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这几年社交平台崛起了很多中小学生博主。
这些小孩哥小孩姐们在屏幕前,金句段子、网络梗张口就来,讲观点有理有据,科普的熟练度丝毫不亚于专业人士,推荐商品时来那声声「哥哥姐姐」叫得屏幕外的妈粉姐粉们都不忍心不剁手。
过去孩子们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宇航员、医生,这代却纷纷把目标转向了当网红,做直播。
中小学生做网红博主有天然的土壤,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从一出生就与互联网时代无缝衔接,刷视频、网购、在线交友...,他们将生活融入进了数字,而不是把数字融入生活。
2023年《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5年来,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从89.5%提升至95.1%,其他各学龄段的普及率均超过99%。
腾讯育儿2020年发布的《网红经济对青少年的影响》调研报告也显示,逾70%的孩子平时有刷短视频的习惯,近50%的孩子想成为网红。
但让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早早加速迈入成人世界到底是好是坏呢?
1
中学生做开箱博主,
月入过万
我身边就有个爸爸,他家孩子现在是一名高二学生,同时也是一位手办类开箱博主。
对于孩子走上博主这条路,这位爸爸认为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他家孩子从小就有手机,六年级注册了小红书,因为是手办爱好者,没事时就喜欢把自己买的手办拍了视频发在该平台上。
一开始没想过要商业化运营,只是偶尔拍着玩,分享在网上,记录美好瞬间。
但令他们一家人都没想到的是,量变引起质量,孩子的视频浏览量越来越高,账号粉丝也从0人增长到了现在的1万多人。
这个孩子看似很佛系,但其实很有内容运营头脑:
“我一开始选择小红书平台,是因为了解到它以年轻人为主,养号时我发现这里潜伏着许多中小学生,我们班上的同学也几乎人均有该平台的账号。
有人在这里刷视频,有人把这里当作情绪宣泄窗口,也有和我一样在做手办的,只是没有我粉丝多,还有沉浸式看书和写作业的账号,赛道比较多,关键是找到自己的擅长点。
我视频不是随意发的,素材、背景音乐都是我根据当下的流行选的,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观感更好,我还在网上各种白嫖,自学了剪辑。”
这个孩子刚开始玩手办时,是用自己的零花钱慢慢购入,夫妻俩是普通国企职员,不可能大批量给孩子购买手办。
后来小红书账号粉丝到达三四千的时候,就有很多公司主动联系孩子进行合作,为了方便商务活动,这个爸爸直接给孩子开了家公司,工作之余给孩子当起了商务。
现在孩子买手办不仅不花钱,每个月稳定接广告还倒赚几千到上万元,有好几个月孩子的广告收入都超过了夫妻俩。
这个孩子现在高二,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平日里学业压力比较大,她玩手办拍视频既是在运营账号,也成了一种解压方式。
谈起孩子的成长历程,这位爸爸说:
“我们对她一直是放养式教育,自己安排时间,自己做预算,只要她感兴趣,即便是做博主这种在外界看起来不务正业、耽误学业的事情,我们也都支持她。
我觉得孩子当网红,做博主没什么不好的。
努力经营一个自己的账号,分享美好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
青春期的孩子正是与外界建立认知的时候,他们需要认可,被认同了,就会有成就感和自信。”
2
小孩哥姐们在网上玩“泥巴”,
财富与学业两不误!
这位爸爸孩子的经历,让我想到了之前美国一个高中生博主Angelina Ly的故事。
Angelina Ly是第一代越南裔美国人,从小酷爱DIY手工,比如编织,制作粘液(类似于橡皮泥一样的东西),用胶水和闪粉做魔法水晶球等,喜欢把各种材料放在一起制作新东西。
14岁时Angelina Ly发现了史莱姆,这是一种果冻状或半液体状、不透明或半透明、可变形的的胶体,号称是Z世代的解压神器和社交工具。
某天Angelina Ly在玩手机时刷到了一个DIY史莱姆的视频,就自己尝试用胶水、颜料等制作了一款闪闪发光的「银河史莱姆」。
制作完成后,她把自己拍摄的视频以「Fireflyslime」的昵称在Ins上分享了,没想到收到了数以万计的观看,一夜之间成了小有名气的手工类网红。
随着她在社交媒体账号上分享作品的越多,关注度越高,几周时间她就收到无数粉丝想购买她史莱姆的请求。
于是在十多岁的年纪,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一家临时网店来销售作品!
“从那以后,生意越来越大。”,业务迅速增长后,Angelina Ly又在Shopify上建立了永久在线商店Fireflyslime。
据报道,Fireflyslime上线第一周就进入了Shopify商店前1%,并已售出数万份史莱姆,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
Angelina Ly如今在Ins、TikTok 和 YouTube上有50多万人关注,这些粉丝是过去5年间,她靠自己精心创作的新颖内容吸引而来的,从未购买过任何广告。
懂得年轻人购买心态的Angelina Ly不仅局限于发布视频,她还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列出新品,引起粉丝和买家的期待,因为出色营销策略,她家90%库存通常10分钟内就会售罄。
Angelina Ly还是个事业和学业两不误的学霸,创业之余,还被华盛顿大学录取了。
其实借助社交媒体做史莱姆的还不止Angelina Ly这一个人。
香港也有一对双胞胎,初中时就在各大社交平台运营着他们自己的史莱姆账号,圈内称他们为M家,国内资深玩家都知道他们。
他们每天在账号中分享解压视频,每条上万人看,各大平台累计上百万粉丝,还有自己商店,双胞胎兼顾学业忙不开时,正在读大学的哥哥也加入到了日常运营中。
当越来越多的小孩哥、小孩姐们出圈,外加网红文化的盛行,靠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颜值与才艺赚足第一桶金成了很多孩子的目标,中学生做网红似乎已是个无法避免的大趋势了。
但近日澳洲政府的一则法令,又把无数人拉回了现实!
3
澳洲的铁腕,
粉碎了中学生的网红梦
在中国或国外部分国家中学生做网红成为风潮,但在澳洲:做网红不仅痴心妄想,就连未成年人玩社交媒体都会违法!
11月28日澳洲众议院高票通过《2024网络安全(社交媒体最低年龄)修正案》,要求社交媒体公司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Facebook、Instagram、TikTok和Snapchat等平台。
这一法案的实施,使得澳洲成为世界上对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立法最严的国家之一。
澳洲政府给媒体平台限时12个月,必须在期限内采取合理措施阻止16岁以下的未成年开设账户,也就是到2025年底,各大社交媒体的用户年龄都要在16岁以上。
即便父母同意,孩子也没有权利使用社交媒体,一旦公司没有按照要求来执行,最高可能会被处罚5千万澳元,折合人民币2.34亿元的罚款。
澳洲政府公布出台相关法案之前,该地许多学校的家长就在组织一些活动或是小团体来加速法案的落地。
在禁止未成年玩社媒这件事上,不止铁腕澳洲这一个国家。
美国部分州,比如佛罗里达州、犹他州等也已经通过法案,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或要求其必须征得父母同意。
比利时也有相关立法,意大利、德国也没闲着,同样规定要父母允许后未成年人才能使用或是注册账号。
在英国,一项民意调查发现77%的小学适龄儿童家长希望对16 岁以下的孩子实施智能手机禁令。
法国在2023年给社交平台下令,必须征得15岁以下未成年父母的同意才能创建账号,但因技术问题未实施。
今年总统马克龙再次建议,禁止11岁以下儿童使用手机以及禁止13岁以下儿童使用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等严格规定。
如果政策真正实施,别说当网红博主,就连玩手机的资格都被剥夺了!
为什么各国都在出台规定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这背后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社交媒体的算法机制会让孩子上瘾。
社交媒体平台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抢占用户注意力资源,其背后有套周密的算法和上瘾机制。
它们会分析用户的观看偏好和行为,智能地推荐个性化内容来迎合用户的喜好,这种惯性的推荐机制会不断激活用户大脑中的奖赏机制。
同时,社交媒体的滚动下滑功能会激发用户的猎奇心理,让他们长时间停留在这里进行无休止的寻宝活动,全天候不间断为我们注射数字多巴胺。
而未成年人的大脑还在发育,海量碎片信息狂轰滥炸不只是单纯浪费时间,更可怕的是会损害他们的大脑,尤其是大脑中极其脆弱的前额叶皮层。
这部分脑区大概25岁左右才发展成熟,早期超负荷运作会让孩子难以保持专注力,无法深度思考和判断,更容易冲动且情绪化。
多项研究均表明,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会加剧孩子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虚拟社交更会降低孩子面对面交流能力,加剧孤独感和社交焦虑。
除了之外,社交媒体会利用人性,设置即时反馈机制,点赞、评论等数据提醒暗藏玄机,它们就像是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训练,时时刻刻都在挑逗着用户。
很多父母反对孩子步入网红之路,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担心孩子会被数据绑架。
每次更新完内容就会不停刷数据,数据代表着关注度,代表着收入与声誉,如果流量不好就会陷入深深的焦虑,担心掉粉。
为了挽救数据,很多网红不惜自损羽毛,去迎合大众口味虚假表演。
做博主不仅仅是体力上的劳累,也是对情绪和心智的消耗。
第二,加速信息茧房
社交媒体平台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回音室,相似的观点在茧房里回荡。
社交媒体的算法本质是在讨好流量,它难以保持客观和理性,会助长偏见,对于一个观点,往往是对内抱团全暖,对外充满敌视,稍微出现相反的声音就会遭到抵制。
在网络上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
一旦茧房形成,我们就会困在里面,与外部世界缺乏交流,群体内同质性增强,观点和看法趋于一致,声音单一片面,思维更固化。
但世界是多元的,青春期的孩子价值观还在塑造中,还没形成全面而客观的三观,如果此时就关闭心房,他们可能就会变得狭隘,进而影响长远发展。
如果我们稍微揣摩下,不少中学生扎堆想做网红,又何尝不是受到了信息茧房的影响?
看见一个头部网红年入千万,就以为每个网红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但现实是脱颖而出的只是少数,几个分子的背后是成群的分母在做支撑。
第三,引发网络暴力
社交媒体让孩子们结交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见识到了不同群体的面貌,但这里从来都不是一个乌托邦或是一片净土。
观念的差异化和人性最复杂的一面借助虚拟的网络而暗流涌动,而且网络具有放大效应,稍不注意孩子们就有可能陷入网暴的漩涡中。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000名85后到00后的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65.3%受访者表示自己或周围人遭遇过网络暴力,71.9%觉得网络暴力越来越频繁了。
其中最常见的网络暴力形式包括信息骚扰(48.1%)、隐私泄漏(38.2%)、羞辱谩骂(31.7%)和谣言(24.6%)等。
网络是个小型戴面具的社会,对方的辱骂、恶意评论和针对外貌和才能等攻击很多时候是毫无理由,往往是在情绪宣泄。
因为匿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网暴会让孩子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和自我厌恶的负面情绪。
网络的恶意就像是一阵风,站在聚光灯下的中学生网红博主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内容,经过算法被大众看到,但高关注度必然会带来很多不一样的声音。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招致恶评,如果遭到网暴,孩子是否承受得住呢?
4
你会同意孩子做网红吗?
网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金钱、话语权和影响力的象征。
我们很多行为方式和思想习惯,比如吃什么、穿什么、喝什么、看什么等等,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们的牵制。
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多么大的权力诱惑啊?
何况网红身份不仅仅是中学生的追求,连大人都趋之若鹜,可见其魅力。
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网红光鲜亮丽的背后,可能是无尽的谩骂与质疑,可能是数据的一蹶不振,也可能是创作能力的枯竭,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能否接住这一切呢?
对于孩子做不做网红,父母的意见难以达成统一,但不管选择战队哪一个,都要提前搞清楚一个问题:
孩子为什么想做网红?
孩子有好奇心无可厚非,但好奇心也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像是前文提到的两个中学生因为喜欢手办、喜欢手工,在无意之间走上了博主之路,这种纯粹是因为爱好而驱动的。
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做博主发展的兴趣或是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对于两者孰重孰轻,他们及其家长都有清醒的认知。
但如果单纯是为了名气、虚荣心,一串串虚拟的数字,那么成为网红这条路可能走起来并不会那么容易。
网红走到最后靠的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专业化,需要有过硬的实力和强大的内核,往往还包括丰富的阅历,才能保证输出高质内容。
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回想我们那个年代,日常生活被言情小说、武侠故事和电视剧包围着,现在的数字一代又被网络喂养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要尊重历史的进程,但我们也能直观看到,这一次落在父母肩上的担子重了,责任也更大了。
--------End---------
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本文授权转载自“湾妈看世界”,大湾区最优质的教育号,精英家长都在这里。
121我二胎备孕生女儿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