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寺漫笔(散文)文/王世辉

白云寺,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这名字里的诗意,也点燃了我心中的向往之情。趁着双休,我报名参加一个五十多人的旅游团,天未完全放亮,便踏上了略带寒意的造访之旅。

天气带着寒意,我的内心却是温热的。这份温热,也使我在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中,睡意全无——车上的大多数人在补回笼觉,我却默默地在想象的画纸上勾绘着白云寺的景象。

其实,白云寺之于我,完全是个陌生的未知数,一无所知。到达目的地后,我才知道白云寺既是寺院的名字,也是辉县市国有林场的名字,林场的办公场所就在寺院的一旁,紧紧地毗邻着。

白云寺是一座千年古寺,位于辉县市市区西白鹿山西南的关山峰下。这也相类于我国境内的大多数寺宇——依山而建,与山结缘,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与纷攘红尘拉开了距离,宣示着出世与避世的生存态度。

甫一进寺,迎面照见一通赫然而立的石碑,石碑上的文字,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白云寺的来龙去脉,也让我获得了初步的认知。转述一下,便是:始建于唐高宗年间(649—683年),时名白茅寺;宋时增建罗汉堂;元至元二十年(1238年)重建,改名梦觉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修,西侧增建观音堂,并再度改名,始为白云寺;清亦有修缮,乾隆皇帝曾圣驾幸临;2006年5日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唐以降,直至今日,白云寺保存了一个完整的时间链条。

白云寺的鼎盛时期是在明代中期,当时的规模堪称庞大,有东西三座院落,房舍达一百余间。至清,虽无增,亦无减,仅只在修缮时改变了建筑的风格而已。现存的历史建筑,也是蔚为大观的,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配殿、东西配楼、东西厢房、钟楼以及奶奶殿等,共计14座60余间。这些栉风沐雨、静对莽苍的历史建筑,除大雄宝殿为明代建筑风格外,其他均为清代风格,呈现出“清”风扑面的浓郁气象。

白云寺占尽形胜,景色亦绝。据志书与碑刻记载,清代已成为“太行诸梵宇之最佳者”:古寺藏深山,钟声白云里;竹林葱葱,云海茫茫;高僧似云,灵塔如林;其中的“白云八景”,不仅浓缩了周边美景,更为白云寺赢得了“豫南名山在石人,豫北寺院在白云”的赞誉口碑。

较之于我所造访过的诸多寺宇,白云寺有一个突出的不同点:多树。这些树,种类丰繁,遍及角落,一例地高拔,一例地古老,一例地挂着保护牌子;最古老的银杏树已有1100年,其余之中,树龄达数百年者绝不鲜见。看着挂牌上标注的树龄数字,我不由得在心中暗叹:白云寺,真乃树的“养老院”。

关于这些树,我曾写过一篇散文《白云寺访树》,文中已有详述,此处不赘,只叙白云寺的他端。

先叙塔林。

塔林位于寺院北侧与东侧的山坡上。既然称“林”,肯定应该有许多座塔,一座挨着一座,一座连着一座,挨挨挤挤,鳞次栉比吧?然而,这只是我初闻塔林二字,心中一闪念间的猜度与臆想,当我来到塔林时,才明白自己的猜度与臆想完全是个错误的预判——此塔林远不比嵩山少林寺的那样蔚为大观,存留至今的仅有六座塔而已。此等规模竟也称“林”,其中必有缘由。思来想去,我得出一个自以为是的答案,那就是后世人们对历代住寺高僧的怀念与景仰,此情氤氲不已,漫漶不散,早已生长为另一种具有形而上意义的“林”了。

塔的建造,或砖,或石,都颇具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代表性,堪称典范的,有南宋淳佑六年(1246年)的寂照通悟禅师徽公塔、元至元二十九年(1229年)普照大禅师石塔、明弘治年间汉藏民族共建的茕绝老人天奇塔。听听塔下所葬之人的名号,就知道他们都是备受尊宠的高僧。

再叙寺中。

寺中房舍极多,一例地古旧,一例地沧桑,却又透射着容易被感受到的沉静与生气,这使我忽然想到了乡间寿星们的容颜。这些房舍,无论高矮大小,都张贴着红纸写就的对联。古旧底色泛动着红润,也在一定程度上掩去了沧桑的成分。联上所书,皆是佛家语,或彰显功德,或宣示劝诫,亦有融汇景光的妙词。比如“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以忍为高”,又如“山色青翠随僧入院,松声静雅与客谈玄”,都是可以品咂出滋味来的。

寺中房舍多,各种碑碣、高僧塔铭题记石刻亦多,保存完好的有二十余处。一边徜徉,一边浏览,最能吸引住我眼球的,是两处嵌入墙壁的壁碑。

一处是“纪云鹤碑”。碑上刻有纪云鹤的诗《祭风绕白云寺三首》。纪云鹤是明代陕西彬州(今彬县)人,举人出身,万历二十年(1592年)任辉县知县,在任三年。此三首诗,是他在任期间,携幕僚到黄河口祭风,因慕白云寺之胜,往止宿焉,次日清晨遍游白云寺,感慨抒怀而留下的美篇佳句,诗中有“泠泠泉声静,丛丛树色苍。闲云覆宇栋,异鸟吐笙簧”之语,极尽对此地胜景赞誉之能事。

另一处是“李贽碑”。碑上共刻有四首诗,其中三首为李贽所作,一首为他的好友邓林材(时任卫辉府推官)造访时所作。李贽是明嘉靖进士,三十五年(1556年)任辉县教谕,擢国子博士。这位在我国历史上赫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留下了《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著述,只可惜下场并不好,晚年是被冤死在狱中的。

寺中有一个狭窄的出口,连接着通往后山的小路。登后山,顺路游览了竹林、龙泉、北金顶等景点,均有不菲收获。

即将告别白云寺时,拐弯到寺的东侧,拜谒了著名的“五百罗汉碑”。碑由石龟相驮,高大,耸立,已被建亭设围保护,只是其碑文漫灭不清,难以辨识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