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级市党委政府和两办规范性文件同比减少了25%!
碧翰烽/文
近日,人民日报记者探访7名基层干部,讲述减负给他们带来的新变化。
第一位受访的是甘肃省定西市委办公室干部,主要讲述了“文件瘦身”的变化,总体上表现为:今年的文件字数精简、数量减少很明显。
其次是上级文件提出“原则上不再制定配套文件。”目前止今年收到相关工作部署文件70多份,多数明确提出不再制定配套文件。
再次是从发文上看,今年1—11月,市委、市政府和“两办”制发规范性文件39份,同比减少了25%。
当然,该位干部还提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一是有的单位发文内容与上级部门文件内容重复率高,也就是重复发文依然存在;二是“红头文件”变身“白头文件”问题依然部分存在。
据不少基层干部反映,今年文件数量有所控制,但仍然不可掉以轻心。一者,从党委政府和两办的发文来看,的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部门单位发文仍然值得关注。不少部门单位仍然停留在“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思维方式上,遇到上级发文,就想着转发或制发配套文件,或贯彻实施的文件。
此前有媒体报道,据一位乡镇公务员统计,镇政府日均接收文件通知60多份。如果是这样的数量,仍然不容乐观。
二者,“红头”变“白头”更需引起重视。一方面,文件数量仍然未得到控制,工作任务还在无限制往下延伸;另一方面,影响了相关部门单位的公信力,文件本来是非常严肃严谨的,可是却用白头来流转,那就极不严肃严谨了,让基层感觉到工作并不重要。
三者,有些文件的制发,可能没有计入统计数据,或者是走的另外通道、路径,没有被相关部门监管到,属于体外循环。
目前来看,治理文件泛滥的主要手段还是在“控制”数量,也就是以控制性指标的形式,实行年年压减的目标管理,今年发文数量同比去年只能减不能增。
这当然是个好办法。但实际上也不一定科学、务实。一方面,该发的文件还得要发,不能为了减文目标而不发;另一方面,去年发文的基数很低,今年还发不发?如果有新的工作很重要,怎么办?说不定,发一两份文件,也可能是增长的。
文件该不该发?关键在于科学性、实效性,能不能指导工作、推动工作?而现在一些文件的制发,之所以沦为形式主义,其目的可能主要是为了“避责”和“存在感”。
有鉴于此,需要从源头治理发文的问题。一是不要以是否发文作为督查检查考核和问责追责的依据。尤其是一些未来的倒查,不能以查阅文件作为依据。像现在一些督查检查考核,动不动就要查看文件资料,怎么可能减少得了文件呢?所以,为了免于未来督查检查考核和问责追责可能的麻烦,不如多制发一些文件,哪怕是“白头”文件,将来也说得清。
二是不能唯减文而减文,而应该注重文件的创新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现在不少文件洋洋洒洒,看起来规范、完整,字斟句酌,实际上却无太多干货,到了基层,根本没有多少可操作性,发了等于白发。
实际上,有价值的文件,有实际管用措施的文件,基层是欢迎的。而且如果是解决基层具体实际问题的文件,也没有必要过度限制基层的自主性发文。
三是重点控制上级部门的发文。只要上级文件数量控制住了,基层自然就能控制得住。从文件的特点来看,上级的文件更为宏观,基层其实需要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