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消费者魏先生反映,其女儿在中公教育报名河南教师考试培训课程后,未通过笔试,中公教育未能如期如约退还相关费用。据了解,当下各类考试热度持续走高,不少培训机构纷纷推出“不过包退”的协议,吸引考生报名。然而,真到了退费环节,部分考生却遭遇了培训机构的推诿拖延。

屡遭投诉“退费难”

据极目新闻,魏先生提供的一份培训服务协议书显示,其女儿于2024年7月8日与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培训服务协议书,协议内班别为“2024年河南网校特岗教师0A0新大纲全程笔面班”,签约地市为鲁山县中公教育。

协议约定,课程培训费用总金额为13800元,优惠5000元,实际支付8800元。乙方如笔试未通过,甲方向乙方退费6000元。乙方如面试未通过,甲方向乙方退费8800元。

魏先生称,女儿是8月17日提交的退款申请,根据协议条款,甲方提交退费手续材料,经审核符合条件后60个工作日内退款,但至今已经过去四个多月,依然没有退款的消息。期间,其女儿参加课程的鲁山中心已经被撤掉,无人办公。

对此,中公教育河南平顶山中心工作人员回应称,已经在走流程并将相关情况向上反馈。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中公教育首次因退费引发纠纷。

据澎湃新闻,普洱市墨江县的李先生反映称,2022年4月,他花36800元在昆明市五华区东风西路21号中公教育门店给女儿报名了“2023年云南国考一年无限考”教育培训课程,但次年3月,女儿不幸查出患有尿毒症,报名后女儿只上了两三节课,因进行治疗无法继续上课需退课时费,却遭该机构以“没钱”为由拒绝。

不得已的李先生,向法院提起了诉讼。五华区法院的一份民事裁定书显示,法院裁定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应退还李先生培训费32000元。目前,中公教育仍未履行法院的裁定。

澎湃新闻多次联系中公教育北京总公司和云南分公司均无果,中公教育方面答复云南电视台《都市条形码》则称,“实在是拿不出钱,不是故意为难,没有办法”,并拒绝接受采访。

此外,顶端新闻消费维权新平台“我想@老板”也接到来自河南省、黑龙江省等地的消费者留言,投诉中公教育未按约定期限足额退还学费。

投诉人小然(化名)称,2023年初报名并参与中公教育线下班学习,后未通过当年的相关考试。按照协议约定,中公教育应在2023年8月全款退还协议约定金额,但未如期退款。小然于2023年10月前往河南中公教育总部进行协商,中公教育提出分期退款方案,但只退款一期后再无继续退款。截至2024年4月28日,小然仍有37800元学费未被退还。

另据山东商报,李先生侄女2022年在济南市济阳区中公教育的培训点两次共交了16900元。“我们老百姓赚钱不容易,交费时还在犹豫,中公教育工作人员赵某当时承诺,考试如果通不过,公司会全额退款,因此我们就决定交费了。”

然而,当考试未通过,李先生侄女找中公教育协商退费事宜时,中公教育工作人员以公司资金紧张为由,提出分期退款。李先生侄女一开始还能收到中公教育分期退费,在2023年2月6日收到第一笔2000元退款,后面几个月陆续又收到3次退款共计8000元后,中公教育就停止了退款。在此期间,中公教育对停止退费的情况没有任何说明。

天天消费发现,截至发稿,在黑猫投诉平台,中公教育累计投诉135455条,近30天投诉达639条,不少网友投诉退费难、拖延退款、分期退款未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包赔”引发恶性循环

资料显示,中公教育是中国领先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主营业务横跨公共服务岗位招录考试培训、学历提升、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培训等3大板块,主要服务于18岁—45岁的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和各类职业专才等知识型就业人群。2019年2月21日,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为了更好地吸引学员,从2010年开始,中公教育推出了“不过包赔”的模式。即学员报名后,先上课后收费,若未通过考试,则全额退费,不收取任何费用,退费的部分不计入当年的营业收入。

“不过包赔”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带动中公教育营收不断增长。2010年,中公教育营收仅为30.39亿元,2020年营收已突破百亿,达112.0亿元。

然而,伴随着这几年在监管政策方面的变化和调整、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职业教培行业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考公通过率下降,持续的退费让中公教育不堪重负,公司经营陷入困境之中。

根据中公教育针对交易所问询函的回复得知,2021年中公教育收费金额高达204.35亿元,退费基数223.52亿元,退费人次高达162.1万人次,退费金额153.02亿元。而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中公教育退费金额分别为74.23亿元、100.09亿元、153.02亿元。

退费让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出现大额流出,2021年中公教育经营性现金流流出金额多达40.98亿元,2023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再度流出超8亿元。在此影响下,中公教育货币资金快速减少,2020年中公教育在手货币资金高达59.50亿元,截至2024年9月30日,中公教育货币资金仅剩2.18亿元。

此后,为了摆脱退费的影响,中公教育开始下架“高退费”协议班。但随着“高退费”协议班被下架,公司学员数量也大幅下滑。2020年,中公教育培训人次超449万人次,2023年下滑至195万人次,减少254万人次。

学员数量下滑导致营业下滑,形成恶性循环。2020年-2023年,中公教育营业收入分别为112.0亿元、69.12亿元、48.25亿元、30.86亿元,呈持续下降趋势。同期,中公教育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04亿元、-23.7亿元、-11.02亿元、-2.09亿元,近三年累计亏损36.81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到2024年以后,中公教育业绩依然不见起色,虽然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40.67%,达到8279.28万元,但营收依旧同比下滑14.08%。二三季度则营收、净利双双下滑,二季度营收6.84亿元,同比减少18.50%,净利润3311万元,同比减少42.60%;三季度营收6.53亿元,同比减少30.4%,净利润5225.2万元,同比减少67.35%。

今年前三季度,中公教育实现营收21亿元,同比减少21.21%,净利润1.68亿元,同比减少30.53%。中公教育未解释业绩下滑的原因,但表示,三季度净利环比有所回升,增速达57.8%,主要源于公司组织架构、人员配置、产品创新、营销方式等持续修复。

转型“就业与再就业服务”

近期,中公教育在战略调整方面有了进一步动作。9月,该公司宣布将自身的战略定位升级为“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一个月后,中公官宣子品牌“中公AI就业”,该品牌定位为AI教育与就业服务平台。

据悉,这是一次迟来的发布,因为早在2023年半年报中,中公教育就已公布了这一新的定位。但此后的一年时间里,中公教育并未向外界阐述就业与再就业服务的运营策略和支撑业务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就业与再就业服务市场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目前没有定论。这个市场边界模糊,规模庞大,其中细分的人力资源服务、就业技能培训都是万亿市场,但这个市场的子行业林立,用户需求各异,不可能出现“通吃”的龙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就业与再就业服务市场,按照服务对象划分,可以分为就业供给方服务市场、就业需求方服务市场、就业支持方服务市场;按照服务链条划分,可以分为就业技能培训、招聘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外包服务等。

灼识咨询2021年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包括招聘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及外包服务、薪酬及人事服务以及其他服务在内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2021年市场规模约6608亿元,预计2026年增长至14112亿元。其中,招聘服务市场2021年的市场规模约2021亿元,预计2026年增长至4767亿元。

弗若斯特沙利文2022年的行业报告显示,包括学历职业教育培训、非学历职业教育培训在内的中国的职业教育培训行业市场,2021年市场规模约7811亿元,预计2026年增长至10979亿元。其中,非学历职业教育培训的细分市场之一——职业考试培训行业2021年的市场规模约691亿元,预计2026年增长至1102亿元。

对于中公教育来说,转型为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其实难度颇大。

从前文数据可知,中公教育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中公教育董事长李永新曾表示,“从1999年成立到2004年,我们需要活下来;从2004年到2010年,我们希望坚持活下来;从2010年到2020年,我们需要更好地活下来;2020年以来,我们发现活下来好难啊。”

面临挑战的同时,中公教育其实也具备若干转型的优势。李永新表示,中公教育将在原有的遍布300多个地级市、2800多个县的自营渠道网络的基础上,还要面向3000多所高校、2800多个县区布局轻资产网点,以建设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服务网络,提供信息对接和就业产品服务。

此外,AI是撬动未来就业服务变化的一个重要支点。李永新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行业带来了新变化,尤其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招聘行业。

李永新将就业市场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就业1.0时代是简历时代,集合招聘企业与应聘人才,低效地建立人才供需;就业2.0时代是网站时代,效率较高,但信息筛选有限;就业3.0时代是AI就业时代,通过算法匹配的方式,呈现求职个体的画像和企业的职位,实现精准匹配和推荐。

中公教育希望做第三种类型的就业,就是“AI帮你找工作,AI帮企业找人才”。当然,退费难和活下来仍是当下中公教育需要直面的问题。

(部分内容综合自极目新闻、顶端新闻、澎湃新闻、山东商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