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交通基础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粤港澳交通基础设施创新峰会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指导,广东省交通运输协会、粤港澳交通基础设施创新联合实验室联合主办,廣角品牌机构、《广东交通》编委承办。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受邀参加,并作了题为《围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进交通基础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以下为黄奇帆的主要报告内容,分为四期发布,工识平台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及整理。本篇为第三期。
抓好创新,才能真正把新质生产力抓在手上,落在脚下。这种创新是技术进步的过程,也是制造业分工细化的过程,生产性服务在此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将碎片化的分工整合为一体化。
服务业由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构成。在农耕时代,服务业并不发达;但到了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在GDP的比重逐渐增加,从10%,到20%,再到40%,甚至是到了现在的80%。而服务业比重的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则来源于制造业的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增加。
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是生产性服务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与制造相关的研发、工业软件、物流配送服务、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绿色环保服务、数字化赋能、贸易批发采购以及会计、法律、专利、广告和品牌服务等方面。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10%左右提升至当前的27%左右,但仍远低于美国的52%和欧洲的40%。未来,这一比重有望持续增长至35%甚至超过40%,成为中国GDP的最大板块。
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是技术进步的温床和土壤,紧抓以科学创新为核心,而不是南辕北辙地去盯着制造业制造。
此外,生产性服务业还自带新质生产力光环,是现代工业品高附加值的关键因素,是GDP的增长极。以手机为例,其硬件成本远低于售价,而操作系统、软件、芯片程序及专利等无形服务价值占据了总附加值的50%以上,使得高端装备和终端产品具备高价值和高效益。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在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创造高端装备价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的掌控者往往是现代独角兽企业,它不仅仅涉及高科技创新和产品制造,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全产业链的服务资源,形成集群化的服务模式。美国的一些知名企业如英伟达、苹果等,都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围绕特定产业链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实现了极高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
相比之下,中国在这方面存在短板,缺乏像华为这样具备强大生产性服务业能力的龙头企业
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简单的服务,而是具有灵魂的服务业,能够推动制造业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因此,中国需要培养一批像华为这样的企业,通过深入研究和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服务贸易相较于货物贸易发展滞后,占比仅为12%,远低于全球的25%和欧洲的40%。这主要归因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不够发达,导致服务贸易出口以生活性服务为主,而进口则多为生产性服务。例如,苹果在中国生产手机,其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由苹果掌握,并通过服务贸易方式输入中国,获取了大部分利润。因此,中国工业发展最终需要落脚于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
按照二十大报告,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应以制造为重心、实体经济为主体,到2035年后,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能低25%,同时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应逐步成为主体,从目前的26%-27%增长至35%-40%,生活性服务业比重保持不变,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