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游图册
《秋景山水图》
沈周《卧游图册》反映了吴门画派独特的平和之蕴,而在“平和”的笔墨之中,亦可品读古代文人之雅趣 。
开首《卧游》
《卧游图册》中所绘山水、花鸟,运用多种画法,抒写各自意趣,也集中反映了沈周多样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册中写日常生活中习见的花卉、禽畜等,清新、质朴,洋溢着自然天趣。画法也随意灵活,设色或水墨,或没骨,或勾勒渲染,形简神境。
《秋山读书图》
高木西风落叶时,一襟箫爽坐迟迟,闲披秋水未终卷,心与天游谁得知。
《仿云林山水》
若忆云林子,风流不可追。时时一把笔,草树各天涯。
《杏花图》
老眼于今已敛华,风流全与少年差,看书一向模糊去,岂有心情及杏花。
《蜀葵图》
秋色韫仙骨,淡姿风露中。衣裳不胜薄,倚向石阑东。
《秋柳鸣蝉图》
秋已及一月,残声达细枝。因声追尔质,郑重未忘诗。沈周。
《平坡散牧图》
春草平坡雨迹深,徐行斜日入桃林。童儿放手无拘束,调牧于今已得心。
《小玉山·题栀子花图》
花尽春归厌日迟。玉葩撩兴有新栀。淡香流韵与风宜。帘触处、人在酒醒时。生怕隔墙知。白头痴老子,折斜枝。还愁零落不堪持。招魂去、一曲小山词。
《芙蓉图》
芙蓉清骨出仙胎,赭玉玲珑轧露开。天亦要妆秋富贵,锦江翻作楚江来。
《枇杷图》
弹质圆充饥,密津凉沁唇,黄金佗服食,天上寿吴人。
《石榴图》
石榴谁擘破,群琲露人看。不是无藏韫,平生想怕瞒。
《雏鸡图》
茸茸毛毛半含黄,何独啾啾去母旁。白日千年万年事,待渠催晓日应长。
《秋江钓艇图》
满池纶竿处处绿,百人同业不同船。江风江水无凭准,相并相开总偶然。
《菜花图》
南畦多雨露,绿甲已抽新。切玉烂蒸去,自然便老人。
《江山坐话》
江山作话柄,相对坐清秋;如此澄怀地,西湖忆旧游。
《仿米山水图》
云来山失色,云去山依然,野老忘得丧,悠悠拄杖前。
沈周·青园图卷
沈周摹古册
李东阳题 石翁摹古
园中赏桂
登梁昭明读书台
仿李营丘山水
仿范宽笔法
坐月有怀
仿痴翁笔法
乐耕图
秋山观瀑
野径清幽
田中耕稼
仿古
仿范宽山水
仿郭熙山水
山水
仿北苑子久图
竹梧别墅
山水
仿巨然山水
岳阳大观
雪图
六月添衣唤僮子,自画雪图茅屋里。
玉花出笔飞上树,惨澹阴山无乃是。
老夫放笔还自笑,颠倒炎凉聊戏尔。
门前有客来借看,满眼黄尘汗如雨。
客秋话别
匏庵先生于金昌,酒酣情剧,不能作一诗一图为赆。倏忽一载,阔悰如渴,暇日漫成小帧二十册,其间或追忆昔游,或对景写怀,积有时日。方能成帙,远寄都门,或可博一粲也
——长洲沈周
石田先生绘事妙绝天下,盖其工力既到而阅历更深,直入荆关之堂奥,故其所作,每自珍惜,而人皆贵重之。此册自吴门远寄京邸,无论画之精工,即交情亦不可多得也。吴宽识。
沈周《东庄图册》
墨花册之一 33cm×66cm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墨花册之二 33cm×66cm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墨花册之三 33cm×66cm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墨花册之四 33cm×66cm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墨花册之五 33cm×66cm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墨花册之六 33cm×66cm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墨花册之七 33cm×66cm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墨花册之八 33cm×66cm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墨花册之九 33cm×66cm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墨花册之十 33cm×66cm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沈周《九段锦》册,水墨纸本设色,共九开,另扉页、题跋六开。将册页展开,依次映入眼帘的是:
仿赵孟頫青绿山水图
册页中画作或仿吴仲圭水墨,笔气清润,浑厚华滋,尽显率易灵气;或仿王孟端画野客渡桥,全幅用墨,作红葩绿叶,用意萧远;或仿李成雪景,俨然风雪打头,当暑展观则心神皆冷……精古雅秀,实乃沈周生平之佳作。
明 沈周 庐山高图
纸本设色193.8×98.1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陈宽是沈周的开蒙老师,在老师70岁生日的时候,沈周画了一幅给老师祝寿的画,就是《庐山高图》,成了沈周的代表作之一。
在成化丁亥年的端午节这一天,我作为陈公的门生,长洲的沈周,特以此诗画为醒庵有道尊先生祝寿。
他41岁的书法,还未融合黄山谷的笔法,以当时沈度引领的台阁体为主。
这是沈周在诗文、书画方面向老师交的一幅答卷。一个老师,最有成就的就是教出一个好的学生,这对老师来讲,也是最好的礼物。陈宽在历史上留名,不仅仅在于他自身的才学,还在于他教出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以及他的学生赠送给他的这幅画,共同见证了一段深厚的师生情。
仿大痴山水图
纸本设色 纵115.5厘米横48.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画中描绘有水流绕行的山中景致,全作三层景致层层迭进,丰富自然。近景坡石嶙峋,古树欹斜,文士骑驴携童子缓缓过桥;中部峰峦巍峨,云雾弥漫,一座古寺隐现其间;远方山势连绵,江流曲折,三两渔船行于中流。
画家主要以披麻皴和荷叶皴画山石,笔法温厚,墨色浑润,展现出沈周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传统画法的传承与创新。
此作之风貌,可谓“画在大痴境中”,而笔墨别有佳趣。沈周对黄公望极为拜服,曾自跋“画在大痴境中,诗在大痴境外”。整幅作品展现了沈周对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敬仰和模仿,同时也透露出沈周自身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蜀道难 立轴 己酉(1489年)作
上方行书李白《蜀道难》,款署“弘治己酉(1489年)秋七月廿日画并书,长洲沈周。”钤“石田”“沈氏启南”白文方印。
该画展现蜀道行旅景象:下方一水两岸,左右苍松红枫,高耸挺拔,怪石嶙峋,巉岩欲坠,三人骑驴过栈桥;左下绘依崖横梁立柱木栈,一红衣人骑驴行其上,道旁开阔处设有脚店,数人饮食休息于其中,一童仆店外饲驴;中部一峰特立突兀,苍松丹枫虬曲旁逸,右后为一驿馆,掩映于山间,一着红衣者依楼凭栏凝望,若有所思,左前栈桥凌驾深溪,二旅人骑驴行其上;上方连绵峰峦高耸入云,夹道松枫倒挂绝壁,山间窄径碥道,蜿蜒直通关隘,关楼踞险道而展旌旗,一白衣人立于关前,飞瀑砯崖转石,让人似闻万壑雷声。
仿吴镇山水 水墨绢本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又自称梅花和尚、梅沙弥,浙江嘉兴人。早年研习儒、释、道经典,后往来杭州、嘉兴地区,卖卜为生,以诗文书画自娱,终生不仕。其画以山水、墨竹著称,为"元四家"之一。
沈周在学习吴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笔墨风格。他的山水画以北方画风特有的遒劲、浑厚之气,表现南方山水秀美、凄迷之韵,使南北画风有机融合,又各尽其妙。这种风格的形成不仅在于其“师古能化,自出机杼”,还与其人品、阅历及修养的历练有关。
袁安卧雪图 立轴 1474年作
据《后汉书·袁安传》记载,东汉大臣袁安在大雪天坚守节操,不愿出门打扰他人,洛阳令得知后认为他贤德,便举荐他为孝廉。这一典故在古代极有影响,成为传统文学和绘画广为引用的题材。
画面中,两棵苍劲的大树占了将近一半的位置,树掩着篱笆,篱笆围着草屋。屋中主人合衣持书背对画面卧于榻上,榻下童子藏于屋中冒头向外窥探。整个画面巧妙地运用层叠关系,将屋中人深藏于画中,营造出一种不愿被打扰、无畏严冬大雪且醉心于精神世界的超脱意趣。
画面构图严谨而富有变化,通过树木、篱笆、草屋等元素的巧妙组合,形成了一种既封闭又开放的空间感。同时,画面中的留白也恰到好处,既突出了主题又增强了画面的意境。
沈周在《袁安卧雪图》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变化的线条,使得画面中的山石、树木、篱笆等景物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感和韵味。他巧妙地运用了干湿、浓淡、虚实等手法,使得画面既富有层次感又充满生机。
在墨色的运用上,沈周也表现出了极高的造诣。他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干湿等变化,营造出了一种苍茫、深远的意境。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留白技法,使得画面更加空灵、透气。
桃源胜境 立轴 成化二年(1466年)作
成化二年孟春,沈周作此画,为其三十九岁时,正值中年,此时他早已“决意隐遁”。
题跋:草屋柴扉无点尘,门前溪水绿粼粼。中间有甚堪图画,满坞桃花一醉人。成化二年孟春 长洲沈周并题。
莲塘小隐图 立轴
画面以莲塘为中心,荷塘宽阔,波光粼粼,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近处,荷叶向背分明,以深浅不同的绿色区分,多取其背,使画面变浓艳为淡雅,凸现清高风格。莲塘中,荷花亭亭玉立,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盛开如盘,与荷叶相映成趣。岸边,几棵柳树随风摇曳,与远处的山峦构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
画面构图巧妙,远近层次分明,虚实相生。远山以淡墨勾勒,近景则以浓墨重彩描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画面中的留白也恰到好处,既突出了主题又增强了画面的意境。
沈周《扁舟听泉图》
山水 立轴 纸本
沈周《松花幽人图》
沈周《雪意梅花行旅图》
沈周《小青绿》
石梁飞瀑
山水 设色绢本 1489年作
渔家乐 立轴
壮行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己酉(1489年)作
梅花书屋
《松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岭嵯峨曲涧幽
《落花诗意图》
山空无人,水流花谢。
这八个字,充满了禅意。在他的一首落花诗里,他写道:
夕阳无赖小桥西,春事阑珊意亦迷。
锦里门前溪好浣,黄陵庙里鸟还啼。
这首诗里,虽然夕阳西下,春意阑珊,生命在衰败,在走下坡路。但是呢“锦里门前溪好浣,黄陵庙里鸟还啼”,又一下把生机,把人生的清澈与生动显现出来了。
山空无人,水流花谢。这是自然不可改变之道。人的生老病死,就这样流转着,谁能阻挡得住呢?
弘治十五年(1502年),沈周长子,52岁的沈云鸿去世了。这一年,沈周76岁。沈周著名的《落花诗》就是作于东禅寺。诗中“春事阑珊意已迷”,表明沈周还未走出一年前的丧子之痛。
这可能是沈周76岁后所作的画,在此之前他大病一场。因何而病?他的儿子先他而去,他无限悲痛。人活得越久,那些老朋友、亲人会一个个地离自己而去,对于沈周这个深深看重家庭,看重友情的人,真是一次次的沉重打击。但是,每次打击过后,他又能坚韧地活着,平和地活着,我们能从沈周的画中,感受到这种平和,这幅图的构图整体和谐,和美,气息是流动的,神态是饱满的,“山空无人,水流花谢”,虽然身边友人、至亲一个个离自己而去,但是他还是放下了,顺自然之道。
自古就有落花伤春之感慨,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古今之共情。美好的东西,不长久,那么短暂,真让人心疼!
《雨夜幽寂图》
《魏园雅集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魏园雅集图》由沈周绘制于成化五年(1469)十月,宽47.5厘米,长145.5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院。此是沈氏四十三岁时的画作。画卷描绘了一座被峰峦树石环绕的临水草亭,亭中四人席地而坐,一童子携琴侍立,亭外树下一老者,拽杖而来。但见山峦陡峭,石苔叠嶂,谷深幽静,意象高远。画卷上方有沈周题诗一首:
扰扰城中地,何妨自结庐。
安居三世远,开圃百弓余。
僧授煎茶法,儿抄种树书。
寻幽知小出,过市即巾车。
——署款“沈周”
在喧嚣扰攘的城中,我为何不可以自己建造一座茅庐呢?我的住所已有三代人居住的历史,开辟的菜园也有百余弓的宽阔。我向僧人学习了煎茶的方法,儿子则抄写种树的书籍。为了寻找幽静之处,我偶尔会出门走走,若是要经过市集,便乘坐巾车前往。
沈周的题跋,写的是他自己的理想生活,寄托于此画中,其实他的一生,也是这样过的。山水田园之美,成为文人心灵的桃花源,源于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我最爱的一首诗,想来也是沈周的最爱。有些诗不用解释,陶渊明先生的这首饮酒诗就是这样。读下来,诗意直接呈现在心中。
《古木》
明成化七年(1471年)农历二月,沈周和他的朋友南下杭州,这是沈周最远的一次出游了。同行的有他的弟弟沈召,好友刘珏,史鉴。《两江名胜图册》可能与这次出游之见闻有关。
他们行走的路线,是顺京杭大运河乘船而下。
这条水路,是彼时连接这两座南方富庶城市的主要线路。他们坐船向南,经吴江、同里、南麻、黎里,过嘉兴、湖州、余杭,最后到达杭州。据史鉴的《西村十记》载,此行“行逾嘉兴,历石门、道崇德,始望见有山隐隐出天际,人指云:‘临平山也。’又行余五十里,乃至山下。”此处之山,即临平山也。其后,“自临平指西南行,将六十里至杭。山皆在城西,舟不得至其处。命家僮持橐自山后先往。”
他于成化二十年(1484)初夏,沈周与史鉴、汝泰再次踏上前往杭州的路。
《两江名胜图册》与这两次的杭州之行,关联甚大。
《两江名胜图册》共十幅,每开册页左侧均有沈周、王樨登、文嘉、王世贞等人的题跋和诗。是描绘长江淮河两岸名胜风景的册页,表现的是江南水乡那种湿润清丽,明媚幽雅的风光。
画面皆剪裁简明,用笔质朴、凝重,山峦的繁笔勾皴和屋宇的简笔勾勒,形成疏密的对比,墨色也富有虚实轻重的变化,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装饰美感。
其一
图一为苏州平山的范仲淹祠堂
沈周:范公存庙貌,山气亦增高。后乐先优事,拜公天下豪。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此为项元汴的收藏印)。
范公(范仲淹)的庙宇仍然存在,其威严使得周围山岳的气象也仿佛变得更加崇高。他先为天下人忧虑,后享天下之乐的事迹,让人在祭拜他时不禁感叹,他真是天底下豪迈无双的人物。
石田先生也把这首诗的意境,在这幅图中展现了。天平山并不高,但是在此图中,有一种雄伟感,也是得到范仲淹的气象的滋养了。
俞允文跋:“范公古祠堂,岐峨白云上。时闻泉洒落,疏松逗清响。允文。”
白文印“中尉”。
俞允文(1512年-1579年),字仲蔚,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少工临池,久而益擅之。小隶驶驶欧、柳而上,登吴兴(赵孟頫)堂;行书出入褚遂良,稍纵之则米芾;八分自谓得西岳碑体,以方韩、蔡,蔑如矣。卒年六十八。见《宾州续藁》。
俞允文和沈周不是同时代人,而他们的题跋有这样堂而皇之的写在一起,特别让人费解。
我们可以做一个推测,现有图册,然后再拿出十张纸,让沈周逐一题跋,并在后面留出空处,让其他人做题跋。
文嘉跋:“天平久不到,见画忆登临。何日苍松侧,来看万纷林。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文嘉(1501年-1583年),字休承,号文水,长洲(江苏苏州)人,文徵明之子,文彭之弟。明代诗文作家,书画家。
“见画忆登临”,这个见画后的回忆,确实是有意思的。这一页的题跋,应该是藏家的一些操作。项元汴与文嘉,乃至于文氏家族交集很深的。文家的鉴赏能力是很强的。收藏家特别倚重这种能力。
王穉登跋:“鸣泉下白云,寒松古祠晚。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王穉登(1535 年-1612年),字百谷、伯谷、伯固、号松坛道士。江苏江阴人,后移居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吴郡人)。 明代后期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沈周(1427年-1509年)之后时代,文征明(1470年-1559年),唐寅(1470年日-1524年日),仇英(约为1498年至1552年),他们的时代差不多落幕,这些新一代的文人、书画家们登场了,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
殷都跋:“远沽下若酒,近钓松江妒。醉踏苍背长,谣瞰太湖。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中国明朝万历前后兵部侍郎。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
王世贞跋:“下为范公祠,上为万纷林。矗矗群峰齐,范公持手板。空瞻范公纷,不晓范公心。世贞。”白文“元美”。
王世贞(1526年—1590年),作为一代文宗,他的字是真的好。
这是天平山的山石特点,这幅画也算是抓住了这种特点。
其二
图二为苏州甓社湖
一河两岸式构图,一座十一层宝塔。高邮湖古称樊良湖,因一条从天长方向流入高邮的樊良溪而得名。至宋初,樊良湖又有甓社湖之名。因孙莘老(1028—1090)在湖畔读书,邂逅夜光之珠而高中进士。
沈周跋:“湖阔渺初程,春波拍晚城。珠光送明月,特地照前程。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湖面宽广辽阔,这是我旅程的开始,春天的水波轻轻拍打着傍晚的城墙。明月的光辉如同珍珠般闪耀,它特意照耀着读书人前方的道路。
文嘉跋:“舟指高邮路,帆开臂社湖。春波正浩荡,不厌酒频沽。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双鱼将斗酒,扁舟泊湖滨。藕花齐庙门,红遮露筋女。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曾经露筋庙,煎蒲酪危酒。一片射阳湖,正接孟城口。沈明臣。”阴阳印“嘉则”。
沈明臣 (1518~1596年) ,字嘉则,别号句章山人,晚号栎社长,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明朝诗人,内阁首辅沈一贯叔父。
这一幅图里没有俞允文的题跋,而多了沈明臣的题跋,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操作?
殷都跋:“臂社湖阴宿,浮光矗矗生。抵疑湖月出,却有夜珠明。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臂社湖头螟,维稍酒一杯。不知初月上,疑是蚌珠来。世贞。”白文印“元美”。
其三
图三作扬州景色,描绘扬州外围邗沟一段,屋宇的描绘突出扬州作为经济城市的繁荣。
画面可分上下两段,上段中河流呈“Z”字形,沿岸临河房屋鳞次栉比,辉煌宫观夹杂其中,河边停靠着两只小船,城门外烟云缭绕,隐约可见楼台耸立。下段中河中央有一小舟,舟楫上数人观赏两岸风光。沿岸柳树中散落些许小舍,上下二段以横亘于邢水上的长桥相连。
画面右下角印款从上至下分别为“陈式金印”、“长虹私印”、“子京父印”。
沈周跋:“闻说扬州好,风光记昔年。琼花己天上,买鹤解腰缠。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曾宿琼花馆,不见琼花开,惟有邢沟水,依然映绿苔。文嘉。”细朱文印“休承”。
王穉登跋:“扬州流水绿,地富美人生。千金争煮海,百卖买倾城。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画里见扬州,微茫邢水流。己经城郭改,不用吊迷楼。明臣。”阴阳印“嘉则”。
殷都跋:“但作维扬客,争寻观里花。我来殊寂寂,去买召平瓜。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二十四桥月,醉踏未成半。终夜歌吹喧,谁传广陵散。世贞。”白文印“元美”。
其四
图四为杭州岳墓。跋文配诗多写秦桧、张俊、万俟卨等人,以衬托岳飞的忠。但图中仅见岳飞坟冢,不见跪在地面的铁像。
画面入眼便是烟云缭绕的群山中一座山寺,山寺前后有高松为伴,画家对寺阁格局的描绘细致,栏杆阶梯均有表现,并加以设色。其中山寺主楼连接别院的石桥上有二士人交谈,身后侍着两小厮。在远处高山环绕之中依稀可见另一楼阁。
画面左上角有二朱文印,上为“子京父印”、下为“口以舒”细朱文印。
沈周跋:“草奸害忠义,三字是非间。生气南枝树,孤坟万古山。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孤坟瞻相多,正在西湖上。草木本无知,松枝捻南向。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岳墓南枝树,枝枝尽相互。忠魂游地上,忠骨埋地下。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北轮无回尘,南枝空墓树。行人拜松(揪),鞭痕满三(铸)。明臣。”阴阳印“嘉则”。
殷都跋:“欲知地下人,请看墓上木。朝露滴南枝,英雄泪犹续。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岳王坟畔松,枝枝尽南向。无那临皋亭,国书偏北上。世贞。”白文“元美”。
其五
图五为昆山玉峰山
画面中昆山平地独立,上山路入口处一侧有巨石中空,与另一侧石峰呼应巨石旁有纷林矗立,树下河边一老者与僮仆拱手作送别状,河岸边尽是多窍昆石山峰半山腰处有一士人似在向路人询问,后有二小僮侍立,山顶为一雄伟寺观,山旁有怪松横出。
画面左上角细朱文“子京父印”、“陈以和”。
沈周跋:“昆阜产灵玉,玲珑云朵奇。云根从笑拔,山鬼不能知。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昆山吾数游,平地见独立。所以英贤人,多于此中集。文嘉。”细朱文印“休承”。
王穉登跋:“城门锁山色,孤殿表嶙峋。蓝田徒产玉,兹山产玉人。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二陆产其地,千载名其山。郎今煎芦士,能抗前人颜。明臣。”阴阳印“嘉则”。
殷都跋:“中峰向天起,万肇亦纷立。想见范公朝,草贤宜晕集。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拔地一千尺,割城三百亩。中有万玉山,此腹知不负。世贞。”白文印“元美”。
其六
图六为太湖面目,用笔清远,做岸边小景。
按图右起,垂虹桥横贯画幅。桥后屋宇熙熙攘攘,筑于坡岸之水边,江岸边有柳树数株低垂,树后又一长坡,岸边渔舟遍布,舟上桅杆丛立,山坡后隐约又有数间小屋。桥基可见有十三个桥洞,中间微微隆起而左右两侧逐渐缓平,有行人漫步于桥上,一士人策杖侧首与人交谈,另一人趋前相应答,有二童子侍后,一子抱琴,一子持伞。桥中有一亭。前有属屋一椽,重檐歇于山顶,后紧连垂虹亭。亭子为赤墙墨顶。桥左为坡岸,坡上柳树成林,坡下有临湖小路,及石驳岸,石栏杆。后又有临水小屋数间,树梢间露出殿宇一角及佛塔。远景处江中有山峰绵延。对页上,有沈周、俞允文、文嘉、王穉登、王世贞等五人题诗。
画面右下角为“长虹私印”、“项元汴印”。
沈周跋:“长虹引南北,横截太湖流。步月金鳌背,啸歌天地秋。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修梁三千尺,蜿蜒亘晴虹。时吸碧湖水,衍漾清天中。允文。”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太湖三万顷,垂虹截其流。泊舟步桥上,明月当清秋。文嘉。”细朱文印“休承”。
王穉登跋:“湖水分南北,修梁亘其中。曾踏桥上月,金波卧白虹。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王世贞跋:“载酒垂虹桥,鼓吹吹螟发。瞥见金波流,七十二残月。世贞。”白文印“元美”。
其七
图七为无锡惠山三茅峰,采用吴镇改良的披麻皴技术,用笔沉郁。
画面正中有一巍峨巨峰,山脚下小路自密林中盘旋向上,路上有士人揖手而立,山麓有一相当规模之古寺,山腰亦有一游人携家丁驻杖前行,山顶有楼阁林立。
画面右下角“子京父印”。
沈周跋:“千古栖神地,三肇相弟兄。斗坛秋设酷,风松步虚声。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茅君去己久,山空星半寒。惟有陶贞,犹归旧馆坛。允文。”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吾登三茅峰,林中见白鹿。归来风松涛寒,良常洞中宿。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曾宿华阳洞,室中闻玉笙。茅君骑鹤过,香雾湿霓族。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殷都跋:“三肇陆己偏,未得揖茅君。且入华阳洞,闲披玉简文。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茅君挟二弟,去骑三白鹊。良常西南垂,可能借人宿。世贞。”白文“元美”。
其八
图八为长江一景,不再取法常见的长江万里画法,取长江一景,以倪瓒的一河两岸构图入画,意境清幽。
画面采用典型的“一水两岸”式构图,右下角的岸石与远山遥相呼应,江岸边泊着一排篷船,江面上亦有一客船,有多人立于船头拉帆,船内隐约可见人影。
画面左下角为白文“陈式金印”、朱文“项元汴印”。
沈周跋:“江淮总形胜,晓步聚沙洲。拉棺开扬子,风帆拂素秋。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天空壮险介,日夜大江流。浩浩无绣倪,日帆送轻舟。允文。”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片帆渡扬子,隔岸是瓜洲。未论金焦胜,兼霞一望秋。文嘉。”细朱文印“休承”。
王穉登跋:“轻舟渡扬子,青山落天外。挂席乘长风,江流一衣带。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殷都跋:“挨棺向江南,北风起天末。但觉五两轻,焉知两岸阔。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唤舱扬子渡,来性无一刻。胜作天堑时,乾坤限南北。世贞。”白文“元美”。
其九
图九为淮阴城,以建筑配合河流,描绘淮阴为淮河重镇的城市地理概念。
画面中心为河流的交汇点,河中央有一船夫正在奋力划船,上半段河边的亭子内有一人闲坐其中,城墙附近有一排房屋,城门内外有市民挑担进出,下半段河岸边和道路另一侧排列着鳞次栉比的房舍,河边也排放着许多船只。
画面左下角为朱文“项元汁印”。
沈周跋:“淮水通南北,揭帆初退江。故人将别酒,沙上玉瞿双。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挂帆渡扬子,一夕到淮阴。千艘及万户,英山何处寻。允文。”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扬子扬帆去,扁舟到楚州,繁华犹未歌,随地是销忧。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淮北春草黄,淮南春草绿。漂舟庙前过,杜鹃吟山木。王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殷都跋:“步出山阳城,独上刘伶台。安得长淮水,顾眄化为酷。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高舱一入淮,便问淮阴社。买酒新城中,来醉旧城下。世贞。”白文“元美”。
其十
图十为杭州法镜寺跳珠泉
画幅描绘在云深缭绕处描绘一条“S”形的道路,中段右有一小亭,亭内端坐几位僧人,亭外有侍僮跟随一老者正向亭内走去,亭子后为茂密的林子,上段高耸的山峰中隐约可见高台楼阁,画者在两峰相接处绘瀑布飞流而下。
画面左上角有“墨林”朱文连珠印、白文“陈式金印”。
沈周跋:“清讽临泉窟,跳珠应梵声。须臾还镜净,须鬓映人清。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曾游下天竺,僧寮闻梵声。遥看白云映,还见跳珠清。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松寮一匆水,涌地自拎莞。至今闻梵狈,的的尚浮珠。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天竺跳珠泉,徐疾应梵语。久生泉水头,回风湿白竺。明臣。”阴阳印“嘉则”。
殷都跋:“金经既朗朗,珠泉亦潺潺。那得潮音洞,移入武林山。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栖云佛堂顶,流水僧寮下。为恋清梵音,跳珠不成写。世贞。”白文印“元美”。
本幅自题:“陶庵世父命周写溪山秋色,赠汝高先生。笔拙墨涩,不足入目,则夫所赠之意为可重耳,鼓汝高装潢之,家题其所自云。成化甲辰岁,沈周。”铃“沈氏启南”朱方一印。
成化甲辰岁,也就是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年),此年56岁,画法到了粗沈阶段。这一幅图的墨色在沈周的画里,属于粗重的。“笔拙墨涩”,这是他对自己的画的评价,虽有谦虚的成分,也道出了实情。
题跋的大意:陶庵的伯父吩咐我描绘一幅溪山秋景图,以此赠予汝高先生。虽然我笔触笨拙,墨色滞涩,所绘之景或许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此番赠予的心意却是极为厚重的。故而,恳请汝高先生能够珍视这份心意,将此画加以装裱,并题写上我所附上的寄语。
《溪山访友图》
雪窗读易仿李营邱笔 水墨纸本
沈周《灞桥风雪图》
纸本 立轴 墨笔 153x64.9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这幅画以灞桥的风雪为背景,描绘了冬日山石间的宁静与美丽。画面中,山石被白雪覆盖,显得苍茫而冷寂。天空灰暗,江水碧绿如玉,整体氛围萧瑟而冷清。灞河水从远处山涧缓缓流来,近岸的一坡脚平台上,几棵细瘦的寒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巨峰夹江,沟壑深邃,山石叠起,远峰耸立如屏。山上的冬树瑟缩,冬苔遍布,构成了一幅冬日的山水画卷。
《溪山访友图》
《桃源仙境图》
《湖山栖隐图》
《鸠声唤雨图》台北故宫藏
明 沈周 瓶荷图
60×143cm 纸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庐橘山禽》
沈周《蕉荫琴趣图》
蕉下不生暑,坐生千古心。
抱琴未需鼓,天地自知音。
——长洲沈周
沈周《瓶中蜡梅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
纸本浅设色 140.6x31.6厘米
款识自跋:
体薰山麝脐。色染蔷薇露。
披拂不满襟。时有暗香度。
右黄鲁直蜡梅诗。偶戏写古瓶折枝并书。沈周。
北宋时,苏轼有关于蜡梅的诗句:“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他的学生黄庭坚也作《戏咏蜡梅二首》,题注曰:“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类女功捻蜡所成,京洛人因谓之蜡梅。”在师徒二人的推崇下,“蜡梅”逐渐取代了“黄梅”的称呼。在苏黄之前,腊梅叫黄梅。
腊梅
尹廷高〔元代〕
五出天然蜡缀成,诗人千载不知名。
自从山谷推同姓,一日清香偏汴京。
这说的就是写黄庭坚与腊梅的故事。
戏咏蜡梅二首
宋·黄庭坚
金蓓锁春寒,恼人香未展。
虽无桃李顔,风味极不浅。
其二
体薰山麝脐,色染蔷薇露。
披拂不满襟,时有暗香度。
沈周抄录的是其二。
黄庭坚是戏咏,沈周是“偶戏写古瓶折枝并书”,两人的游戏笔墨,一下子相应到了。
金黄色的花蕾锁住了春天的寒意,它那恼人的香气还未完全绽放。虽然没有桃花李花那娇艳的颜色,但它的风味却极为不凡,深藏不露。
体香如同山麝的肚脐散发出的香气,色彩仿佛被蔷薇的露水所沾染。轻轻披拂它,香气不满衣襟,但时不时会有暗香悄悄飘过。
黄庭坚写出了腊梅的幽香,深藏不露啊。“披拂不满襟,时有暗香度”,你看还挺有个性。
所以啊,后世的沈周,又一代风雅宗师,用古拙的冰裂纹瓷瓶插花,信手拈花,自然天成。游戏笔墨,成传世之画。
两人,成就了腊梅。
沈周《桃花书屋图》
纸本74.5x30.6 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桃花书屋图》题诗:今日看花惟我在,一场春梦泪痕边。这让我想到那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而这一首诗则是“往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存图卷里,桃花依旧笑春风”。而画中人是沈周的弟弟沈召,他于成化八年,也就是公元1472年病逝。明末清初文人徐沁所撰的《明画录》中说“沈召,字继南,周弟。画山水有法,长林巨壑,风趣泠然。惜早卒”。
沈周《蕉石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山居读书图》
南京博物院藏
第一版整理,还有很多未放进来。此中很多未命名,也有不少伪作。第一版根据网络上的整理图,做一些增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