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友梅

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萧友梅,字思鹤,又名雪明,1884年1月7日出生于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其父亲萧煜增、原是前清秀才。萧友梅和广东香山的另一个名人、革命家孙中山从小就认识,孙、萧两家是彼此熟识的世家。

1901年,萧友梅从广州的著名新式学堂“时敏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先后入东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东京音乐学校学习。1905年,孙中山、廖仲恺、胡汉民等人成立同盟会,萧友梅1906年入会。

回国后,萧友梅曾任清政府的学部视事、孙中山的总统府秘书员、胡汉民的广东省都督府教育司学校科长,1912年11月作为公派生赴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教育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任北京教育部编审员,并兼任高等师范学校附设实验小学主任。

当时,音乐这个专业不被重视,在高等学校里不过是附庸,有的与美术合在一起称为图音系,有的与体育合在一起称为音体系,有的则更是大杂烩、称为图工操唱。1920年9月,萧友梅与杨仲等创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并在分科后任音乐科主任、为我国大专院校第一个音乐系科的设置立下头功。

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已组织了一个音乐研究会,还发行了一本《音乐杂志》;萧友梅读到该刊物后,便为其撰写文章。不久后,他接受蔡的聘请出任北大哲学系讲师和音乐研习会(后改组为音乐传习所)导师;那时,他还与赵元任等人一起发起成立乐友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友梅组建的乐团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立音乐院开院纪念

北大附设的音乐传习所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当时,他还亲任指挥、在该所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基本由国人组成的小型管弦乐队;从1922年底到1927年将近5年时间,共开过40余次音乐会,演奏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

由于萧友梅的奔走推进,北京的一些大专学校先后都设立了音乐系(科),国内音乐教育事业初具规模。1922年全国实行新学制时,以前可上可不上的“乐歌”课改名为“音乐”课,并且规定为小学的必修课。

但到1927年6月,当奉系军阀张作霖接管北京政权后,其教育总长刘哲即以“有伤社会风化”、“浪费国家钱财”为由,下令停办北京国立院校的所有音乐系科。萧友梅苦心经营5年的成果毁于一旦。

其时,北伐军已攻占了长江流域,蔡元培也就职于南京政府,萧友梅遂南下寻求发展。1927年11月,萧友梅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前身),并主持校政。

音乐院创办后,经费短缺、财政十分紧张。1929年6月,因宿杂费问题、学生和校方发生冲突,以冼星海、熊乐枕、蒋凤之、陈振铎等12名学生为首闹起了学潮。萧友梅因此事辞职,国立音乐院宣告停办。萧友梅因积劳咯血去莫干山养病一段时间后,8月19日被聘任为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原音乐院的学生需凭音专的通知可重新入校。

但冼星海等人被取消了入学资格;当局将冼星海开除,令曾帮助过冼星海的萧友梅非常痛心。萧友梅任校长以后,按照自己的理想尽力推进中国的现代音乐教育。1930年秋,他聘请留美回国的著名音乐家黄自任教务主任。经过数年的努力,国立音专成为具有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

事实上,萧友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更是一位爱国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五天,萧友梅主持的国立音专就成立了抗日救国会,为黑龙江马占山的抗日义勇军募捐了一千多元;此外,他还为义勇军创作了一首歌曲《从军歌》,传唱一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自(左)与萧友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介绍见下行文字

1934年11月,齐尔品(中)及其夫人(左三)、查哈罗夫(左二)、阿克萨可夫(右二)、黄自(左一)、萧友梅(右三)与贺绿汀(右一)在国立音专校园

抗战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11月,萧友梅在音专创办的《音乐月刊》发刊词中写道:“在此非常时期,必须注意利用音乐唤起民众意识与加强民众爱国心。”在极端艰苦危险的环境中,萧友梅的国立音专一直没有停止教学,坚持到了抗战胜利。

1940年,汪精卫成立的汉奸政府,企图拉萧友梅下水。此时的萧友梅,尽管因早年患有肺结核病、经长期积劳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贫病交加之下的他、仍不为所动。1940年12月31日,因结核菌侵入肾脏,萧友梅在上海体仁医院病逝。

萧友梅是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把毕生精力都投献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如冼星海、贺绿汀、江定仙、李焕之、丁善德等大批音乐人才;此外,他还还编撰了一大批音乐教材、论著,创作有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