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现在讲究移风易俗,新事新办,反对天价彩礼、人情攀比,引领移风易俗、厉行勤俭节约文明新风尚。” 临近年关的一天,济宁市兖州区牛楼小镇内传来一阵说相声的声音,内容有关“提倡喜事新办”。迎接新春,送戏下乡,兖曲社的相声演员们正在加班加点彩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兖曲社相声演员正在排练。

“乡亲们都非常喜欢我们下乡演出,语言类的节目尤其受欢迎。”兖曲社相声演员胡进在排练间隙告诉记者,那些移风易俗的主题,拒绝攀比、天价彩礼等内容,乡亲们都很支持。

“家乡话聊家乡事儿、评家乡理,这些内容能引起乡亲们的共鸣,我们在表演中讲出了大伙心知肚明但碍于面子又不敢提的一些不良现象。” 兖曲社社长颜宁补充道,有时候他和社员们表演完,村里的大爷大娘就拉着聊天,说这种形式很好,他们爱听,也听得懂,慢慢也就接受了新的观念和思想。

成立于2019年的“兖曲社”是兖州本土的相声曲艺园子,也是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主力宣讲队伍。“兖曲社就是我们请来的‘大拿’。”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李鸿飞介绍,想要让小戏小剧真正吸引观众并发挥其文化价值,首先要解决“谁来演”“在哪儿演”的问题。

近年来,济宁市兖州区以村(社区)文明实践站、文明实践家庭站为阵地,以村庄文艺宣传队员为骨干,以孝老爱亲、移风易俗、诚信友善等为主题,编排演出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扬正气的小戏小剧,持续用好文明实践所(站)、家庭站、文体广场等场所,打造“家庭小剧场”,将移风易俗“唱”入民心。

“不仅有专业演员,我们各村(社区)还组织了5到10名文艺爱好者、文化能人等作为演职人员,自定剧目、自编自演,实现了从‘群众看’到‘群众演’的转变。”李鸿飞说。

2024年12月底,阳光透过云层,为颜店镇颜家村的小广场带来一丝温暖,村民们正聚精会神地观看一场由他们自己编排的小戏《彩礼风波》。演员们身着色彩斑斓的戏服,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俺们都不是专业演员,这出戏是我们自己编的。”村民刘永梅兴奋地说,她在剧中饰演要退彩礼的亲家母,“咱就是要做移风易俗的推动者,培养文明的家风,倡导红白事不要大操大办,拒绝铺张浪费,给孩子们树立一个文明、节约的好榜样。”她的声音洪亮,表情生动,吸引了周围观众的目光。

颜家村党支部书记颜庭宣告诉记者,颜家村精心创排的小品《彩礼风波》,向乡亲们展示了身边真实的两个家庭“不要彩礼”“反对大操大办”的故事,通过“家庭小剧场”的舞台效应和艺术感染力,推动家风民风带起乡村文明新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颜家村村名参加兖州区“深化移风易俗 倡导文明新风”小戏小剧擂台赛。

该节目也获得济宁市乡村“村晚”优秀节目一等奖、济宁市群众性小戏小剧“大擂台”比赛三等奖,成为当地移风易俗经典剧目。仅颜店镇颜家村“家庭小剧场”自编自演《彩礼风波》《胡同说“孝”》《餐桌有“礼”》等10多个系列小戏小剧,在全区10个镇街文明实践所、站和部分有条件的文明实践家庭站演出1500余场,受众达6.8万人。

颜家村仅是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兖州全区共成立190余个“家庭小剧场”,参与创作和演出的村民达到2200余人。

“内容方面,我们立足于本地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和端信文化特色,确立剧本主题。就比如颜家村真实案例改编的小戏。”李鸿飞说,兖州充分挖掘整理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文明风尚、家风家训、乡贤故事等,为剧本创作提供鲜活素材,让演出剧目常演常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定期组织市、区“文化文艺名家”下沉“家庭小剧场”进行艺术表演专业指导,提升排练和演出效果。

在编排演出时,不但用山东快书、相声、小品、柳琴戏、打渔鼓、情景剧说唱等传统表演形式满足群众审美需求,还以土话方言讲故事、说道理,用乡音乡情让党的声音深入人心,感染群众、润物无声。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向雨瑶 通讯员 张树锋 李海波 王洪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