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文化强国建设征程上,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紧密结合与相互促进,展现出强大的传播势能,精品数字文艺作品喷薄而出,文博数字化绽放光彩,用户一部手机知古今、游中国、看天下,更是司空见惯。
数字文创产业不仅在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有所建树,也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国产游戏带火文物古建
文化自信不断奏响强音
世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是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在千百年文化的积淀与厚泽下,殷墟、秦陵、长城、敦煌、故宫……这些中华文明的伟大印记,虽历经坎坷锈蚀,却依然如历史十字路口的智者,不断为后人指点迷津。
当文明的接力棒交到了今人的手上,置身于数字文化科技时代,这些文明古迹打破岁月的坚冰,雍容典雅地穿越历史长河,徐徐向我们走来。厚重的积淀,借助科技之力,化作指尖灵动、轻盈的漫舞。
于是我们看到,5000万人次在由游戏引擎生成的微信“云游长城”小程序上,用指尖在长城上自由“走动”,感受日夜晨昏的变化,风乍起,连停驻城门柱石上蝴蝶的翅膀也随之摇曳起来。
这种电影般的质感,原本是无法通过手机实现的,然而,数字时代的高清云端渲染、强编码与强网络传输能力改变了一切——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人们手指滑动一收一放间,便有俯仰天地、身临古迹的真实感。
数字比特的触感,就是如此曼妙。通过微信“敦煌诗巾”小程序,人们可以将“藻井”和“瑞兽”图案叠加到自己DIY的诗巾上进行打印,虽已远离耕织时代,却有了穿针引线的回味,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塞北风情。
古人在美学方面给今人的震撼,还不止于此。在微信“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甚至还有对敦煌壁画里独特的小豆茶、瓦岗红、红珊瑚、钴蓝、空青、松绿、黑朱、玛瑙末等独特颜色的记录与分类。每一种色彩,都加深了对伟大先民由衷的敬意。
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敦煌洞窟的积沙时,沙出壁裂,发现一个隐藏的附室,即为藏经洞。如今,已重见天日百年之久的藏经洞,通过高精度采集与数字化建模,以4K影视级画质、中国风现代工笔画美术场景与交互模式,让公众“穿越”晚唐、北宋、清末等历史时期,亲身“走入”藏经洞的厚重历史。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腾讯与敦煌研究院合作的“数字藏经洞”得以呈现于世人。这离不开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等游戏科技的使用与再造。
文明不仅需要复现与承载,也需要“号脉”和追溯。作为唯一延续至今的表意古文字,汉字用自身字形承载了文明的历程。
如今,16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4500多个甲骨字已经被发现,但能被正确考释出来的文字只有1500个左右。2024年5月,在河南安阳,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优图实验室与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实验室等多家文博单位机构合作,共同发起 “数字甲骨共创中心”,努力考释更多甲骨,追寻中华文字乃至中华文明的源头。
通过开源全球最大甲骨文多模态数据集,使用殷契文渊AI协同平台和AI微痕增强等技术,我国已建成覆盖143万字的全球最大甲骨文单字数据库。利用数字化能力,我国成功实现了甲骨相似字形与当代文字的匹配与关联,完成100多个甲骨文高保真全信息模型的处理,实现了相关AI数据的标注和查重。
在“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上,人们不仅可以在上面学习甲骨文,还可以根据造字原理创造文字,更可以试着破译甲骨文。
用最新的AI技术,探寻最古老的文字秘密,用最适合传播、传承与再利用的方式,吸引大众在线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方能成一家之言,入众人之心。
AI的文物保护价值,不仅在于语义模拟与数据标注,更有实体模型的精准拼接。三星堆文物在发掘初期,很多器形是分离的,比如国宝级文物“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 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 PCG ARC Lab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用AI人机协同的方式对其完成了虚拟拼接,实现完璧,在数字世界中重现其铸造之初的辉煌。
越来越多的文明胜迹,通过数字平台完成大众化科普。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平台需要较大技术研发与平台运营的投入,但在社会与文化价值方面的收获是无形和不可估量的。耐心资本不仅在前沿科技领域被渴求,考古文博与精品文艺更是需要。
回望历史,家族化国家化的收藏在文物保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在移动互联网与全媒时代,在移动设备上完成大众文化科技普及与审美熏陶,无异于一种线上的文物“永生”与更大规模、更广维度的收藏。
从这个角度看,承载这些文化平台的耐心资本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文化平台上的文艺文物宝藏更值得耐心发掘。
视频号满是人间烟火
李子柒归来仍是顶流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生活被“两点一线”覆盖,不少民俗与非遗代表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趋于失落。而数字技术的价值,在于通过网络让被压缩的时空重新舒展与延伸起来,让可能湮没于都市繁华的旧时烟火气,重现于人们眼前,熨帖你我的心灵。
比如,社交媒体中的微信视频号,让佛山叠滘龙舟漂移这一独特的民间技艺得以被世人看见:“中流击水”的健美感与团队精密的组织配合,荡起了人们内心力量与团结的涟漪;移动互联网与全媒时代,技术带来时间与空间的高度拓展,让每一名用户都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人在家中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体验民间文化、遍览大好河山、尝尽天下美食。
线下的热闹感染了线上,线上的热忱同时也在线下扎根。现代视听技术与线上文化IP的魅力,吸引世人把目光更多聚焦城市与乡村的实景演出,许多年轻人开始为别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着迷。
贵州省台江县的“村BA”、浙江乌镇举办的《和平精英》电子竞技村镇赛,以及广西程阳八寨这一5A级景区举办的《和平精英》总决赛等,都展现出数字直播等技术对乡村文旅的辐射带动,背后则是成功将线上运动和游戏等IP受众牵引到线下,与乡村的淳朴情味相结合,赢得“泼天的流量”,更收获了乡亲的口碑。
新的互联网视听技术与传播平台,也让环球同此凉热。全球化的集装箱物流技术让世界变“平”,而数字平台则让各国的文化都变得更加立体,鲜活的民族元素与精品文创也因互联网而流动。
在这一“文化高速公路”上,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打动人心的真诚与智慧,才是永驻人们心底的良方。
就像“初代网红”李子柒,凭借自己对传统文化、对民俗的理解与实践,她的视频在微信视频号和海外视频平台上保持“长红”,就像一块永不谢幕的电视屏幕。她说,互联网、短视频科技和AI,可以一秒钟就让文化触达千万人,因此,这是一个特别适合传扬优秀文化的时代。一段中国“古代乐高”——榫卯工艺的短视频,在海内外播放量接近千万,生动呈现了古代中国不用一颗钉子,就能造出房屋和家具的绝技与匠心。
这,也许就是数字时代文化的影响力与恒久魅力。
《庆余年2》火出国门
国产剧一路“繁花”
回望这些年来文化市场的革新与成就,我们会发现,数字时代文艺创作的正反馈机制正在加速形成,其背后是正版化、IP化的全面加速,以及用户与创作者深度互动生态的形成。网络平台还极大拓展了文化产业的时空半径与影响范围,整体推动了新的线上演艺演出与文化版权市场的生成。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数字文创作品正版化良性循环的建立,为创作者提供了最坚实的物质保障,大众版权保护的观念水位也在渐次上升;文化形象与优质IP成为凝聚共识,扩大认同的纽带。当优质IP发展为文化符号与现象,影视、动漫、网文、体育等方面的跨界融合就显得轻松写意起来。
比如在当代网文IP的成熟度上,《庆余年》居于前列。要获得“百万书粉”的认可,影视化改编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腾讯视频2024年出品的《庆余年2》,不仅巩固了《庆余年》在书粉中的文化形象,更是让其火到了海外,在国内外平台上同步更新的同时,还成为Disney+史上热度最高的中国大陆剧。
火出圈的“爆款”远不止影视作品。
是谁叩响了年轻人触摸敦煌的心门?答案是鸣沙山、月牙泉,是一代代敦煌学者无悔坚守的动人事迹,也是今天流行全网的“反弹琵琶”“遇见神鹿”“遇见胡旋”“雷公鼓”等一系列敦煌特色皮肤。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在用户中“用起来”,就能真正“活起来”。
2024年9月,四川江油,在李白故里文化旅游节上,一款由专家考证支持,多方合作共创的文创皮肤李白-谪仙醉月正式发表。白鹭与云纹样式的圆领袍衫,独特的软脚幞头,再到“将近酒”的玉杯……让人惊叹“一场游戏一场梦”,仿佛回到了那个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大唐,随李白去策马写诗。俯仰之间,“李白故里”的品牌IP也在年轻人心中鲜活起来。
沈从文笔下带些神话气息的湘西,一直以来静谧而安详。人们熟悉的乡村IP芙蓉镇,也迎来了中国首个游戏实体家园——天衣别院。天高气爽之日,蓝天白云之下,既有武侠游戏场景点缀其中,又有土家族建筑特色和西兰卡普、蜡染与挑花等湘西特色非遗技艺融合其间,同步还设置了天衣别院剧情,曲水流觞与皎洁明月间,古城的韵味翩然而至,现实与想象错综交织,好似人在画中游。
回顾过往,美国好莱坞、日本动漫市场与韩剧都是在充分的正版化、IP化和健全的文化市场竞争机制中发展起来的。尊重原创作者与编剧、推动作者与观众读者积极互动的机制也由此应运而生。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些互动与评价都更自然地成为内容生产一部分,甚至有不少读者和观众线上“蹲守”“追更”,给创作者更大的精神激励。
再将目光投向如今国内不断发展的文化市场,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提升,为“好作品凝聚大流量”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何让好作品在“出圈”之前,就持续获得正向反馈?如何让观众获得好的审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平台的用户意见聚合效能显得尤为重要。
是网络平台带来了用户与创作者的深度互动与精准反馈,促使优秀的文艺作品与作者在初期更快被发现,更多被互动,更好被满足,用户用脚投票、用手点击,让喜闻乐见的作品一出手就有高关注,市场的价格信号、评估机制与出清机制也更加充分与完善。
不信你看腾讯视频出品的电视剧《繁花》,原作就是沪上怀旧名篇,而如何把握知名文学IP,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王家卫借助镜头,让文字有了电影的画面与质感,从第一集起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此后热度一路高涨,文学IP与影视改编形成了相互加强的良性循环。
《繁花》盛开在2024年元旦前后,也让当时南来北往的游客齐聚上海外滩和平饭店、外滩27号、黄河路……上海,不仅成为一代人回忆的港湾,也成为年轻人眼中温馨的“他乡”。
还有成千上万的网文作者,在读者的批注评论下触发灵感,鼓足勇气写下去;科幻影视《三体》的主创们之所以能“面壁”五年,正是《三体》书粉的支持给了他们莫大的信心;《黑神话·悟空》2020年8月横空出世的预告片,不仅一朝就让玩家用户成为最忠实的拥趸,还成为“史上最强招聘广告片”之一……
这是数字时代文创作品大众化的成功,也是当代文创精品得以涌现的重要秘诀。
“数字中轴”参与申遗
“中国秩序”惊艳世界
数字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能只有市场化,更不能“只认流量”。数字文创平台就是让人心凝聚、让文物保护等社会善意聚沙成塔的有益探索。比如,数字文保平台强调与用户的共创与即时互动反馈,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被更好地活化。
当大家走在北京中轴线上时,也许能看到有老人、有学生、有游客拿着手机在拍摄公园围墙或皇城角落,并扫描遗产点界桩上的二维码上传照片。他们都是“数字打更人”,化身为中轴线的守护者,随时通过拍照上传“云上中轴”小程序,提供巡检反馈。
在这里,文物、科技、教育等部门与群众携手,线上线下共同守护文化根脉。截至目前,“云上中轴”小程序已累计注册用户近80万人,提交巡检图片超9万张,志愿者人数超过2万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数字打更人”正在将中轴线的一处处地标擦亮。
文化其实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题,我们的姓氏、名字,也是记录个人、家族与社会变迁的重要符号。而对于姓名中有生僻字的人来说,如果输入法打不出名字,其日常生活将面临诸多不便——在实名认证场景下名字录不进系统,他们就可能没法在银行开户,没法在医院建档,甚至不得不改姓更名,以避免成为数字时代的“隐身人”。
从收集提交姓氏名字中的生僻字,到通过输入法进行支持,再到带动系统全链条支持,做这件事,耗费精力不少,不过腾讯搜狗输入法团队依然决心做下去。
2022年11月,在有关各方发起“汉字守护计划”以来,已有3500万人次通过“生僻字征集”官方微信小程序提交超2万个生僻字。这是众创的力量,更是用户的呼声。
在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102个生僻字已通过征集初筛、专家考证,并进入国际编码流程。数字时代,每个人都不该被落下——数字平台带来的不只是技术红利,更有共享与互助。
日新月异,未来已来。当古今可以“相逢”,当中外可以“凿通”,当佳作喷涌而出,当善意聚沙成塔……构建于数字平台与技术之上的文化繁荣图景正在向我们徐徐展开。
美好的精神生活不只是“远方的向往”,更是此间的心动。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地走下去,剩下的就请交给时间,她终能沉淀出刷屏之作、传世之宝,对此,我们满怀期待,豪情万丈。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