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受到某位明星炒作影响,传统文化领域流行“拯救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会儿拯救相声,一会儿拯救鼓曲,一会儿又拯救京剧,真正实现了“干一行拯救一行”,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他们偏偏选择相声、鼓曲和京剧去拯救?

原因很简单,相声、鼓曲和京剧拥有扎实的市场基础和雄厚的观众群体,稍微刺激一下炒作一下就能很快见效。

有些真正需要拯救的曲艺项目,却因为市场小、观众少不被这些“拯救者”所关注,比如本文要说的滑稽大鼓。

叶德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滑稽大鼓艺术

滑稽大鼓是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形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距今有上百年历史。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滑稽大鼓和京韵大鼓相似,但在内容上有所区分,滑稽大鼓偏重于滑稽可笑并带有寓意讽刺的故事,演员在表演时也会注重滑稽的动作、腔调和表情。

简单打个比方,小品是一种演员通过形体和语言表现一个故事场景或人物形象的表演形式,而喜剧小品则是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品节目最早出现在春晚上是1983年的王景愚《吃鸡》,1984年春晚上的陈佩斯朱时茂则是最早的喜剧小品。

滑稽大鼓就像小品中的喜剧小品,是京韵大鼓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命运不同,喜剧小品越来越火逐渐成了小品代名词,滑稽大鼓却经过上百年发展后濒临失传。

富少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滑稽大鼓传承

上世纪二十年代,票友张云舫在京韵大鼓基础上创立了改良大鼓,也称滑稽大鼓。

滑稽大鼓在北京出现后,张云舫的四个徒弟比较出名,分别是老倭瓜崔子明、架冬瓜叶德霖、大茄子杜玉衡和山药蛋富少舫。

富少舫曾经和老舍先生合作,并和白云鹏、马三立、王佩臣等名家同台,还曾和常宝堃一起到朝鲜战场慰问,不幸在前线牺牲的程树棠就是富少舫的弦师。

架冬瓜叶德霖曾经给鼓王刘宝全当垫场,解放后他进入北京曲艺团,他的徒弟有莫岐和张文顺。

滑稽大鼓比较流行的有《蒋干盗书》《刘二姐拴娃娃》《吕蒙正教学》等经典曲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滑稽大鼓传人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滑稽大鼓的传人越来越稀少,张文顺很少在舞台上演出滑稽大鼓,他去世后,滑稽大鼓的传人只剩下莫岐先生。

随着莫岐先生年龄越来越大,他基本上已经不登台表演了,传承滑稽大鼓的重担落在了他的徒弟应宁肩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宁,1979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喜欢曲艺,先后跟相声界前辈回婉华、赵小林、马贵荣学习相声,后拜师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杨凤杰、相声表演艺术家王谦祥,双簧和滑稽大鼓表演艺术家莫岐,现为中国煤矿文工团说唱团副团长,北京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应宁入选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中国曲协联合主办的“艺苑撷英——2024年全国优秀青年曲艺人才展演”,在演出时他向观众介绍,目前国内曲艺舞台上仅剩下他这一位滑稽大鼓演员了,一席话让现场观众唏嘘不已。

在本次展演中,应宁表演了滑稽大鼓经典曲目《刘二姐拴娃娃》,幽默的表演和诙谐的唱词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出后笔者现场采访了应宁,他介绍了现在滑稽大鼓的传承情况,他能学成滑稽大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仅会说相声也会唱京韵大鼓,莫岐先生更是倾心传授,现在这门艺术的客观现实是门槛有些高,有些演员也在学,但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准,他也没有正式收徒。

学习门槛相对较高是滑稽大鼓传承的一个难点,同时滑稽大鼓确实缺乏市场和观众基础,也很难吸引更多演员投入到这门艺术中,如果不是莫岐先生和应宁以及中国曲协的努力,恐怕这门艺术真就会失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滑稽大鼓思考

可能有网友会问,既然滑稽大鼓舞台上只剩下一位演员,濒临失传,为什么只有应宁和中国曲协他们在拯救,有些整天高喊拯救这个拯救那个的团体为什么不拯救滑稽大鼓?

其实这就是“真正拯救”和“名义拯救”的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声、京剧和鼓曲拥有大量从业人员和海量观众,本身具备相当不错的市场基础和观众基本盘,不仅没有失传的风险,相反还具有非常可观的发展潜力,自然会吸引资本介入。

这就像国内足球,不管国足成绩再差,足球行业总是不缺少投资者,因为足球的群众基础还是很雄厚的,有流量也有关注度,发展有潜力投资有回报。

球类项目里也有手球,为什么没有资本投资和拯救?因为手球在国内没有任何市场基础和观众基本盘,资本投入之后根本没有希望得到回报,自然少有人问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滑稽大鼓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乏演员,而是缺乏市场基础和观众基本盘,资本没有兴趣也没有动力介入,所以像这种真正濒临失传的曲种只有中国曲协这样的机构才会真正去拯救。

有些整天在网上高喊拯救口号的所谓拯救者,不过是在利用相声、鼓曲、京剧的市场基础和观众基本盘赚钱罢了,他能拯救也愿意拯救的只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