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3月份的大会上,住建部就表示,对房地产企稳回升充满信心。到了6月份时,央媒经济日报刊文指出,对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应有信心。而就在前几天,住建部再次表态,要继续巩固房地产企稳回升态势。这一切,让我们充分看到了国家管控楼市的态度和方向。

但从网友们的评论来看,大部分人对官方一以贯之的表态并没有看懂,甚至有人认为这不过是“老调重弹”,没有新意。何况房地产已今非昔比,历史现象不会再度重演。当然,也有人认为,我们还可能像过去一样,进入楼市进行一通“买买买”的模式,继续我们的“暴富”梦。如果你也抱着这种偏激看法来看待楼市的话,说明你对国家这步大棋根本没看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说国家在下一步大棋?先来看一组数据

目前,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81%(均取整数,下同),企业债务杠杆率为167%,居民杠杆率63%,居民收入占GDP的45%。

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基本可以看出国家近3年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楼市。

首先,宏观杠杆率是很高的,如果算上各地城投债65万亿的话,总额差不多接近GDP的三倍,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国家犹如一个家庭,假如你家每月收入是1万元,但你每个月的家庭开销是3万元,你说家庭经济压力大不大?

与国际对比的话,我们的宏观杠杆率与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差不多了。但我们的收入仅占GDP的45%,却远低于发达经济体55%-60%的占比。所以,前一段时间国家智囊腾泰建议尽快提高国民收入。

其次,国家从2020年8月提出“3道红线”一直到现在都在执行,均源于房企债务杠杆率过高,若普遍80%-200%的杠杆率,让这个行业充满风险,所以,国家每次有关房地产的会议均提到一点:要化解房地产重大风险。不得不说,你可能关心每一次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其实,国家关注的重点是行业风险。

通过这两年去房企杠杆,我们很多房企的负债率有所下降,但整体行业的杠杆率仍然较高,这也是各种楼市政策都在优化,唯独“三道红线”的大原则没有动的根本原因所在。长期来看,普遍降到40%-60%的负债水平才能让整个行业保持健康发展态势,但短期显然达不到,整个后面会说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居民杠杆还能加吗?我们63%的居民杠杆率是远高于新兴经济体50%的水平。与发达经济相比,虽然还有一定差距,但由于计算方式原因,像公积金贷款、互联网金融借贷、消费金融借贷、民间借贷等产品未纳入计算,如果都算上的话,这就难说了。老实说,居民加杠杆的空间非常有限了。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问题就来了:经济发展,社会问题就少,反之,社会问题就多,这在任何国家都适用。所以,必须要明确一点,我们的经济一定要发展,每年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不是闹着玩的。但是,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要找到这些债务的接盘侠。一般而言,可通过以下路径来实现:

一是不断地降低利率,让大家把钱拿出来消费。从央行的操作看,这几年我们一直在降利率,实体企业贷款利率现在普遍都在3点几,房贷率利率也从高点的5-6%,降到现在首套房普遍3.9%左右。欧洲,包括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的存款利率已经是负值,欧元区为-0.4%,日本为-0.1%,也就说,你在银行存钱,你不仅没有利息,还要给银行管理费,目的很明显,就是不让你存钱,你要把钱花掉,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现在1.75%-2.75%的中长期贷款利率还有较大下降空间,随着经济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利率走低是规律,不可逆。所以,从长期看,现在3%-4%的房贷率仍然较高,下调空间更大。

二是拉动房地产投资需求和大基建投入。我们一直尝试通过制造业转型升级,来弥补房地产降杠杆带来贡献缺失。不能说没有效果,但随着我们的人工成本提升,我们不仅要面临劳动密集型产业被转移到低成本国家的压力,而且,一些发达国家,比如老美还把一些关键行业又弄回去。就眼下来讲,房地产和大基建仍旧是稳经济的重要手段,住建部表态“房地产和建筑业是国民经济顶梁柱”和发改委表态“将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力度”就是明显的讯号。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前面说的去杠杆原因,需求不足也是制约房地产的重要原因。虽然这两年我们的货币供应M2一直保持双位数增长,但钱流入不到大部分人手中,都没钱,如何购房?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尽管我们在限购、限贷、发放购房补贴、提升公积金贷款额度等多方面做了优化,但楼市并没有回暖,一些地方反而更凉。说明一点,楼市刺激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难看出,楼市要有真正的起色,必须要用“绝招”

最近几天的信息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国家表态将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以后,税务总局、住建部、发改委接连表态,降首付、降税费、放开购房资格和支持住房消费等方面,随后北、深、广一线城市也接连应声,表示将落地相关房地产优化政策。然而,什么才是“绝招”呢?

不可否认,任何一项优化措施,都会释放一部分需求出来,但我们仔细想想,难道2014年楼市低迷期上面提到的这些政策尺度难道不比现在大吗?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作用不大,反而库存越来越大,全国新房库存达到了创历史的7.2亿平米。

道理很简单,越跌越不买,需求始终上不去,也不知道哪位高人提出了“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有了国家大力金融支持,各地很快行动,大量手持拆迁安置款的购房者杀入市场,楼市库存迅速下降。不到一年时间,很多地方的新房去化周期降到了12个月平衡线,房价快速上涨。

而现在呢,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我们的新房库存为6.4亿平米,但考虑到这么多累积的存量房,楼市总体库存只高不低。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说,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转变,需要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健康平稳发展。在所有的这些房地产优化政策中,若再提2015年棚改货币化安置,进行全国战略去库存已经不合适,因为我们现在叠加了一个“去房企杠杆”目标。但在一个月内,国家两次提到的“城中村改造”则是非常合适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来看看原因。

城中村改造,简单理解是,有拆有改,从最新的文件看,把拆掉重建放在表述的最前面,基本也读出相关信号,起码说明,即将要积极推进的“城中村改造”与棚改货币化安置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还需要注意的是:这项政策的前缀是在“超大特大城市”稳步推进,换言之,按照这个标准划分的话,就是网上列的21座城市,不能说实际实行过程中不会有微调扩展,但按照这个基调的话,不会超出一二线城市这个范畴,占有大部分的三四五线城市将无缘此项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也随便提一嘴,国家为什么选超大、特大城市来重点推进城中村改造,主要还是基于这些城市人口、资金实力强、购买力强,在这些城市大力推进,并不会有什么前面提到的杠杆风险。反之,其他大多数三四五线城市不具备这个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鉴于以上逻辑,明年起,楼市出现3大趋势或是大概率

第一,城市之间楼市分化是必然。这个好理解,前面说了,普通的小打小闹难言效果,市场也不可能有多少起色,只有拿着真金白银的购买力进入市场才会有反应,“城中村改造”叠加购房条件放宽,一二线城市大概率将迎来楼市库存的快速去化。

有人说,网上不是说有人分析城中村改造才1万亿规模吗?这个怎么说呢,那是理想算法,我们知道,2015年很多城市的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已经达到80%,拆掉的房子真的都是棚户区?其实,只要政策放开,地方都是可操作的。有业内人士表示,这轮城中村改造持续推进以后,城市的格局将更加固化,强者恒强。

可以预见,其他非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享受不到这波楼市红利后,与一二线城市的楼市差距越来越大。就买房而言,前者因为工作生活需要无可厚非的话,那么,其他投资性房产就不要弄了,而后者随着各项支持措施的落地,市场将呈现稳步回暖的态势,房产价值也将迎来回升。

第二,房子之间分化也不可避免。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笔者多次提到过,无论是在冷市还是热市,房子之间的差异都是存在的。由于房子个体差异很多,不好具体说,但有一个总体原则,包括两方面:

一是地段,同一座城市,不同地段的房子差异是很大的,核心地段即便房型很老、房子很旧,但它能租出去,能有流量,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但那些远郊区、规划难以落地的新区,产业、人口都没有,不但找不到接盘者,连租都难,现在大家的意识也很明确,绝不会轻易到这里当接盘侠。

二是品质。同一段的房子,高品质房与非品质房,随着时间推移,差价往往能达到一倍。这里的品质主要包括小区品牌、户型、房龄、物业等。小区品牌很好理解,什么开发商基本决定了它的品质高度。户型呢,虽然一直在变化,但起码不能太落伍,要考虑到人们对品质生活的需求,就是目前国家支持的改善需求。至于物业,这是房子建成后,唯一能提升小区品质的因子,不要让差物业祸害小区品质时间太长,如果找不到好物业,即便自治也要比差物业强太多。

第三,有利于购房者的因素越来越多。国家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目前已具备推进环境和条件。住建部宣布试点现房销售以后,深圳就在土地出让中加入了这个条件,公摊面积计算容易藏污纳垢,合肥开始探索实施取消公摊面积,按照这个趋势的话,预计明年将有更多城市跟进。房地产积累多年的问题,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都搬上台面来解决?一个重要的原因,主要就是房地产不能像过去的一些粗放发展模式,只有健康的房地产秩序,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购房者,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不难想象,后面将有更多惠及购房者的东西出来。