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一直有一个“五六七八九定律”,即中小企业贡献了整个社会, 50% 以上的税收、 60% 以上的 GDP 、 70% 以上的技术创新、 80% 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90% 以上的企业数量。
这个“定律”折射出中小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作为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因子”,中小企业能否走向高质量成长,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但有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 2.5年,生存质量堪忧。要改变这一现状,推动中小企业迈向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政府的支持和有效引导,数字化平台的技术赋能,大企业的经验传导与复制,产业生态的贯通和完善,这些因素缺一不可。
01
政策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注入强心针
12月 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 2025— 2027年)》,明确了未来 3年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思路和重点任务。
《方案》开篇即提出: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关键路径。
将中小企业的发展“命运”,与数字化转型进行了紧密的绑定。
为了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效率,政府侧首先加强了政策引导,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百城”试点为抓手,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分批支持 100个左右城市、 4万多家中小企业深度改造。
新的政策也做到了有的放矢,结合中小企业群体的现状,提出了几项明确目标,比如中小企业上云率超过 40%,并初步构建起部省联动、大中小企业融通、重点场景供需适配、公共服务保障有力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同时也明确提出:面向小微企业推广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
《方案》的公布,无疑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实施标准统一的数字化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提供贴息支持,推动转型资源共享共用与典型经验复制推广等具体举措,无一不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痛点。
至此,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拥有了一个总体性的方针,也结合细分领域的清晰目标,为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02
需求与困境
中小企业数字化如何解题?
当然,不能否认中小企业群体本身,就存在不同行业、不用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复杂性,要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系统性问题,就要深入到这个群体最核心的需求当中去。
我们试着抽丝剥茧,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遇到的共性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抽离。
首先,中小企业多数是业务驱动,少数是创新驱动,因此普遍存在数字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加上这些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数字化的预算有限,甚至没有自己的 IT团队,对数字化理解能力有限。
因此,让大部分中小企业能够迈向数字化转型,需要更为普惠的技术栈,以云平台的形式提供随取随用的服务是一个关键。
其次,中小企业的业务领域偏重于具体行业,或是面向具体应用,对业务的系统性理解有限,对数字化的认知不足是一个常态。纯粹的技术语言往往很难被理解,所以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成功经验的展现,需要大企业或是同行业的企业的经验可以复制。
再次,大部分中小企业更关注“生存”,而非“创新”。要坚定中小企业数字化的信心,还需要政府从政策上积极引导,并结合大型企业及华为这样的服务商,做好产业链协同,做好服务,让中小企业能够踏踏实实的走向转型。
最后,创新是中小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中小企业的业务创新的效率更快,业务的场景更多变,要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一个拥有全面能力的载体,这个载体不单纯是技术,更有项目规划、部署落地,以及生态聚合等全方位的能力。
针对这些当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难题和痛点,我们从近期刚刚发布的《生态创新中心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中似乎可以找到解题的思路。
03
“平台+生态”
完美的服务闭环
在这份《报告》中,生态创新中心被定义为: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目标,以释放数据价值为根本遵循,汇聚生态资源,是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生产生态。
这种以技术为轴,聚合生态轮转,赋能数实融合的定位,其实与中小企业所需要的生态是极为相符的。
因为生态创新中心的关键能力之首,就是支撑区域数字能力建设,发展大手牵小手业务模式,推动区域内大、中、小企业数字发展。
它的另外两项能力,一是通过供需对接、方案复制等方式促进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二是为技术创新提供持续需求驱动力、创新平台和实施载体。这两点完美契合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最迫切的需求。
那么,生态创新中心将会如何汇集生态力量服务于中小企业?
《报告》中强调;生态创新中心通过点、线、面推进模式,全方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它的职责是:通过推进数字技术孵化和核心产品自主创新,夯实数字生产底座,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串珠成链,汇聚数字生产技术和产品,优化产业链供给能力,并带动多条产业链协同形成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区域数字升级。
所以,本质上生态创新中心的作用就是“贯通”需求、供需关系和产业链。中小企业作为产业链当中的一环,解决了业务的连续性,就等于解决了生存问题,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有足够的信心走向转型。
当生态得以贯通,生态创新中心就能够通过“平台 +生态”生产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丰富普惠服务,企业可根据所处行业特征、资源禀赋、业务现状、管理能力、人才资源等,选择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数字化方案。
产业各方在这个生产模式下,各司其职:政府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基础服务设施,以互操作标准体系为底座推动数据共享;龙头企业打造普惠型应用服务模式,依托“信息模型伙伴计划”等形成“综合服务商” +“专业服务商”的中小企业服务生态;研究机构推进创新技术落地,挖掘应用场景和行业案例;中小企业积极融入中小企业数转赋能平台,与平台型企业合作,形成数据协同应用解决方案,通过平台生态带动自身业务发展。
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服务闭环。
比如,金蝶就是生态中的企业管理云 SaaS龙头企业,澳蓝 (福建 )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空气处理的中小企业,通过生态创新中心“平台 +生态”模式,金蝶和华为联拓助力澳蓝构建一体化的协作平台,实现业务的高效协同,帮助其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生产力升级。
也许有企业会担心在生态创新中心的模式上被部分企业锁定,其实大可不必。
因为生态创新中心的创建实施,是由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三者间职责明确,通过生态创新中心建立了一条无形的“纽带”,形成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多维网络体系。
生态创新中心作为“纽带”的“编织者”,既需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参与方提供资源支持,也支持参与方构建数字生产生态能力,起到的只是起承转合的角色。
所以,每一家中小企业都会在一个开放的生态环境中,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服务。无论是从 0到 1的天马行空,还是从 1到 100的务实创新,生态创新中心当中所演绎的,就是中小企业的“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