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82岁了。”昨日,来自河南洛阳的郭桂兰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2007年起,她就来到了洛阳牡丹广场英语角,最初是为了让孙子张泽(化名)练英语口语。如今,张泽已经是北京一所高校口译专业的在读研究生,而闲不住的郭桂兰逐渐成了英语角的组织者。
奶奶从参与者变成组织者
洛阳西部的涧西区有一座牡丹广场。每周日上午10点到12点都有英语角例行活动,每周六则是例行英语演讲和英语沙龙,还会不定期举办面向小学生的英语演讲比赛。
几乎每次活动,都有一位老奶奶迎来送往。她一头短发,精神矍铄。聊起这位“Winnie(维尼)奶奶”,英语角几乎无人不知,但说到她的真名郭桂兰,会有人疑惑地发问:“这是谁?”张泽告诉北青报记者,从5岁半开始,奶奶每周日上午都带他去英语角练口语,一直练到小学六年级。在英语角,他被唤作“Winnie”,郭桂兰自然就成了“Winnie奶奶”。
牡丹广场英语角是由工程师李兴业于1979年创办的,至今已有45年历史。加入一两年后,郭桂兰慢慢从参与者变成了组织者。张泽上中学后就不常去英语角练习了,郭桂兰十几年来却一直在英语角义务组织活动。2017年,95岁的李兴业去世,郭桂兰接了他的“班”。
孙子成英语口译专业研究生
张泽告诉北青报记者,英语角有中国人,也有来洛阳工作、旅游的外国人。当时张泽年龄还小,起初和陌生人说话有些胆怯,郭桂兰总是耐心地鼓励他“不要怕,没关系的”。张泽回忆,“英语角的人们没有把我当小孩子,总是蹲下来耐心、平等地跟我说话。”郭桂兰总在腋下夹个复读机,录下当天的对话,晚上休息前播放给张泽听,巩固练习成果。
在大家的指导、鼓励和陪伴下,小张泽对英语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小学时,他多次参加“希望之星”英语比赛,并获得了河南省冠军和全国优胜奖等成绩。
张泽说,小时候参加英语角的经历不仅为他打好了英语基础,还让他敢于与人打交道。高考填志愿时,他报了英语专业,后来保研至北京一所高校的英语口译专业。对这一切,郭桂兰深感骄傲。
看到大家进步觉得很开心
虽然加入英语角并组织活动十余年,但如今郭桂兰还是只能听,不会说。她说,自己上学时学的是俄语,没学过英语。来英语角之后,她每天都忙于组织活动,没时间专心学。
郭桂兰成为英语角的组织者后,已有几千人参加过活动,她很开心看到大家在这里取得进步。
陈兰(化名)曾是一名中学英语教师,10年前开始从事教培工作。她发现牡丹广场英语角会不定期组织演讲比赛,还会请英语教师、外教等做评委,而且完全不收费。“这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陈兰说。
陈兰开始推荐学生们报名参赛。“有个六年级的学生每天都会对着镜子练习,录下视频发给我,让我指点。我家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也参加了比赛,最初上台时很紧张,后来经过练习,也可以落落大方地演讲了。这都是他们的收获。”陈兰说。
退休前,郭桂兰在照相馆工作。现在,人们在英语角交流,她就给大家拍照。有时家里人也劝她歇一歇。“我今年82岁,还要继续参加活动。”郭桂兰笑着说。
文/本报记者戴幼卿实习生刘晓诺统筹/孙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