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工信部规〔2024〕169号),完成了2024年178家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工作。重庆高新区的全国综合排名升至27位,这是重庆高新区连续第4年综合排名上升。
01
进阶:聚焦产业创新 行动引领变革
2020—2024年,重庆高新区综合排名从41名升至27名,是国家高新区前100强中的最大幅度跃升。2023年重庆高新区提交火炬统计报表企业240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804家,较2022年度分别增长13.4%、19.3%;共实现营业收入4898.08亿元,较上年度增长1.7%;研究开发人员共计5.91万人,研究开发费用合计190.28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8.3%、9.4%;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数量增至3.5万人,较上年度增长8.8%。整体情况而言,多数指标较上年度有小幅增长。
评价结果显示,重庆高新区的创业活跃度、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位居上游水平,在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研发平台和企业培育、经济规模增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稍显不足,企业价值创造效率、技术服务贸易、地方经济辐射带动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近年来,随着高企科企“双倍增”行动计划的有力落实,全区入统企业2409家,同比增长13.4%,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804家、同比增长19.3%,增速高于整体企业增长速度,反映出高新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正在快速提升。
▲科学城研发人员。雷键 摄
企业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入统企业研究开发费用190亿元,研究开发人员59093人,分别同比增长9%、8.3%,有效专利数量同比增长14.7%,超过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增长速度,表明企业整体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逐步增强,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科技成果产出率明显升高。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人才的不断集聚,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已落地项目的快速发展,新招商项目的加快落地,高新区全域引进内资同比增长19.5%。
02
焕新:排名跃升赋能潜力机遇无限
随着排名的提升和资源的进一步汇聚,在科技创新领域,重庆高新区有望吸引更多顶尖科研机构和创新人才的入驻。这将促使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从高新技术研发到应用转化的链条将更加高效顺畅。
重庆高新区将在创新驱动上下功夫,推动科技创新增效赋能。将提速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子源大科学装置建设,拓展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生物育种规模,建成投用国家健康战略资源中心,推动金凤实验室打造全国生命健康领域新标杆。
▲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曾诚 摄
同时,持续增强科创平台实效。推动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北大重庆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等加快建设,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北大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提高产业化运行能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2024年新增市级以上科研平台5个以上。
还要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扎实抓好“双倍增”行动,加快建设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健全“产业研究院—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园区”链式孵化体系,新增市级以上孵化载体3个,预计2024年高企达550家,科企超3000家。
凭借排名上升带来的知名度和政策优势,在产业升级方面也能够精准对接国内外高端产业资源。传统制造业将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将蓬勃发展。可以预见,这里将形成一个个产业集群,企业间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共同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在区域协同发展上,重庆高新区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高地,将发挥更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与成都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互补、人才交流互动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与高校集聚的大学城双向赋能促进区域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区域。
可以说,重庆高新区排名的上升是一个新的起点,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同和城市建设等多方面都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