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6年楚剧是革命的戏剧,戏剧里面的先觉者,艺术的花!平民的魂!楚剧同志们,努力吧!殷勤些,浇灌着这花!奋斗吧!提防些,保守着这些魂!

(弘治)《黄州府志》卷之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刻本】

上元,郡民于是日夕搭□街灯,或杂以管弦相乐,谓庆赏元宵。居民徃来游观不绝,亦见太平盛世之乐事也。

(乾隆)《汉阳府志》卷之十六【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刻钞本】

(嘉庆)《汉阳县志》卷13风俗【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

(同治)《黄陂县志》卷之一【清同治十年(1871年)刊本】

(同治)《汉川县志》卷六【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放灯:自十一日至元宵夜,箫鼓花灯,连肖忘倦。或遇风雨,更于十五后补行之。

  (乾隆)《江夏县志》卷之二【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刻本】

(同治)《江夏县志》卷五【清光绪七年重刊本】

上元夕,剡竹蒙纸为龙状,篝烛者曰龙灯,作兽状、鱼状,曰散灯。鼓吹喧阗,往来纷织,爆声逹旦。前后数夕亦如之。城中或为游龙,或为麒麟,或为狻猊,或蹻行之献。月杪,诸游手比户醵金演剧曰灯戏。

(道光)《黄安县志》卷一地理志【清道光二年(1822年)刻本】

(同治)《黄安县志》卷一地理志【清同治八年刻本】

(光绪)《黄安县志》卷之一【清光绪八年刻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春前一日,迎春,扮故事,打插秧鼓,唱插秧歌。复有春官服红袍,一隶持杖旁侍,沿门诵吉词,隶应曰:是谓之説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三、十四、十五夜,比屋张灯放烟火,复有烛龙大小十数条,锣鼓前导,俗以此压灾驱疫。次有采茶灯,择童男十二为女妆,各擕灯一具,谓之茶娘。自正月至十二月,月各一曲,以采茶二字起兴,竹枝体也。城乡妇女于十五日相率联游,谓之荡元宵,亦谓之走百病。群儿鼓吹,廵城逰戏,谓之打得胜鼓。沿山徵逐,谓之赶毛狗。兔女儿则迎紫始仙以卜,谓之七姑娘。

注:接着是采茶灯,挑选十二名童男装扮成女子,每人携带一盏灯,称为茶娘。从正月到十二月,每个月都有一首曲子,以“采茶”二字为开头,属于竹枝词的体裁。

近有不可训者二:曰呀戏,曰影戏。子弟不列于梨园,节奏不谐乎弦管。呀戏演于昼,其词淫,其态媚,观之易迷。影戏演于夜,其词俚,其音土,听之易晓。价廉费省,便于集事。故一村乍停,一村复起,男女辐辏,乐此不疲。荒职业而坏人心,莫此为甚。昔河西之讴,始於王豹,齐右之歌,倡自緜驹。今田夫牧竖竞习其曲矣。此风不熄,俗且日偷,有世道之责者,揭其獘而大声疾呼,庻欲觉之晨钟也夫。

(道光)叶调元《汉口竹枝词》【道光十九年至三十年(1839-1850)年】

民国四年(1915年)徐焕斗《汉口小志》

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

注:【楚剧前身花鼓戏】除了土荡外,汉口通济门一带是黄孝民众来汉口必经之地,集市贸易活跃,也成为花鼓戏经常演唱的地点。

1874年6月20日(同治十三年)《申报(上海版)》汉镇花鼓戏禁革案(武汉)

花鼓淫戏,夤夜扮演,最易伤风败俗,汉镇地方,久经示禁在案,乃近有不法棍徒,勾引花鼓戏班,敛钱肥己,每于鼍鼓更三跃之后,身率梨园子弟登场唱演,以致大街小巷,往来行人,彻夜如织,而盗奸潜迹其中,故近日巨案尤层出而不穷也。初犹在于湖堤外焉,迩更明目张胆,渐入闹街,前日由汉郡武庠李某忘其名,把持花鼓戏班,于宵鼓三敲,在黄皮(黄陂)街总厘局对面大兴巷内,鼓乐喧天,歌舞彻夜,观者如堵,举国若狂,而其间之为盗为奸,莫可穷诘。地方委员闻声往查,讵李某不自敛迹,肆詈之余,老拳相向。委员顾一鸡肋,岂足以当李某之尊拳,而仆从之受鞭楚,更形狼藉矣。委员以情关重大,随即直陈各宪。现闻已将李某拿究在案,而花鼓子弟亦有被逮在事者,读“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之句,为之神往。

1878年3月8日(光绪四年)《申报(上海版)》演花鼓戏(武汉)

汉阳府郡丞陈某每至晚间,微服私访,捕拿演唱花鼓戏者。正月二十五日,捕获正在演唱者二名,重责枷示:

昆腔二黄诸戏,贞淫杂出,尚寓劝惩之意,惟花鼓戏有淫无贞,故地方历经示禁。汉阳蔡邑尊前已出示禁止在案,乃近闻黄陂、黄冈等县之无业游民,又到汉埠通济门外演唱花鼓小戏。地保等闻有营弁包庇,亦不敢谁何。然而坏心术而启浇风,莫此为甚,有司官正当力为惩治,方能正本清源。郡丞陈公知其然也,每至晚微行访察,然若辈行踪靡定,猝难张法网以遏淫声。正月二十五日夜,陈公又微行而出,邂逅相遇,正在登场演唱,遂立饬役拿获男扮女装者二名,捆缚回署,弛棍重责,并饬即衣女服枷示门头,以昭炯戒,并令各钟成及时赏鉴云。按,武昌人以与优伶缱绻者为钟成,语最不经,然采风者亦宜知也。

1882年3月21日(光绪八年壬午)《申报(上海版)》第二版

禁演淫戏(武汉)

楚北、武汉【注:武昌府、汉阳府合称】各乡间如值岁收稔丰,农民每于上元节敛钱玩灯,演唱花鼓等戏,谓可保一方平安,此风由来久矣。兹届上元,乡人复挨户捐钱,兴办迎灯演戏,极形热闹,惟离汉四十里之沙口地方,不准演唱花鼓戏,盖有前浙江学台胡小荃先生在焉,是则移风易俗不深有赖于大绅乎?

1887年02月18日(光绪十三年)《申报(上海版)》第十版

示禁淫戏(武汉)

汉阳清军府陈为出示严禁事。案准汉阳协镇都督府樊移开,奉署督部堂裕札开,照得本署部堂访闻武汉地方,每自正、二月间,多有扮演花鼓淫戏,甚至彻夜连宵,男女混杂,实为风俗人心之害,并有藉此引诱奸拐,开场聚赌者,诲盗资淫,莫此为甚。虽经迭饬严禁,而不肖兵役得规包庇,地方文武漫不加查,仍然肆行无忌,言之殊堪痛恨。瞬届新正,诚恐若辈故智复萌,亟应出示严禁,务使军民人等各勤本业,痛戒前非,并责成地方士绅交相劝戒,以挽頽届。经此次示禁之后,倘敢复蹈前辙,立卽会同地方官,将创首演戏之人严拿解县惩办,慎毋视为具文。兵役如敢受贿包庇,一并从重究惩,稍宽贷等因。奉此,除早经出示严禁外,合再示禁。为此,仰军民人等一体遵照毋违。特示。

1896年02月25日(光绪二十二年)《申报(上海版)》第二版

汉上春声(武汉)

《汉口采访友人》云:武汉二郡【注:武昌府、汉阳府】乡民,每值新年,必捐赀为赛灯之事。其中最为世道人心之害者,莫如花鼓戏一事,搬演诸般淫剧,输色授是,在贤长官维持风化,严行示禁也可。

1898年04月22日(光绪二十四年)《申报(上海版)》第三版

汉皋杂俎(武汉)

离汉口数十里,滠口、水口两处,每届新正之时,演唱花鼓戏,至三月则尤甚,通宵达旦,男女杂沓,大为风俗之害。不之徒遂亦溷迹其间,为诱拐地步。官斯土者,何竟置若罔闻耶?

1899年03月12日(光绪二十五年)《申报(上海版)》第三版

汉水春鳞(武汉)

迩来滠口、沌口等处,盛行花鼓戏,雨意云情,描摹尽致。青衫红袖,相约来观,几致万人空巷。伤风败俗,莫此为尤。有地方之责者,其亦有所闻否?

1899年03月16日(光绪二十五年)《申报(上海版)》第二版

宜昌锁记(宜昌)

宜昌向无演唱花鼓戏,新年,忽有汉阳府属人,三五成群,在大南门外,每晚登台演唱,淫声浪态,亵越不堪,好事之徒,趋之若骛。后有卾中人之在宜作贾者,以其有辱同乡,不准唱演。

1917年02月13日《申报(上海版)》第七版

纪汉臯商巿与社会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口巿面,自辛亥后移盛于租界,大有日新月异之概。即以戏园一业而论,从前惟怡园与汉舞台开在英界。近年英界既增新民剧场,德界复设立大舞台,而法界、日界更有花鼓戏园五六家,每园无日不座客挤满。现闻有人又在英界歆生路另建一最新式舞台,冀与原有各园争胜,开幕期巳不远。至华界戏园,现尚有满春、爱国笑舞台三家,其生涯大不如租界各园,不过汉调伶人无所托足,藉此以图团结而巳。又屋顶花园一业,以英界之汉大旅馆楼外楼为创首,获利最厚。现亦有人继起,拟仿上海新世界绣云天形式,在歆生路建筑一极大游戏场,刻正积极经营,闻集股至三十万元。有此资财,不以之兴办实业工厂,而为此游戏营业,亦可见民风之好尚,习俗之日侈也。

1917年02月17日《申报(上海版)》第六版

1917年02月16日《大公报(天津版)》第六版

武汉社会之悲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汉人民繁庶,伤风败俗之事,时有所闻。近因新正社会中怪状触于吾人耳鼓者尤夥,兹仅记述花鼓、龙灯、赌博三事,以概其余,亦足见社会道德之日益退化矣。花鼓流弊花鼓戏为鄂省所盛行,词鄙而嚷,无一正剧。向来例禁森严,各县乡民于新年或偶一演之,其有自治力之乡村,往往视为例禁,虽官不知之,众亦干涉,盖以妇女每为所惑失节也。顾官私公认,悬为厉禁之花鼓戏,竟每日冠冕堂皇,于汉口各地设园开演,其生涯与新旧诸戏园相等。平日所害之男女青年,巳不知凡几。兹就近日所闻者,略举数事。如昇平花鼓园中有伶人荣中仙,年甫成童,竟将某巨商之妾拐逃,并卷去万余金。某钜商名誉攸关,祗得隐忍不究。又某园有伶人小宝宝者,与住居某某里某宦之夫人有暖昧情事,拜为乾儿。新年某夫人到园看戏,以正金银行在日本发行之钞票二百元,打彩宝宝,夸以为荣。其他良家妇女,为若辈所诱,身败名裂者,亦时有所闻。武汉当道,固知花鼓戏园为害社会,惟以有设在租界,诿为官权所不及者。其实不然。界当局对于淫亵不堪之剧,未尝不严厉禁止。不过彼于《花鼓戏》之内容,尚未深悉,倘交涉员详为说明,力请禁止,外人又安肯庇护耶?所可怪者,缙绅士族,富商巨贾亦多,纵令妇女子弟入园观剧,毫不禁诫,如果联请领事捕房查禁,吾知无须外交官之力,亦必有效也。

1923年6月26日至10月3日《申报(上海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世界汉剧场特聘武汉著名玉壶春全班合演

小世界汉剧场,特聘武汉著名玉壶春全班合演:张坤臣、刘鸿生、王小山、李安喜、小白兰花、小桂兰、匡伯伶(楚剧)、小官宝(楚剧李百川,黄陂)、小桂芬(楚剧章炳炎)、张小峰、冷月仙、小桂宝、小月红(汉剧)、赛翠霞、小香水(汉剧)、陶紫云。

上海乃通商巨埠,百戏杂陈,京剧、昆曲暨四明文戏等,各界已习见熟闻矣。独京剧来源之汉调,尚付阙如。故本世界不惜重资,礼聘汉口玉壶春全班超等名角到沪,准定本月十五日在小世界四层楼日夜开演,拿手好戏,戏目详见世界小报。凡酷嗜皮簧者,莫不知汉剧之佳妙。加以初次来申,诸君决定先覩为快。开幕在即,先布区区,伏希各界亮察贲临为荷。小世界汉班剧场谨启。

注:1926年(民国十五年)9月之前还是湖北的黄陂(黄孝)花鼓戏没有定名为“楚剧”,早期楚剧演员就以“汉剧”“汉剧班”之名参加演出。

1926年4月10日《东方杂志·沙市》第23卷第7号

七沙市习俗

沙市习俗。与宜昌大致相似,毋庸重述。兹就《宜昌习俗篇》中所未及者,一为补述。但所陈名种,不仅沙市一地为然,而鄂省长江两岸亦多如此也。

(甲)流行之戏剧。沙市流行之戏献有外来戏及本省戏两种。外来戏如京戏、文明戏、电影等,为最时髦之流行品,沙市均有此种戏园。本省戏则有左举三种:

(1)汉调 汉调俗或呼为「大戏」,系鄂戏中之最重要者。汉调为襄阳腔之余,系京调祖先之一。其变迁之情形,杨冰君《从昆曲到皮黄》见(新共和第一卷第四号)云:《秦云撷英小谱》:“戏曲自元人「院本」,后演为绰、弦索二种。弦索流于北部,安徽人歌之为「枞阳腔」,湖广人歌之为「襄阳腔」,陕西人歌之为「秦腔」。在「吹腔」初兴底时候,有种异军突起的东西跳出来,就是「皮黄」。……这种曲调,起于湖北黄陂、黄冈二县,故以后叫做「二黄」。同时有种类似的东西出来,叫作「徽括子」。……从此属于襄阳系的名为「汉调」,属于枞阳系的名为「徽调」,混合起来以后,叫作「皮黄」。……”

(2)花鼓戏 此戏产生于湖北旧黄州府属,流行于鄂省全境及湘北、赣北、皖南一带(皖南称为「黄梅腔」),不用弦索,亦不重脸谱,扮演时多为明装,而腔调简单,举动猥亵,故多呼为「花鼓淫戏」,然颇受一般社会之欢迎。荆沙乡村当秋收之后,多扮演以为娱乐。

(3)皮影子戏 此戏亦部省之特产。(此处省略)

注:“花鼓戏”当指黄陂花鼓戏(黄孝花鼓戏、楚剧、西路花鼓戏),黄陂县于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由黄州府改属汉阳府。

1927年07月13日《民国日报(汉口版)》第六版

中央人民俱乐部

请武汉爱看好献剧艺术的人,快到中央人民俱乐部大剧场去看法国名剧《坚吝人》(准于七月十三日开演)。楚剧场的《蔡明凤》《看女儿》《看花灯》。露天《马浪荡》一次X时开映;电影《马浪荡》二次一时开映。

1929年09月08日《大公报(天津版)》第三版

汉口花鼓戏园在法租界者一律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闻社七日,汉口电:法领决令法租界内各花鼓戏园,庚(八日)一律歇业。微闻各园将改演汉戏,法领并请交涉员李芳灰(十日)欢宴。

民国二十三年二月(1934年)陶古鹏《楚剧概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楚剧在湖北社会里面,是很普通的,也是很流行的,因各地言语不同,声调也就不同,加之各地所取之材料不同,表演的事实也就不同,大概可分为大冶戏,沔阳戏,黄冈戏,黄陂戏几种,迨后这声调事实,互相沿袭,互相摹仿。甲地流行到乙地,彼处流行到此处,逐由黄陂、沔阳、黄冈西乡等地的腔调,联合贯通,进取勇为,一面迎合社会的心理,一面谋自己营业的发达,逐变为现在盛行于湖北全境的楚戏了。

1934年05月20日《大公报(天津版)》版次第十二版

岳口素描(天门、节选)

四、两大势力湖北有两大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恶势力:一是蔡明凤「底势力,这就是花鼓戏」。在开化!了的汉口,是被改叫做「楚剧」的顾名思义,就知道这是湖北的道地特产,实则是一种毫无艺术,术无价值,专事诲谣的「烂污戏」用。黄陂即(该剧之发源地,故亦称黄陂花鼓)的口腔口白,十足地低级兴趣化,唱——简直是吆喝起来,一个主演的起头到句底中段,就是一阵后台的打锣鼓的戏子们和着叫做「帮腔」,实在粗野亟了。「花衫」也是用大喉咙大声吼喝着不堪入耳的淫词。其词淫的亵秽,动作的丑恶,一见令人作三日呕!可是她却能普遍地深入湖北的民众。

不论那一个大小乡集或城镇,每逢年节新春,若是太平?丰年那就是成月的在集或镇的任何一空场里,搭起一个棚儿来,大喝其《蔡明凤辞店》《喻老四反情》《张先生讨学钱》等烂调儿,在教育极度幼稚缺少鉴赏艺术能力却又需要娱荣的乡民们,则此次为「民众艺术」而趋之若惊了。

1937年05年07月(民国二十六年)《中央日报(上海版)》第十一版

湖北的「楚剧」(至屏)【节选】

作为民间戏剧的湖北的「楚剧」,我顾意在这里来谈一谈最有兴趣的,乃是从楚剧固有的功用上,最初在道地的湖北戏中,是有着「汉剧」与「楚剧」的二种。

「楚剧」俗称为「花鼓戏」,同「二黄」戏的产生一样,「楚剧」亦是发源于湖北的黄陂县的,而且至今仍而通行于黄冈、黄梅、广济、麻城诸县。在湖南,「花鼓戏」是又被称作为「采茶戏」的,这为得采茶或种秧,都是在春夏之交。

1947年01月07日《大公报(上海版)》第八版

关于「楚剧」及其他(节选)

读《在蜕变的楚剧》一文(见上月五日本刊),对於作者为「楚剧」所作的轮廓介绍,认为颇有难于同意之处;笔者居楚地甚久,自信略知「楚剧」,愿就一知半解一较。

「楚剧」是湖北的一种地方戏,始于黄陂,所以是剧的演员以黄陂籍的居多,即使不是黄陂人,念台词也多学做「黄陂腔」,成为风尚。这正说明这是一种道地来自乡土的民间艺术。「楚剧」俗名「花鼓戏」,经过若干有识人士的力加改革以后。才正式定名为「楚剧」的。这种大改革,已是早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前的事;现在,连乡间也看不到「花鼓戏」的原形了。我们今日谈「楚剧」,自然不该再追溯那原始的了。

《武汉文化》 1947年 [ 第1卷 第1期 ,20页]

楚剧小史料(稔农、节选)

楚剧进入都市远在前满光绪末年,剧场范围不大,观众纯为黄孝一带在汉口作工的乡人,迄原始的花鼓戏而蜕变成为的楚剧,约有四十年历史。

1947年—1949年王若愚《楚剧奋斗史》

《楚剧奋斗史》:楚剧原乃是湖北黄陂、孝感一带乡村农人在做完农活之后,或玩灯戏谢神之时,用迎神赛会的服装,借新婚妇女的衣饰,扮成生、旦、丑各类角色,一唱众和,闹年锣鼓伴奏,表演《何氏劝姑》《蔡鸣凤辞店》《小姑娘贤良》《张先生讨学钱》等民间故事,这种表演形式,当时大家随口叫它“花鼓戏”。【王若愚《楚剧奋斗史》(1947年—1949年),《戏剧研究资料》(第 4 辑),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1982年,第 31 页】

1965年扬铎遗稿《楚剧形成在武汉》

楚剧的前身是黄陂花鼓戏,为湖北民间小戏之一种。在湖北各县流行的花鼓戏,派别甚多,如天沔花鼓、远安花鼓、钟祥花鼓、兴国花鼓,各处随地异名,更有所谓东路花鼓、西路花鼓等名目,这都无非是由花鼓灯戏等演变而来。黄陂花鼓戏盛行于黄陂、孝感一带,大约在清代中叶道光年间,汉口就有黄陂花鼓戏的演出。

1966年4月遗作陶古鹏《楚剧演员生活五十年·花鼓戏的种类和发源地》

清朝末年,湖北的地方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大戏,即汉剧;一种就是花鼓戏,即楚剧。……花鼓戏有东、西两个路子。西路子花鼓戏,指黄陂、孝感、云梦、天门、沔阳等县所唱的调子而言。东路子花鼓戏,指鼓戏,指黄冈、浠水等县所唱的调子而言。东、西两路子花鼓戏的戏码一样,只在腔调上稍微有点不同。花鼓戏的演员以黄陂人最多,黄冈、孝感入次之。汉戏和花鼓戏都是由黄陂、黄冈这两个地方兴起来的,后来发展于黄冈的沙水口镇(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04月22日《申报(上海版)》第三版《汉皋杂俎》:离汉口数十里,〈黄陂县〉滠口、水口两处》)。……花鼓戏盛行于黄冈、黄陂、孝感、云梦、鄂城、红安、浠水、天门、沔阳、大冶、沙市、宜昌等地区。

《中国戏曲志·湖北卷》

楚剧:形成初期,只在农村元宵节玩灯时演唱,俗称“灯戏”。演员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多属业余自娱性质。后来逐渐出现农闲演出的麦黄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演员逐渐由业余走向半专业或专业化,由谢神娱人变为卖艺谋生。

《楚剧志·楚剧演出习俗》

农村每年春节到灯节,有玩灯唱戏的习俗,谓之“唱灯戏。”灯戏有两种:一是泛指玩龙灯、舞狮、踩高跷、玩采船、八十八行等各种歌舞及小戏表演。二是本村的业余戏班搭台唱戏,或请戏班在此期间来村唱戏,亦称为“唱灯戏”。唱灯戏的业余班子谓之“灯戏班”。楚剧老一辈艺人中,有不少在青少年时期就曾在灯戏班学艺唱戏,如知名演员江秋屏(黄陂)、李百川(黄陂),就是出自灯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