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又来到了岁末年终之时。2024年12月31日,既是公历年的最后一天,又是农历年末月的第一天,可以说意义不一般。
古人将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称为“腊月”,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进入腊月后,气候特点以寒冷、干燥为主,比较适合晒各种腊味;二是秦汉时期,人们会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打猎祭祖,所以这个月份也叫“猎月”,因为“腊”和“猎”是通假字,叫着叫着就成了“腊月”。不过最终确认“腊月”的叫法,还是公元前221年,当时的秦始皇确定了历法,下令将农历十二月统称为“腊月”。
俗话道,“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虽说正月才是年,但从进入腊月起,人们就陆续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这当中的节日也不少,比如腊月初一就是老传统里的“咬灾节”。
腊月初一,“咬灾”是啥意思?
在古代,腊月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一个月份,加上当时御寒措施有限,又赶上年尾比较忙,不少人会在这个节骨眼冻出病或累出病来,因此古人便想通过一些有仪式感的活动来祈福好运,希望能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月份。腊月初一“咬灾节”,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诞生的。
所谓的“咬灾”,是指在腊月初一当天,要吃一些咬起来嘎嘣脆的食物,常见的包括炒豆子、炒花生、炒瓜子、爆米花等等。在咬的过程中发出的响声,有赶走疾病灾祸、迎接吉祥好运的美好寓意。对此,民谚中也有“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的说法。
腊月初一“咬灾节”,牢记3个忌讳:1不借、2不说、3不出,老传统别丢了,来具体看看都有哪些讲究。
腊月初一“1不借”:不借钱
古训常说“债不过年”,一般到了年尾,人们都开始清账了,欠债还钱,借出钱的也会争取把钱收回来,希望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是无债一身轻的。
腊月作为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也是一年的收尾,在这个特殊的月份,很少有人会借钱给别人,一来是马上要过年了,正是用钱的时候,如果借出的钱不能及时收回来,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二是正月是不能上门要债的,如果腊月借出钱,可能要到来年二月才能去收债。因此综合多方面考虑,就有了“腊月初一不借钱”的传统忌讳。
腊月初一“2不说”:不说不吉利的话
腊月初一是“咬灾节”,也是一个适合祈福的吉祥节日,在老传统看来,这一天应该多说一些祝福的话、好听的话,也是给即将到来的新一年的期许。像一些丧气的话、不吉利的话,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是不宜说的。
言语就像人内心的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整个人的心态。心中充满阳光的人,说出的话自然也是讨喜的,反之内心阴暗的人,说出的话常常是刻薄的,让听的人很不舒服。不妨借着这个节日,好好修正下自己平时的言语习惯,多说一些讨喜的话。
腊月初一“3不出”:不出远门
古时候交通较为落后,人们出一趟远门很不容易,特别是寒冬腊月,天气阴晴不定,路上还可能遭遇狂风暴雪等自然灾害,会给旅途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古人很少会在腊月出门,以免在这个收尾的月份里生病受伤。
“进了腊月门,转眼就是年”,从情感角度说,腊月应该是全家人齐心协力,为过年事宜奔波忙碌的时候,如果此时选择出远门,可能会影响到家庭日常安排,也会让家人徒增思念。如果条件允许,选择在年后出远门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腊月里大大小小的节日很多,对应的民俗还真不少,在后续的推送中,也会为大家一一介绍。进入腊月后,就可以进入春节倒计时了,尊重老传统,顺利安康迎新年,也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交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