297万,伤亡人数39万,付出这样沉重的代价却换不来一点实际的利益,这样所谓的胜利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当时有许多学者在讨论:巴黎从来不设防,强敌来了就投降,就连曾经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一八一四年,莱比锡战役落败后,也非常干脆地无条件投降了,许多珍贵文物,包括人民生命财产都得到了保护,外国人说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伤亡那么大,打这场仗没有任何意义。
从一八四零年以来,清政府对列强的妥协比比皆是。可是最终得到了什么呢?
清政府获得的是大量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使中华民族跌入命运的低谷。
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金一南将军表示:“谁说没有意义,抗美援朝一直受益到现在,这一战确立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为中国赢得了几十年和平发展的机会。当时的我们还只是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依然不被西方世界承认和尊重,我们还需要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
抗美援朝即便来的仓促,正值中国百废待兴之时,但它的确为我们赢得了以后数十年的和平,一个新兴的政权,一贫如洗的国家,打败的是却武器装备优良,物资供给充足的十七国联军。
抗美援朝战争虽然让当时的中国以牺牲18万人,花费62亿元直接战费为代价,但却是打出了一个世界强国地位,此战之后,任何国家不敢再大举入侵中国,后来国人几十年的和平生活,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在享受这场血战的战略红利。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大国地位的立国之战,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向繁荣富强的里程碑,它将永久载入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