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22日
首届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
在山东济南落幕
华南理工大学代表队表现优秀
荣获金奖1项、银奖2项
颁奖仪式现场
2024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由山东大学主办,是一项面向在校大学生举办的校园赛事。首届大赛以“融创赋能 实践致新”为主题,聚焦国家战略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文史哲、经管法、教育和艺术4个组别,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段组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旨在推动高校文科人才培养实质性“脱虚向实”,将人才“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自启动以来,大赛共收到来自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67所高校的近2.5万项参赛作品。经逐层选拔,最终共有184所高校的404项作品晋级决赛现场赛环节。
在本次赛事中脱颖而出的
三项获奖作品
都有哪些创新之处?
又将为文科教育服务国家发展
带来哪些全新灵感?
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金奖获奖作品
智影新境——
人工智能视频大模型在视听领域的应用研究
参赛团队成员张舒萍、章雯慧
指导老师:张陆园
团队成员:张舒萍、王巧祎
章雯慧、赵欣然、张羽晗
所属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智影新境”团队的师生们聚焦人工智能视频大模型在视听领域的应用创新,立足多学科交叉视角,围绕视频大模型、AI短视频、AI微短剧、AI题材电影、虚拟数字人等前沿议题,开展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探索。曾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篇成果在《当代电影》《贵州社会科学》《现代视听》等刊物发表。
针对当前人工智能视频大模型在技术成熟度、内容表现力以及创意融合度等方面的不足,团队成员通过大模型实验与系统性田野调查,对其应用范式进行了全面探索。
通过引入情感语料库、上下文建模和多模态情感识别等前沿技术,团队成员尝试对人工智能影像在情感表达与内容生成中的能力进行优化,助力推动人工智能视频大模型在视听领域的创新突破,曾推出《逐日者》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影像作品。
团队AIGC作品《逐日者》
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网络视听创作与研究中心、智能媒介与未来影像研究中心,“智影新境”团队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关成果曾荣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会奖”、入围全国大学生AI艺术季-AI影像创作单元等。
银奖获奖作品
01
智绘湾区,匠韵新承——
数字化赋能岭南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参赛团队成员钟心然、吴逸菲
指导老师:赖文波、彭长歆、李彬彬
团队成员:钟心然、吴逸菲、叶枫玲
许 洋、贾子晴、李诗玟
罗佳怡、徐 柯、杨添淇
杨小兵、聂川林、舒 婷
所属学院:建筑学院
“智绘湾区”团队由风景园林、产品设计、工商管理等多学科背景的师生组成,成员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共同致力于岭南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事业。
团队深入粤港澳大湾区15市38县开展广泛实地调研,基于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创新性传承不足、社会关注度欠缺以及未形成全链条式服务体系等问题。
数字化技术与平台文创成果
(绘本《岭南绘-余荫山房》)
依据实际情况,“智绘湾区”团队成员创新性地提出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方案,涵盖数字建档、数字评估、数字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并研发了一系列数字化技术与平台,如传统村落动态监测预警系统、传统民居建筑设计与建造之砖作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有效解决了岭南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难题。
据悉,“智绘湾区”团队研发的数字化技术与平台能够精准地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评估风险、开展虚拟修复,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该项目成果的落地实施将为岭南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以创新模式推动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
02
破“旧”立“新”——
老旧小区自主更新的制度困境与优化建议
参赛团队成员蒙小芳、邵永威
指导老师:戚冬瑾
团队成员:蒙小芳、邵永威、李子璇
于博洋、齐璐妮、颜端怡
谢馥华、吴佳妍、许晶婷
所属学院:建筑学院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随着城市建成历史的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更加艰巨。部分地方逐步尝试自主更新(由居民自主发起、筹资并主导改造老旧住宅),该方式有望成为一种社会效益优先的可持续更新模式。
项目实施过程
然而,当前的老旧小区自主更新在制度构建上缺乏体系化和可操作性。由此,参赛团队师生项目遵循“理论服务实践”的思想,开展实践和探索,目标是以法规制度的完善,赋能老旧小区自主更新。
团队成员实地调研
团队成员通过梳理法规政策,走访调研老旧小区居民,深度追踪典型案例,参与实际项目等形式,总结梳理各方利益诉求,深挖痛点问题,解析矛盾根源,在法律层面上探讨自主更新的权利构建方式。
团队学术论文
被城市规划领域权威核心期刊录用
经过多方努力,团队用实践与探索回答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何以能建?”的问题。调研报告被纳入政府实践成果册作为参考,实践项目的初步规划的得到了居民认可,相关学术论文被城市规划领域权威核心期刊录用,为后续城市更新制度的进一步确立、相关法律的修订工作及自主更新的实施提供可借鉴思路。
每一次智慧与知识的交锋
都会迸发出新的思考和灵感
每一项荣誉的背后
都蕴含着独特启发和心声
让我们一同聆听参赛师生们的心路历程
在指导团队荣获金奖的同时,新闻与传播学院张陆园副教授也在本次大赛中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他谈及了未来的规划,“新文科建设强调跨学科思维,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跨学科知识,深耕人工智能影像领域,力求推出更多高水平成果,为新文科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还记得比赛前一天,我和队友们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一起模拟路演环节, 来来回回地打磨课件和文字表达,”作为团队学生负责人,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张舒萍同学回忆起备战比赛的经历:“走上讲台以后,我们很流畅地把内容展现了出来。很高兴最终荣获金奖,这离不开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来自建筑学院的钟心然同学表示,本次比赛历程让她深切感受到数字化技术在岭南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无限可能和光明前景,“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困境,我们迎难而上。数字建档、风险评估、平台搭建,每一步都凝聚了我们的心血和智慧,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之路,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冠军争夺赛!各大高校的高手云集,在讲台上各显风采,给予了我很多新的思考和灵感!”建筑学院蒙小芳同学通过参加比赛,体悟到了文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无限可能,“这个冬天很难忘,希望下次还有机会来山东济南欣赏冬季景色。”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通过主动布局金融科技、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文科专业,持续深化文科本科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迄今为止,已有8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位居全国高校并列第11位、广东省高校首位。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华南理工大学将持续聚焦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深入推进文科教育转型升级
将人才“软实力”转化为
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教务处、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筑学院
微信编辑:黄明华
初审:冀早早
二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